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2021-01-03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

  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

  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先是有因不接受動物園將入園方式改成「刷臉」,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而後又發生了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遇到「不刷臉不讓進小區」的情況,對此,勞東燕認為在小區安裝人臉識別裝置並無必要,並且不經同意收集人臉數據也違反了現行的法律規定,經協商,街道最終同意業主出入小區可以自願選擇門禁卡、手機或人臉識別的方式。

  目前,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人臉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

  採集:人臉識別相對「溫柔」

  「在人臉識別技術出現之前,更早的生物特徵識別的應用是指紋識別,因為人的指紋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以及相應的法律證物價值。從法律意義上講,摁指紋在古代就已經被較為廣泛地應用了。」河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系主任、教授邱波表示,其實指紋識別技術應用的歷史,一路伴隨著更多的反對聲音,究其本質,指紋才屬於真正的私密性特徵,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信用性。而且指紋需要人配合採集,往往對人心理的衝擊力更大。

  「因為有接觸採集具有心理上的侵入性和強迫性,而非接觸採集方式則不具有侵入性。指紋必須按壓,才能被採集到,原本屬於更難推廣的技術。」邱波解釋道,相對於指紋,人臉是外露的,並不需要如指紋識別的按壓等操作,人臉數據即可被監測系統採集,類似的生物特徵識別還有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所以從技術角度上看,指紋識別技術的阻力應該更大一些,而人臉識別相對來說是比較「溫柔」的一種方式了。

  但當今人臉識別技術變成熱議話題,爭論不斷,邱波認為,這可能和現在人臉相關技術的發展有關。比如將一張人臉跟別的身體組合在一起,PS出一張照片,然後通過技術就可以把這張照片跟一個真實的三維人臉模型相結合,從而製造出一個和照片一模一樣的虛擬人。這個虛擬人可以說你從來沒說過的話,做你沒做過的表情。「這種通過人臉技術做了違背本人意願的事情,是導致人臉信息採集具有了侵入性的原因,與人臉識別技術本身具有侵入性不是一個層面的。從這個角度看,人臉信息被非法盜用的可能性增加,就導致了大家對人臉識別技術具有很強的戒備心理。」

  「如果單從技術角度看,這種私密性爭議毫無意義,因為我們正常情況下日常都會露臉,那就有人臉隨時被『抓取』到的可能性,臉本身沒有秘密可言。」邱波說。

  另一方面,讓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戒備心強的點在於,人們覺得看到臉的樣子就能和個人其他信息關聯起來,而指紋則不然,任何人看到一個指紋並不能立刻知道這個指紋屬於誰,所以就覺得很安全。「其實這就是人的錯覺,和實際技術識別是兩回事。現在通過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甚至一張名片就能洩露出很多個人信息,臉的信息和這些信息目前也沒太多區別。」邱波說。

  「因此在錄入環節,大家沒必要過度糾結於人臉識別的侵入性。」邱波說。

  存儲:人臉識別並非比對原始照片

  「其實人臉識別技術從誕生那天起,其技術就基本保證了存儲環節的安全性。人臉識別的技術是不需要存儲真實人臉照片的,每張人臉照片在存儲的時候都會化為一個個經過精心構造的特徵數字碼。」邱波解釋,人臉圖像特徵被提取後,就可以進行人臉的編碼,生成一個人臉特徵向量,從而進行存儲和比較運算。也就是說在機器那裡,人臉特徵變成了一串數字,它們可以表示眼睛之間的距離,眼睛和眉毛的距離、耳朵的大小等等,具體是什麼根據特徵提取方法會有變化,這樣每一張臉都存成了一個「密碼」。機器在進行人臉識別的時候,就類似於在密碼本中查找特定密碼的過程,只需要比對這些數字即可。

  那這些數字能隨時恢復成照片嗎?「實事求是地講,通過技術是可以把數字『密碼』恢復成人臉照片的,目前有很多科研人員在研究這類技術,而且技術水平也越來越好。」邱波表示,但是防範這個問題也並不難。一方面我們未來在對人臉進行編碼的時候,可以採用有損壓縮和保密特徵提取算法,這樣就很難進行真實的高清恢復。另一方面,完全可以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禁止隨意使用這種恢復人臉的軟體。

  「其實包括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等都可以以向量的形式存儲,把這些個人的隱私信息都編輯成一般人無法識別的代碼。」邱波解釋,因為經過編碼,這些信息已經變成特定的碼序列了,即便被洩露給某人,如果他想要拿到這些內容,還必須先進行解碼。而解碼器是可以從技術源頭上進行適當控制的,因為一般人不具有解碼能力,這樣就能做到隱私信息不會被輕易洩露。這也涉及另外一個領域叫數據安全,就是怎麼保證編輯後的碼序列不會被輕易破解。

