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樣定義文字:「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字不但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獨特文化。在歷史上,中國文化也通過文字向外大量輸出,其中朝鮮所受的影響最大。
前些年,韓國搶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事,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雖然韓國的端午祭和我國的端午節除了時間差不多之外,其他風俗習慣或者祭祀方式都不太一樣,但是此事還是令國人不滿。畢竟韓國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端午祭是以端午節為契機展開的農時活動,某種意義上還是源於中華文明。
▲韓國端午祭
01
近年社會上又風傳,韓國要將漢字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件事已被證實是誤傳。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的漢字與韓國的文字確實有著非常緊密的傳承關係。中國文字始於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萬姓統譜·卷五十二》),幾千年來已經發展成極其寶貴燦爛的漢字文化。
在韓國文字的發展史上,漢字佔據重要地位。朝鮮半島這一區域從明朝開始便是中國的藩屬國,一直到清朝末年。中華文化對這一區域影響重大,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朝鮮半島的國家都沿用了漢語和中文。
▲朝鮮英祖在迎恩門前「郊迎」清使阿克敦
朝鮮半島長久以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19世紀之前使用的書寫文字都是漢字。15世紀,當時朝鮮的李氏王朝世宗國王,令朝中大臣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並著書《訓民正音》,這也就是現在韓國使用的諺文。但是由於當時朝鮮的書籍文本和上層階級依然主要使用漢字,所以諺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成為朝鮮的正式文字。
02
二十世紀初,朝鮮被日本佔領,這個時候諺文漸漸成為了朝鮮的主要書寫文字。二戰結束後,韓國和朝鮮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韓國的經濟高速發展,此時韓國人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想要擺脫長久以來整個國家被中華文化的影響,創建獨屬於自己的文化,所以曾經開展「國語純化運動」,一度將所有漢字全部廢除。
▲朝鮮諺文
在日本戰敗和朝鮮半島得以解放的同時,樸正熙政權開始推行「國語純化運動」。樸正熙是韓國前總統樸槿惠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旅出身,做事有著軍人風範,雷厲風行。自從1976年開始,樸正熙政權為了推進韓國國語純化運動,設立了一系列組織,提出了語言的替換方案,韓國自此開始進行由上而下的文字改革。
進行文字改革,在教育方面必然是一馬當先。教育部門進行教材修訂,將所有中小學教科書上的漢字和日文全部替換為諺文。在推行此項改革之後上學的孩子,首先接觸的文字是諺文而不是漢字,這一舉措保證了後代所接受的文字的純粹性。
▲韓國教材
第二種措施,是在公共領域儘量減少漢字的出現,據說很多建築遺蹟上的漢字都被刮去或者遮擋。韓國所推行的這一場文字改革,見效很快,幾十年過去了,在民族主義的思潮下,如今韓國認識漢字的人已經很少。
03
韓國廢除漢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韓國人認為漢字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書寫也比較複雜,不利於掃除文盲。而諺文在書寫上相對簡單,學習和交流比較容易。
▲韓國報紙
經過幾十年的文字改革之後,韓國廢除漢字很成功。現在以諺文為主的韓國語通用於韓國官方與民眾。但與此同時卻產生了另外一種困擾,諺文是表音文字,類似於英語的自然拼讀法,可以根據其構成拼讀出文字,但是隨之產生的同音詞分辨困難成了一個文字應用的難點。並且,由於很多韓國歷史方面的書籍是由漢字書寫而成,所以在廢除漢字之後,對於這類書籍的閱讀對於韓國人來說比較困難,甚至於無法理解。
面對這樣的局面,韓國的一些專家在本世紀初就提出了重新學習漢字的建議。近年來,由於中國的對外影響力大大增強,為了更好地接觸和了解中國,全世界範圍內學習中文的人越來越多。對於韓國來說學習漢字也有很多好處,所以在1995年韓國的小學課程重新將漢字列為了選修課。
▲韓國的漢字書法
結語
每一個得以傳承的古老文明都擁有自己的文字,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漫長歷史中很多燦爛的文明,就是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消失了。而在現代社會,文字和語言早已成為了各國溝通的橋梁,如何在世界潮流中急流勇進,才是真正決定一個民族是否強大的重要標準。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
《萬姓統譜·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