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2021-01-08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相分離#

撰文、編譯 | 十一月

相分離領域的研究愈加火熱,為此Science開辦了特別專欄對現階段相分離領域的研究進行了系統性綜述和介紹。套用《玩具總動員》中巴斯光年的口頭禪來介紹現在的相分離領域,可以說是「飛向宇宙,浩瀚無垠」(To infinity and beyond),我們可能在早上夢醒時分刷新推送發現新的小領域中的大分子被發現存在相分離現象,從頭髮絲兒到紡錘體、從應激脅迫小體到神經退行性疾病,各個領域的相分離現象層出不窮。

「To infinity and beyond!」

為了讓大家對相分離領域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學方面地研究進行了解,2020年10月2日,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J. Paul Taylor以及華盛頓大學Rohit V. Pappu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綜述文章題為Beyond aggregation: Path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為我們介紹了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相分離的研究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相分離已經逐漸成為細胞組織的一種基本機制。與此同時,大量積累的證據表明,相分離的異常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早期誘發事件之一。作者們從包括從單個蛋白的相分離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複雜、多組分凝聚物的動態行為等多個層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介紹。在該綜述中,作者們對兩個關鍵概念進行了強調:動態性阻滯機制(Dynamical arrest)與異型緩衝機制(Heterotypic buffering),這兩個關鍵詞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與之相關的相分離現象參與其中可能機制的理解。

疾病蛋白通過同型相互作用發生相分離現象

超過系統特定的閾值濃度後大分子溶液可以分為兩個共存的相:富含大分子的緻密相(Dense phase)和缺乏大分子的稀釋相(Dilute phase)。很多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蛋白比如tau、α-synuclein、TDP-43、hnRNPA1、TIA1以及FUS都能夠在體外形成纖維【1-4】。一直以來,這種現象都被大家稱為聚集(Aggregation),但其實相分離和聚集是兩種不同的現象。相分離指的是同型相互作用介導的纖維形成,而聚集往往指的是大分子之間的粘附。從2015年開始,科學家們陸續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蛋白不僅會組裝形成纖維狀固體還會通過液-液相分離的現象形成液滴,比如hnRNPA1、TDP-43以及FUS【5-8】。纖維的形成是由初級成核作用和次級成核作用所介導9,也有可能通過緻密液相從液態向固態的相變過程介導的(圖1)。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相關蛋白的內在無序序列結構域的致病性突變會顯著地降低液-液相分離形成的濃度閾值。除此之外,細胞內的生物物理性質的改變或者化學修飾比如翻譯後修飾的變化也會對液-液相分離過程的閾值產生一定的影響。

圖1 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大分子纖維形成的兩種機制

神經退行性疾病蛋白組成複雜的相分離凝聚物

常見的體外純化蛋白經歷的相分離過程都是同型相互作用,但實際上細胞中的生理以及致病的病理狀況是非常複雜的。因此,細胞是由多組分系統經歷相分離的形成與溶解並由同型相互作用和異型相互作用所共同介導的(圖2)【10】。生物大分子的凝聚物為細胞中多組分以及生物化學反應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和空間調控作用。另外,相分離凝聚物也可以在緻密液相中的提供隔離的作用,負向調節在稀釋相中的生物活性。凝聚物也可以用以組織更高階的複雜結構,比如核仁的組裝等過程。

圖2 細胞中的相分離是由同型相互作用和異型相互作用所共同介導的

複雜生物大分子凝聚物的動態調控過程

生物大分子凝聚物的動態性反映了它們組裝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特徵:弱的、瞬時的多價生物分子形成的相互作用過程。凝聚物的材料特徵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中包括黏性(Viscosity)、彈性(Elasticity)以及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等。這些特性是被穩固調控的,因為這些特性會涉及到生物大分子在緻密相中的空間組裝以及擴散以及進行緻密相的大分子的選擇性透過的作用等等。

但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過程中這些材料特性的調節可能會出現問題。抑制潛在有害的過度同型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凝聚物內異型相互作用的功能網絡的集體效應,作者們把該效應稱為異型緩衝。異型緩衝作用可以阻止異常的、致病的蛋白或者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凝聚和成核作用(圖1)。因此,對於凝聚物中動態網絡的改變比如異型緩衝作用的破壞可能會導致動態阻滯現象或者是病理性的液態-固態相變過程的發生,最終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

