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法典 | 於飛: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標誌著我國從民事單行法時代邁入民法典時代。

婚姻、繼承、隱私、住房……民法典標註著每個人一生的權利。如今,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正向14億中國人民翻啟書頁。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正式頒布,中國政法大學官方微信也開闢了專欄,邀請來自法大的專家學者,解讀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相關重要知識點,敬請關注!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 於飛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切實實施民法典」為主題進行了第20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並做重要講話。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法典的編纂歷程

我國從1954年開始,曾四次編纂民法典,但因多種原因沒有取得最終成果。

1979年,我國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當時,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改革剛剛起步,社會經濟關係在快速發展變化之中。若立即出臺龐大的法典,日後必然會頻繁修改,不利於法律的穩定。於是,立法者轉變思路,採取「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立法路徑,待各民事單行法齊備後,再行編纂民法典。在這種立法思路指引之下,民法通則、繼承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陸續面世。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趨於成熟和穩定,人民群眾也有了越來越高的權利需求。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民法典編纂規劃是「兩步走」,即先總則、後分則。2017年民法總則頒布,2020年各分編編纂完成。民法典的通過「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通過法典,實現法治;法律人的法典夢與法治夢,是偉大中國夢的一部分。

二、民法典的基本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闡釋好民法典關于堅持主體平等、保護財產權利、便利交易流轉、維護人格尊嚴、促進家庭和諧、追究侵權責任等基本要求。」以上用六個分句,精要地概括了民法典七編的內容。

民法典七編,可以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總則編,是通過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形成的有關民事權利的共通性規定。

第二板塊各種民事權利,包括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共五編,對主體所能享有的民事權利進行了詳盡規定。

第三板塊侵權責任編,規定的是民事權利受侵害後的法律救濟。

可見,民法典沿著「權利通則—各種權利-權利救濟」的邏輯展開,權利是民法典的軸心。所以說,民法典是人民的權利法,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三、為什麼是民法「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那麼,為什麼其他法律都稱為「法」,而民法典被稱為「法典「?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民法典地位重要。民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性因素是通過民法來建立的。市場經濟需要平等自由的競爭者,民法通過民事主體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需要發達成熟的交易規則,民法通過合同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需要主體對財產享有支配性權利,並以之作為交易的前提和結果,民法通過物權制度來保障;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能夠對抗權利侵害,民法通過侵權責任制度來保障。民事主體制度、合同制度、物權制度、侵權制度是民法的四個基幹性制度,它們共同為市場經濟奠基。因此,民法不僅對個人有重大意義,也對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

第二,民法典規模龐大。民法典共計1260條,是我國第一部超過千條的法律。民法典規模龐大的原因,在於其調整範圍廣泛。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個從生到死的民法之旅。一個人生下來,民法就開始對他的生命、健康、自由、肖像、隱私等人格權提供保護,他與父母、親屬之間的關係就被民法所確認和維護,他長大之後取得的各種財產被民法肯認和保障,他每日以口頭或書面訂立的各種合同被民法確保履行,他締結婚姻、建立新家庭被民法所認可和維繫,死亡之後他的財產通過民法進行分配和繼承。甚至,民法對我們的影響超越了生死兩端,胎兒尚在母腹中時民法就已經提供保護(民法典第16條),死者名譽、隱私被人誹謗、洩露時民法同樣會追究責任(民法典第994條)。可以說,人的利益延伸多遠,民法的關愛就延伸多遠。這種廣泛、深入、博大的關愛,決定了民法典的規模。

第三,民法典體系性強。這種體系性,尤其表現在作為一般法的民法典與民事特別法之間的層級結構上。民法典之外,還會有許多民事特別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當民事特別法無規定時,都應當適用民法典這個一般法,從而實現對民事領域無遺漏的調整。在這個體系化的層級結構中,民法典處於私法的一般法的地位;廣泛的調整領域中具有基礎性的一般法,是法典化的要鑰。

四、民法典的偉大意義

(一)民法典的標誌意義

王晨副委員長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中提到:「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比較法可以為我們提供好的觀察視角。

《法國民法典》1804年頒布,又被稱為《拿破崙法典》。該法典一掃法國的封建制度,確認和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開啟了法國的近代化道路。

《德國民法典》1896年頒布,當時德國統一不久,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典為民族鑄魂、為國家築基、為市場建立統一的交易規則。《德國民法典》開啟了德國強盛的道路。

《日本民法典》1898年頒布,是明治維新中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民法典》全面學習西方的民法制度,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強國之路。

民法典常常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的上升拐點處立下的一座裡程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恰逢其時。

(二)民法典的功能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堪稱是民法典功能的九字評語。

固根本,是指穩固國本。民法典第一條規定,「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法典的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物權編第五章規定了「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物權編第十一章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等。以上都是對我國根本制度的法律固定。

穩預期,是穩定我們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預期。民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民法的法典化意味著我們把市場經濟的法律根基築得更牢,進一步明確了我們的前進方向和信心。

一旦根本穩固、預期穩定,民眾便知道自己可以平等地參與自由競爭,競爭得來的果實會得到法律保護,自然能夠人人努力,社會達到最大效率,從而有利於國之長遠。

(三)民法典的文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中國民法典從中國歷史文化中來,從世界法治文明中來,從新中國法治實踐中來。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如,民法典第1043條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對家庭倫理的重視,在中國5000年文明及法律文化中一以貫之,民法典也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內容,作出了諸多倡導性和具體性規定。

民法典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的有益成果。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不為一邦一國所私有,當然可以相互借鑑。民法典不僅吸收了比較法上的優秀成果,還吸收了重要國際公約的成熟規則,尤其體現在合同編之中。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我國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如,民法典第533條情事變更規則就來源於我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並對其進行了重要完善。該規則對解決疫情中的合同履行障礙問題有重要作用。

