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的實體店,為何「不怕」電商?這種方法,在我國可行嗎?

2020-12-17 聚富財經

現在的我們已經進入到了,網際網路的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無限可能」。網際網路的時代下,企業完成「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更大,近年來我們看到太多這樣的「操作」了。

就像是電商行業的出現,對於我國實體行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要知道電商才進入我國時間不長,而實體經濟早已經「紮根」在我國。但就是這樣,實體經濟還是遭到了電商經濟的衝擊。

電商行業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國人民的購物方式。現在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民最喜愛做的事之一。對於很多人來說,電商的出現讓自己的購物更加方便、便捷。也讓自己有了更多「造富」的機會(近年來通過電商,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不在少數)。

但對於開實體店的人來說,電商就是來和他們「搶飯碗」的。近幾年,很多實體店鋪接連倒閉,很多人都將原因,都歸咎於電商身上。認為電商是「禍害」,實體經濟的「罪魁禍首」。

實體店和電商的差別

對於消費者來說,不管是電商還是實體店,他們一般情況下,都會選擇最為優惠的方案,來進行消費。

電商剛出來時,很多人都不敢去網上購物。雖然網上東西相比實體店便宜,但大家都認為網上買東西不靠譜。但慢慢的人們發現,網上的商品不僅質量和實體店一樣,價格都比實體店低出很多。

這樣就讓消費者,感覺自己被實體店給「欺騙」了,甚至對於實體店產生牴觸心理。

對於實體店來說,不是不想降價,而是自己的「成本」要比網上貴上許多。因為實體店需要付房租、裝修,這些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尤其是當下「高價房」的環境下,房租佔據了實體店成本的「大頭」。在這樣的環境下,實體店想要「生存」,是難上加難。

發達國家的電商,為何「不發達」?

在很多發達國家,線下實體店發展的非常好。和國內相反,不少發達國家是實體店「輝煌」,電商發展的「不如意」。

首先很多發達國家,對於電商有著非常嚴格的「強制退貨」的規定。不少發達國家的法律規定,電商必須遵守退款條款,有的甚至能達到30天無條件退款。

而且這些國家對於,偽劣產品的處罰非常嚴格,一旦發現你將面臨著高額的罰款。一旦你的一個產品出現問題,你的整批次的產品都將被下架並且召回。這些國家對於電商,有著嚴格的處罰條款。

在這樣的高壓處罰下,電商經濟在發達國家只能緩慢發展。外國電商不是「不發達」,而是在嚴格的處罰條款下,它們的電商發展更加謹慎、小心,很難出現同種商品,實體店和電商出現大額的差價。