  「雖然技術層面上是可以保證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的,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別有用心的機構,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私自保存人臉的原始照片。」邱波強調說。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表示,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其中,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第四條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

  此外,在《網絡安全法》中也有個人信息收集、存儲及使用等方面的規定。「對於這些個人信息,只要是依法收集,獲得授權,在授權範圍內就可以使用。」

  洩露:現階段技術無能為力

  「2元錢可買上千張臉的照片」類似事件經常見諸媒體報導,也加劇了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爭議。

  「不能一看到私人照片在網絡流出,就認為是通過人臉識別採集上來的照片。」邱波表示,人臉照片的流出有多種途徑,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網絡爬蟲」。這種類似於搜尋引擎之類的軟體,通過編寫好的網絡程序,到各類網站上去抓取想要的照片信息,並保存下來。「這些照片很多都是我們自己傳到網上去的,因此我們在上網過程中也要注重自我的隱私保護。」

  此外,目前許多手機APP在超出產品功能目的範圍之外大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有的甚至是在未明確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偷偷收集。「可能在無意間,我們照片就被別人所收集下來了。」邱波說。

  李俊慧表示,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專門立法進程也在加快。2020年10月21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公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面向社會徵求意見,目前還在徵求意見階段。

  除了在法律法規上加以約束外,在技術層面上能否防止非法採集或者「網絡爬蟲」呢?