生物大分子凝聚物材料特性的改變最終導致疾病主要通過兩個密不可分的結果組成:對正常凝聚物功能的損害以及有毒害作用的蛋白凝聚物的產生。蛋白中多種多樣的疾病相關的突變也是造成大分子凝聚物動態性阻滯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除了蛋白質之外,作者們還對RNA分子驅動和參與相分離過程的研究進行了總結,這些RNA驅動的病理性相分離過程與蛋白質相似。

總的來說,在超過十年的研究中,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錯誤摺疊以及有毒性的蛋白質出現病理性相分離過程已經是大家的普遍共識之一。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細胞的功能異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1)動態性阻滯導致的生物大分子凝聚物材料特性的改變;2)病理性的液態-固態的相分離。據此,扭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生物大分子的這些缺陷可能會成為臨床治療手段的參考原理之一。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生物大分子凝聚物動態性阻滯的原因、病理性液態-固態的相分離以及異型緩衝作用的出現缺陷的具體機制的研究將為未來神經退行性疾病潛在治療策略的制定鋪平道路。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2/56

參考文獻

1.Kato, M. et al. Cell-free formation of RNA granules: low complexity sequence domains form dynamic fibers within hydrogels.Cell 149, 753-767, doi:10.1016/j.cell.2012.04.017 (2012).

2.Kim, H. J. et al. Mutations in prion-like domains in hnRNPA2B1 and hnRNPA1 cause multisystem proteinopathy and ALS. Nature495, 467-473, doi:10.1038/nature11922 (2013).

3. Murray, D. T. et al. Structure of FUS Protein Fibrils and Its Relevance to Self-Assembly and Phase Separation of Low-Complexity Domains. Cell171, 615-627.e616, doi:10.1016/j.cell.2017.08.048 (2017).

4.Mackenzie, I. R. et al. TIA1 Mutation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Promote Phase Separation and Alter Stress Granule Dynamics. Neuron95, 808-816.e809, doi:10.1016/j.neuron.2017.07.025 (2017).

5.Murakami, T. et al. ALS/FTD Mutation-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f FUS Liquid Droplets and Reversible Hydrogels into Irreversible Hydrogels Impairs RNP Granule Function.Neuron 88, 678-690, doi:10.1016/j.neuron.2015.10.030 (2015).

6.Lin, Y., Protter, D. S., Rosen, M. K. & Parker, R.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of Phase-Separated Liquid Droplets by RNA-Binding Proteins. Molecular cell 60, 208-219, doi:10.1016/j.molcel.2015.08.018 (2015).

7.Patel, A. et al. A Liquid-to-Solid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ALS Protein FUS Accelerated by Disease Mutation.Cell 162, 1066-1077, doi:10.1016/j.cell.2015.07.047 (2015).

8.Molliex, A. et al. Phase separation by low complexity domains promotes stress granule assembly and drives pathological fibrillization.Cell 163, 123-133, doi:10.1016/j.cell.2015.09.015 (2015).

9.Buell, A. K. et al. Solution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nucleation and growth processes in α-synuclein aggreg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7671-7676, doi:10.1073/pnas.1315346111 (2014).

10.Yang, P. et al. G3BP1 Is a Tunable Switch that Triggers Phase Separation to Assemble Stress Granules. Cell181, 325-345.e328, doi:10.1016/j.cell.2020.03.046 (2020).