總之,我國民法典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法律文化,是繼受與創新的共同結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儘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有效實施民法典、發展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論支撐。」民法典的頒布猶如嬰兒的出生,他的成熟長大還需要每一位法律人的共同努力。總書記提出的儘快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既是對法律教學科研機構及民法學科隊伍的希望,也是對我們的要求。我們應當竭盡全力,爭取這一目標的早日實現。

法大微信 【第20200605期】

內容來源:民商經濟法學院

封面排版:黃雨薇

原標題:《聚焦民法典 | 於飛:中國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發揮民法典效能、樹立民法典權威 --武都區法院積極舉辦《民法典...
    發揮民法典效能、樹立民法典權威 --武都區法院積極舉辦《民法典》講座大課堂 2020-11-23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強民法典普法 推進民法典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各級黨和國家機關要帶頭宣傳、推進、保障民法典實施,加強檢查和監督,確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執行」。實施好民法典,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要意義,全面闡釋民法基本原則,準確把握法律條文規定,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推動形成高效協同的貫徹實施工作體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 普法|民法典學習(21)從「法」到「典」 ,民法典何以開闢法治新天地?
    從立法之初,民法典就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民法到底有多重要?大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等,無一不受到民法調整。 「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徵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民法典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深刻總結歷史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現行的、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事單行法律規範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以法典化方式消除單行民事法律制度之間存在的疏漏、重複和衝突,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系統、完備的民事法治保障。
  • 民法典的時代意義
    它的頒布在我國法治建設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必將對我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帶來更積極、更全面、更規範的影響,也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民法典作為基礎性法律的功能定位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所謂「典」,就是典範、典籍、典則的意思。
  • 民法典的社會意義解讀
    從宏觀上看,民法典具有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規範和法律適用科學化等一系列重要意義;在微觀層面,民法典則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調整一切民事主體的人身和財產關係的基本依據。
  • 普法| 民法典學習(4)新時代的人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編纂一部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範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民法典,離不開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的思想指引。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並原則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就民法典編纂工作所作的請示匯報,對民法典編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
  • 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深刻認識和把握民法典的中國特色與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
  • 專家解讀民法典的意義及實施 |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著力加強法治...
    「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學習宣傳貫徹實施好民法典,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宣傳、推進、保障民法典實施,本版推出「圓桌訪談」欄目,邀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修全、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孟鴻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文三位法律專家,聚焦學習貫徹實施民法典,著重從民法典對公安機關的深遠影響以及民法典與公安機關職責任務密切相關的規定等方面,充分結合公安機關執法實踐,對民法典的學習、實施進行深入解讀。
  • 話說民法典丨民法典的開篇與統領 聚焦總則編
    總則編,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也是民法典的總綱。綱舉目張。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各分編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出具體規定。民法典草案將民法總則整體納入,作為民法典草案總則編,共10章,204條,基本保持了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後。
  • 怎樣用好民法典?清華大學法學院攜手得到App舉辦民法典專場直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要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 普通人怎樣用好民法典?清華大學法學院攜手得到App舉辦民法典專場...
    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要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 民法典,一部人民至上的法典
    《民法典》被稱為日常生活的法律「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 民法典的誕生,讓中國人民終於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至上」,他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面臨的一些難題賦予了法律的內涵和意義,讓社會秩序變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民法典與檢察工作|民法典中200餘條內容都與這項工作密切相關
    「民法典這些新的內容,不僅是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也必然成為行政檢察的依據和參照。」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成員朱虎認為,民法典給行政檢察工作帶來的新變化首先表現在監督範圍上。「民法典明確和保障了人民所享有的各項合法權益,為行政權力的行使劃定了界限。行政檢察監督也應當以民法典為標尺,在行政檢察監督案件的範圍內,對減損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各項行政活動予以監督糾正。」朱虎說。
  • 民法典中200餘條內容都與這項工作密切相關|民法典與檢察工作
    浙江省杭州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周姝認為,民法典是行政檢察工作新的基本遵循和參照,行政檢察也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抓手,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長期以來,行政檢察工作強調的是規範公權力,通過行政訴訟監督促進依法行政,間接地保障和實現公民私權利。
  • 貫徹實施民法典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一、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為複雜的一部法律。民法典的誕生,結束了我國70年只有鬆散民法,沒有真正意義上民法典的歷史,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一)民法典是新時代走向繁榮強盛的重要標誌。
  • 民法典 讓生活更加美好
    這部法典有著怎樣的亮點、特色和重大意義?記者採訪了部分代表委員。開門立法 匯聚民智「編纂一部屬於中國人民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法學家的夙願。如今終於到了收官階段!」談及「呼之欲出」的中國民法典,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馬一德難掩激動的心情。
  • 聚焦琴澳,橫琴法院積極配合開展民法典宣講活動
    「中國民法典解讀——聚焦橫琴」專題講座。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民法典》起草專家李建偉結合琴澳兩地社會經濟發展、琴澳兩地法律差異及衝突,兩地居民普遍關心的民法典熱點問題等進行深度解讀。
  • 學思悟行: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對於推動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聚焦青少年意義重大。    學而思:民法典生成的不凡歷程編纂法典,是一個國家法律傳統和法治信仰的生動寫照,映射出一個民族不懈奮進的精神氣魄。民法典的頒布,承載了幾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億萬中國人民的夢想,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在即,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中國民法典呼之欲出。我國的民法制度也將迎來民法典時代。一部民法典,提升一個國家的治理水平。中國民法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座「大廈」的重要支柱,必將為法治中國建設築牢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