  「我們無法阻止拍照,也無法阻止大家把照片上傳到網上,更不知道這些採集人臉照片的機構是否偷偷保存了原始照片。」邱波說,但目前來說還不具備相應的技術手段防止這些情況的發生。如果強行阻止拍照的話,可以嘗試在相機端想辦法,比如把所有銷售出去的數位相機軟體做特殊化處理,以保護照片沒有授權不被傳播出去等。當然這也是設想,現階段,還是得通過法律法規來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不被洩露。(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焦點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新技術在生活場景中廣泛應用 個人信息遭洩露引發公眾憂慮人臉識別應用邊界何在●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 國家在人臉識別風險應對方面 具體是怎麼做?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慧的持續發展,智能化時代的悄然到來,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越來越普及。從安防、支付、金融到教育、醫療和交通,「刷臉」日漸成為常態,為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了諸多智能、安全與便捷。但與此同時,人臉識別的廣泛應用也給人們的隱私信息安全帶來一定風險,在此背景下,未來行業發展還需辯證以待、趨利避害。
  • 「刷臉」有風險!天津首推人臉識別採集禁令|人臉識別|天津|人臉...
    《報告》中也提到,高達94.07%的受訪者曾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3.64%的受訪者表示更擔心人臉信息洩露問題;64.39%的受訪者認為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對此,通信高級工程師、戰略規劃專家楊波認為,目前的人臉識別市場尚處於比較無序的狀態。
  • 戴口罩人臉照片2毛一張暗中交易!人臉識別安全如何保障?
    戴口罩人臉照片2毛一張暗中交易!人臉識別安全如何保障?但與此同時,一些用於打卡考勤或在社交平臺發布的戴口罩的面部照片,正在被偷偷搜集並在網上進行兜售。 日前有媒體爆料,有賣家聲稱其手中有幾十萬張戴著口罩的人臉照片,2毛錢一張,十萬張以上有優惠!這些照片來源,「一半是從網絡上爬(蟲)的,一半來自於現實世界。」對於來自於現實世界的照片,該賣家表示「就是打卡獲取保存下來的,而且都是年後(拍)的,時間很新,你肯定在網上找不到。」
  • 專訪丨疫情中搜集的人臉識別數據,如何避免洩露隱私?
    來源標題:專訪丨疫情中搜集的人臉識別數據,如何避免洩露隱私? 5月17日,一份針對人臉識別與公共衛生的調研報告發布,顯示利用融合人臉識別技術的體溫檢測、密切接觸者追蹤等方式有效應對新冠疫情,但也帶來關於隱私保護的擔憂。
  • 人臉識別技術的「道德風險」誰來防?
    可以肯定的是,人臉識別技術在防止販賣人口、追蹤逃犯等間接降低犯罪率,以及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問題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暢享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隱私洩露的風險。
  • 「刷臉」有風險!天津首推人臉識別採集禁令
    《報告》中也提到,高達94.07%的受訪者曾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3.64%的受訪者表示更擔心人臉信息洩露問題;64.39%的受訪者認為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對此,通信高級工程師、戰略規劃專家楊波認為,目前的人臉識別市場尚處於比較無序的狀態。
  • 「刷臉」有風險!天津首推人臉識別採集禁令
    《報告》中也提到,高達94.07%的受訪者曾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3.64%的受訪者表示更擔心人臉信息洩露問題;64.39%的受訪者認為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  對此,通信高級工程師、戰略規劃專家楊波認為,目前的人臉識別市場尚處於比較無序的狀態。
  • 兩元錢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應用邊界何在
    ,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然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個人信息洩露、信息被盜取的情況時有發生。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 人臉識別時代,如何應對「換臉」危機?
    然而,在隱秘的角落,由AI所引發的安全風險和「黑灰產」問題正與日俱增。尤其是人臉識別,作為 AI 技術落地最廣泛的場景之一,所面臨的安全、倫理和道德等挑戰愈發嚴峻。經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人臉識別已和智能硬體解鎖、支付,以及公共服務等身份驗證直接綁定在一起。
  • 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問題
    一些企業因應用方式不規範、安全措施不到位導致用戶的人臉、行蹤軌跡等個人敏感信息洩露,更是有媒體曝出人臉信息買賣黑色產業鏈,5000多張人臉照片僅標價10元。人臉識別技術和應用安全問題亟待得到高度重視,以切實保障用戶權益和人臉識別信息安全。
  • 青島一小區裝了人臉識別系統 部分業主擔憂面部信息洩露
    原標題:「刷臉」引發的「面子風波」 這樣平息……( 來源:青島晚報)11 月11日,晚報報導了市南區貴州路一小區啟用能「刷臉」的門禁後,部分業主擔憂面部信息洩露不願「露臉」,和業主委員會產生爭議。引業主不滿今年6月,貴州路這一小區張貼公告,啟用人臉識別門禁,要求下載手機App後自行註冊,並錄入人臉信息。但包括叢先生在內的部分業主不認可「刷臉」門禁。12月18日上午的見面會上,叢先生、業主委員會、部分業主、社區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刷臉門禁系統的技術人員坐在了一起。
  • 「人臉識別+文化」,風口還是風險?
    如何運用和平衡好科技與文化之間的融合發展關係,不僅決定著文化的發展走向,也對人類未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近一兩年來,繼語音識別技術的逐漸成熟應用之後,人臉識別也成為又一廣受關注的領域。甚至有人將人臉識別技術融合於傳統文化、金融等行業,視為業務拓展的又一風口。
  • 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如何讓用戶不再恐慌?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導近日,一則「戴頭盔去看房」的短視頻在社交網絡火熱傳播,既撕開了當下人臉識別技術濫用亂象的口子,又戲劇性地將當下公眾擔憂人臉信息洩露甚至倒賣的不安全感生動地展現出來。在採訪調查中,記者注意到,人臉識別技術落地應用,已在助力疫情防控等社會公共治理及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中表現出明顯優勢,但與此「配套」的法律法規還沒有跟進完善,因此廣大用戶對於人臉信息這種比網絡帳號、手機號等具備更高敏感度、獨一性的個人信息,安全擔憂更加突出。用戶「恐慌感」何來?
  • 2元就能買上千張照片 人臉信息是如何洩露的?
    【2元就能買上千張照片】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AI換臉」騙過人臉識別!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困於人臉識別
    即便判決結果不盡人意,郭兵的訴訟案和去年10月勞東燕發表的一篇講述人臉識別隱憂的專欄文章一起,已然成為引發人們關於人臉識別技術反思的「蝴蝶翅膀」。今年9月初,趙逢(化名)決定也掙扎一下。他住了7年的小區開始實行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在居委會阿姨的催促下,他在小區門口錄入了人臉信息,此後,他陷入一種擔憂,人臉信息是否有洩漏的風險?
  • 聚焦人臉識別門禁:物業有權強制採集居民人臉信息嗎?
    有住宅小區未徵求居民意見加裝人臉識別門禁,遭到一些居民反對。有學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巨大風險,甚至大於它帶來的便利  物業有權強制採集居民人臉信息嗎?  當前,人臉識別被一些小區作為門禁。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除此以外,人臉識別技術還能帶來更加安全的信息體驗,這也意味這項技術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在享受人臉識別技術的方便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目前在部分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存在被濫用的嫌疑,這樣一來,可能會給人們帶來一定風險。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安全風險爭議,信息洩露「細思恐極」 但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在「人臉識別第一案」中,對於人臉識別的擔憂,大多源於面部信息洩漏的安全隱患。 1.誤判風險 依賴於傳統算法的人臉識別技術存在很大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