相關焦點

  • 甜菜根肽或可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候選藥物
    甜菜根肽或可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候選藥物 2020-11-02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已發現無膜細胞器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性(上)
    初步證據表明,這些通過被稱為液-液相分離的過程形成的無膜細胞器,與健康和疾病關係密切。在某些情況下,它們似乎起著坩堝一樣的作用,加速其組分之間的反應,並且防止自己的組分與自身結構以外的分子接觸。影響無膜細胞器形成和分解的基因突變,似乎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鑑於鈣離子和ROS的作用範圍廣泛且信號通路重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Madreiter-Sokolowski團隊在Redox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旨在提供ROS和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相互作用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的可能性。
  • BMC Genomics:大數據助力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
    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的方法,確定了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相關的新基因。這一發現揭示了可用來標識哪些人最有可能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又一標誌物。 使用ENIGMA聯盟的腦掃描數據和The Mouse Brain Library的遺傳信息數據,識別出新基因MGST3能調節小鼠和人大腦中海馬的尺寸,而海馬的尺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該研究剛剛發表在BMC Genomics雜誌上。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此外,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孔(mPTPs)的形成是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事件之一,而腦細胞凋亡異常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表現。一些技術方法已經被用來確定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腦細胞中的線粒體。如對線粒體特異蛋白的分析,對分離出的線粒體或突觸體中的線粒體的功能檢查,以及對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的操作。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抗帕金森市場不斷擴大帕金森病(Parkinsons ’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導致功能障礙。
  • 管住這個因子,神經元原位再生|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迎來「曙光」
    這一科學突破,不僅使他踏入了全新的「神經科學」領域,同時也為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帶領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新方法,僅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6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
  • 研究: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40年,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NDD)將會取代癌症,成為人類第二大致死疾病。然而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有效治療NDD。
  • 治療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口服MPO抑制劑獲快速通道資格
    MSA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血壓或消化等無意識動作的神經系統抑制MPO的活性是治療神經炎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MSA)的一種頗具前景的策略。研究發現,MPO水平升高與多發性硬化症和阿爾茨海默病也有關聯。Verdiperstat正是一款在研口服MPO抑制劑,Biohaven公司於2018年從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獲得該藥物的研發許可。該藥物目前已獲得美國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授予的孤兒藥資格。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此外,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孔(mPTPs)的形成是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事件之一,而腦細胞凋亡異常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表現。一些技術方法已經被用來確定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腦細胞中的線粒體。如對線粒體特異蛋白的分析,對分離出的線粒體或突觸體中的線粒體的功能檢查,以及對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的操作。
  • 為藥物開發提供新策略,上海科學家發現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日前,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繼東課題組與劉聰課題組合作研究,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會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最終表現出相似臨床症狀的分子機制,為小分子藥物治療與SHP2突變相關的人類發育性疾病和腫瘤提供了新的策略。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楊帆 2020-04-08 23:04 來源:澎湃新聞
  • NRR:朊蛋白可引起海綿狀腦病和神經退行性變
    海綿狀腦病主要是由體內正常細胞表面的朊蛋白轉變成致病性朊蛋白所導致,但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朊蛋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關係的研究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沒有致病性朊蛋白存在的情況下,胞內溶解型朊蛋白和跨膜型朊蛋白的錯誤定位、聚集傾向、信號肽失效,或者在機體應激時等多種情況下,它們一旦不能被及時清除,同樣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
  • 朱繼東/劉聰合作發現SHP2蛋白相分離異常...
    蛋白質相分離廣泛存在於細胞中,驅動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對生物大分子液-液相分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詮釋生命體運行的基本規律,闡明了眾多之前難以解釋的細胞生物學現象。更為重要的是,蛋白質的相分離不僅在生理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與人類多種重大疾病密切相關(如: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病變(Neurodegeneration)不僅會在成年人中出現,在一些病例中,神經元的退變也可以出現在嬰幼兒期甚至是胚胎期。腦橋小腦發育不全(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PCH) 就是這樣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
  • 【學會動態】第二屆生物大分子相分離閉門會議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30——11月2號,「第二屆(2020年)生物大分子相變前沿論壇」在安徽績溪取得圓滿成功,本次會議是繼2019年首次在蘇州成功舉辦相分離前沿論壇()之後的又一次卓有成效的閉門會議,極大地推動了國內相分離研究領域一批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 Nature:揭示相分離在神經發育疾病的作用!
    2020年7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關於神經發育障礙Rett症候群中凝聚物破壞的新發現,提供了關於細胞如何分割染色體的見解,以及新的潛在的治療途徑。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由於一種被稱為相分離的機制,細胞具有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空間組織。相分離發生在細胞中,當某些分子形成大的液滴狀結構,將液滴內部的物質與細胞的其他部分分離。這些液滴被稱為凝聚物,有助於在特定位置隔離和濃縮分子,並似乎提高了某些細胞功能的效率。
  • Immunol:血小板參數與神經退行症之間的遺傳重疊
    目前,缺乏可預測AD和P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的循環生物標誌物,只能在症狀明顯時才進行臨床診斷。在潛在的生物標誌物中,血小板參數被認為與這兩種疾病有關,但是在遺傳水平上卻很少研究這些關聯。一、研究背景對於AD和P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重要的是要確定易於測量且可以預測此類疾病發生風險的潛在生物標記物,例如循環生物標記。而最近的研究越來越關注血小板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