編者按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標誌著我國從民事單行法時代邁入民法典時代。
婚姻、繼承、隱私、住房……民法典標註著每個人一生的權利。如今,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正向14億中國人民翻啟書頁。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正式頒布,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信也開闢了專欄,邀請來自法大的專家學者,解讀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相關重要知識點,敬請關注!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 於飛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切實實施民法典」為主題進行了第20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並做重要講話。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法典的編纂歷程
我國從1954年開始,曾四次編纂民法典,但因多種原因沒有取得最終成果。
1979年,我國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當時,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改革剛剛起步,社會經濟關係在快速發展變化之中。若立即出臺龐大的法典,日後必然會頻繁修改,不利於法律的穩定。於是,立法者轉變思路,採取「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立法路徑,待各民事單行法齊備後,再行編纂民法典。在這種立法思路指引之下,民法通則、繼承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陸續面世。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趨於成熟和穩定,人民群眾也有了越來越高的權利需求。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民法典編纂規劃是「兩步走」,即先總則、後分則。2017年民法總則頒布,2020年各分編編纂完成。民法典的通過「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通過法典,實現法治;法律人的法典夢與法治夢,是偉大中國夢的一部分。
二、民法典的基本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闡釋好民法典關于堅持主體平等、保護財產權利、便利交易流轉、維護人格尊嚴、促進家庭和諧、追究侵權責任等基本要求。」以上用六個分句,精要地概括了民法典七編的內容。
民法典七編,可以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總則編,是通過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形成的有關民事權利的共通性規定。
第二板塊各種民事權利,包括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共五編,對主體所能享有的民事權利進行了詳盡規定。
第三板塊侵權責任編,規定的是民事權利受侵害後的法律救濟。
可見,民法典沿著「權利通則—各種權利-權利救濟」的邏輯展開,權利是民法典的軸心。所以說,民法典是人民的權利法,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三、為什麼是民法「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那麼,為什麼其他法律都稱為「法」,而民法典被稱為「法典「?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民法典地位重要。民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性因素是通過民法來建立的。市場經濟需要平等自由的競爭者,民法通過民事主體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需要發達成熟的交易規則,民法通過合同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需要主體對財產享有支配性權利,並以之作為交易的前提和結果,民法通過物權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能夠對抗權利侵害,民法通過侵權責任制度來保障。民事主體制度、合同制度、物權制度、侵權制度是民法的四個基幹性制度,它們共同為市場經濟奠基。因此,民法不僅對個人有重大意義,也對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
第二,民法典規模龐大。民法典共計1260條,是我國第一部超過千條的法律。民法典規模龐大的原因,在於其調整範圍廣泛。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個從生到死的民法之旅。一個人生下來,民法就開始對他的生命、健康、自由、肖像、隱私等人格權提供保護,他與父母、親屬之間的關係就被民法所確認和維護,他長大之後取得的各種財產被民法肯認和保障,他每日以口頭或書面訂立的各種合同被民法確保履行,他締結婚姻、建立新家庭被民法所認可和維繫,死亡之後他的財產通過民法進行分配和繼承。甚至,民法對我們的影響超越了生死兩端,胎兒尚在母腹中時民法就已經提供保護(民法典第16條),死者名譽、隱私被人誹謗、洩露時民法同樣會追究責任(民法典第994條)。可以說,人的利益延伸多遠,民法的關愛就延伸多遠。這種廣泛、深入、博大的關愛,決定了民法典的規模。
第三,民法典體系性強。這種體系性,尤其表現在作為一般法的民法典與民事特別法之間的層級結構上。民法典之外,還會有許多民事特別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當民事特別法無規定時,都應當適用民法典這個一般法,從而實現對民事領域無遺漏的調整。在這個體系化的層級結構中,民法典處於私法的一般法的地位;廣泛的調整領域中具有基礎性的一般法,是法典化的要鑰。
四、民法典的偉大意義
(一)民法典的標誌意義
王晨副委員長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中提到:「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比較法可以為我們提供好的觀察視角。
《法國民法典》1804年頒布,又被稱為《拿破崙法典》。該法典一掃法國的封建制度,確認和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開啟了法國的近代化道路。
《德國民法典》1896年頒布,當時德國統一不久,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典為民族鑄魂、為國家築基、為市場建立統一的交易規則。《德國民法典》開啟了德國強盛的道路。
《日本民法典》1898年頒布,是明治維新中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民法典》全面學習西方的民法制度,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強國之路。
民法典常常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的上升拐點處立下的一座裡程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恰逢其時。
(二)民法典的功能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堪稱是民法典功能的九字評語。
固根本,是指穩固國本。民法典第一條規定,「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法典的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物權編第五章規定了「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物權編第十一章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等。以上都是對我國根本制度的法律固定。
穩預期,是穩定我們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預期。民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民法的法典化意味著我們把市場經濟的法律根基築得更牢,進一步明確了我們的前進方向和信心。
一旦根本穩固、預期穩定,民眾便知道自己可以平等地參與自由競爭,競爭得來的果實會得到法律保護,自然能夠人人努力,社會達到最大效率,從而有利於國之長遠。
(三)民法典的文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中國民法典從中國歷史文化中來,從世界法治文明中來,從新中國法治實踐中來。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如,民法典第1043條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對家庭倫理的重視,在中國5000年文明及法律文化中一以貫之,民法典也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內容,作出了諸多倡導性和具體性規定。
民法典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的有益成果。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不為一邦一國所私有,當然可以相互借鑑。民法典不僅吸收了比較法上的優秀成果,還吸收了重要國際公約的成熟規則,尤其體現在合同編之中。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我國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如,民法典第533條情事變更規則就來源於我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並對其進行了重要完善。該規則對解決疫情中的合同履行障礙問題有重要作用。
總之,我國民法典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法律文化,是繼受與創新的共同結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儘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有效實施民法典、發展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論支撐。」民法典的頒布猶如嬰兒的出生,他的成熟長大還需要每一位法律人的共同努力。總書記提出的儘快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既是對法律教學科研機構及民法學科隊伍的希望,也是對我們的要求。我們應當竭盡全力,爭取這一目標的早日實現。
法大微信 【第20200605期】
內容來源:民商經濟法學院
封面排版:黃雨薇
原標題:《聚焦民法典 | 於飛: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