而且相比於中國人,歐美國家的人更喜歡逛街,這也使得這些國家的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更加的「充足」。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發達國家,為何「不重視」電商?
    但也有些人的生意,卻因為電商的出現,而變的「冷冷清清」了,它們就是—實體店。實體店和電商,已經成為了不可「分割」的話題了。電商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國居民的購物方式。如今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了我國的「潮流」。要知道我國居民的購買力沒有太大變化,之前我國居民想要購物,只能去實體店中購買東西。
  • 電商在中國如此發達,發達國家為何並不推廣呢?這源於它的弊端
    網絡科技的發達,推動了電商行業的發展。有人說:「網店會取代實體店。」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就拿發達國家來說,為何歐美發達國家不發展電商?歐美國家電商不如實體店有著三大原因:第一、線下渠道完善,發達。所以品牌商布局線下銷售渠道十分完善,已成一體化。對於品牌商自己來說,渠道建設比什麼都重要。不會再上電商來消滅自己的銷售渠道。
  • 為什麼發達國家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
    但是要知道,自古網紅電商是一家,很多千萬級的網紅剛開始都是從電商開始做起的,就像現在網友們耳熟能詳的薇婭女神一樣。當然即使網紅本身不是從電商起身,但在他們的背後都和電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網友面對現在的情況都提出了一個質疑,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如今的美國實體店的發展要比電商好得多,可是在中國卻反其道。
  • 為什麼發達國家都是實體店幹掉電商,而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其實並非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有多麼了不起,而是他們的電商發展的太慢了。電商發展需要兩個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一是網際網路支付和金融信息系統,二是強大便捷且成本低廉的物流系統。我不否認有些實體打贏電商的國家,網際網路發展的比我們早,但在這兩大基礎設施上基本都沒發展起來。
  • 在美國是實體店幹倒電商,為什麼在國內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呢?
    在美國是實體店幹倒電商,為什麼在國內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呢?經常會聽到來自實體店老闆的抱怨,中心思想就是實體生意太難做,已經被如今盛行的電商所代替。確實,如今的電商生意風生水起,但是實體店卻連續幾年都是持續下滑的。或許會有人覺得全球的實體店都是這種景象,但其實國外卻恰好相反,因為國外的實體店生意遠比電商要好。
  • 為何發達國家不注重電商?除了能提升國家經濟外還有不少弊端
    就按現在的實際情況來說,電商給實體店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大的,首先很多實體店經營不下去了電商服務於生產,畢竟拿貨還是需要去廠家拿貨的,屬於中間的流通環節,把實體工廠生產和供應的東西賣出去,實體工廠才能擴大再生產,同時,生產的東西被電商賣得好和不好,對實體工廠自己都是一種提示,知道了應該生產和不生產什麼,應該達到和不低於什麼樣的質量要求,等等,才會大量賣出,所謂"提升″實體工廠生產的作用就在這裡吧。
  • 日本電商輸給了商場,為何中國實體店鬥不過電商?
    在這個絢麗的國際舞臺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有些事物能在一個國家內興盛起來,而在一個國家表現出了衰頹的局面,電商就是如此,它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在日本卻舉步維艱,日本的商場輕輕鬆鬆就能碾壓電商,而中國的實體店卻鬥不過電商。
  • 在日本實體店打敗電商,為何在中國卻恰恰相反?3個原因很現實
    在日本實體店打敗電商,為何在中國卻恰恰相反?3個原因很現實 推薦語:電商,這個曾經不被認可的「假冒偽劣」代名詞,在今天已經深入改變了中國商業生態與人們生活方式。 小到牙刷、垃圾袋,大到各種家具和日用電器,絕大部分國人都選擇在網上購買。
  • 為什麼發達國家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你會看到在發達國家大部分電商都幹不過實體店。根源不是因為他們的實體經濟多麼發達多麼了不起,而是因為他們的電商發展太慢了。即便有visa這種跨越全世界的強大組織,但你真的看一下國外擁有visa卡的人有多少?這還不說使用visa master組織的網上支付體驗,比起支付寶和微信來差了很多。支付寶和微信在中國的普及,得益於銀聯強大的全銀行網絡支持。同時各銀行在人民銀行的要求下,免費提供KYC服務。
  • 行動支付起源於發達國家,為何他們不用?網友:也許是陷阱
    因為塑料材質很耐用不怕水泡不怕洗衣機攪,再看看自己錢包裡皺皺巴巴的人民幣頓時覺得我國的貨幣太不好了。心想著我國啥時候貨幣能夠升級到這種版本,然而也就過了三五年的功夫,我國直接開始流行行動支付了行動支付的方式,其實一開始並不是我國首創,只是在我國被發揚光大了。因此很多網友都十分不解,為什麼行動支付的起源最初明明是發達國家,但是發達國家的行動支付卻沒有像我國一樣席捲全國交易行為?其實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 實體店是被電商壓垮的,這種說法真的對嗎?壓垮它的不止是電商!
    近年來,零售業的競爭仍然非常激烈。在時代潮流中,也許超市也應該積極尋找新方法。 但是問題是,超市行業是否僅由於電子商務的發展而面臨破產危機? 可以發現,2019年,超市併購的消息層出不窮,國外超市也在虧損。那麼,為什麼大型超市的發展越來越困難?
  • 華為P30在國外熱銷,實體店排起長隊,為何在國內沒有這種情況?
    那麼,為何華為P30在國外熱銷,實體店排起長隊,在國內卻沒有這種情況呢?下面就帶大家一起來分析原因吧。首先第一點原因自然就是華為影響力的提升,近幾年華為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起以前絕對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獲得很大成就外在其他高科技領域也不斷進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5G技術了,5G技術可以說讓世界各國對華為刮目相看。
  • 為何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其實日本這種現象並不光是日本,你會看到在發達國家大部分電商都幹不過實體店。根源不是因為他們的實體經濟多麼發達多麼了不起,而是因為他們的電商發展太慢了。電商發展需要兩項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一個是網上的支付和金融信息系統,另外一個是強大便捷且成本低廉的物流系統。你看到的實體打贏電商的國家,基本上這兩項都沒發展起來。
  • 中國噹噹等電商開起實體店 搞垮實體店的電商圖啥?
    電商找了一萬個理由幹掉了實體店,為何自己又來自尋死路?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月,O2O有一件事讓我們大跌眼鏡,11月初,美國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實體書店,不到一個月,中國噹噹高調宣布未來要開1000家書店,並且第一家在12月就會在長沙開業。
  • 中國電商「逼死」實體店,為何日本的實體店能「幹趴」電商?
    自從電商在國內大規模推廣後,很多自己開店的賣家可以說是虧得都要貸款,因為在前幾年的時候實體店非常火爆,因此吸引了不少人開店賣東西,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幾年由於電商的介入,都沒有很多顧客逛商場了。雖然如今國內的電商已經將實體店給幹倒,但其他國家並非這樣,例如歐美、日本的實體店,他們可以做到基本持平,提到日本,大家都會想到他們的科技產品,那麼為何他們國家的實體店就可以幹倒電商呢?
  • 為什麼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
    賺錢的方法就是賣更多的包,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各種打折的噱頭層出不窮。這也成為中國實體店的一大特色。而在日本實體店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專注,在日本,一家隨便的壽司店就能經營150甚至250年,而這種店鋪在日本是常有的事。他們以精益求精而驕傲、在他們心裡沒有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別,他們總是能在專注一件事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獲得用戶的讚美。
  • 為何日本實體店能「幹倒」電商,中國實體店卻不行?原因值得深思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電商,許多實體店老闆對電商的出現都懷有敵意。原因很簡單。電商興起後,從實體店帶走了很多生意,很多人甚至再也不去實體店買東西了。由於顧客大量減少,不少實體店的生意也一落千丈,甚至倒閉。其實,早在電商出現之初,馬雲就曾預言,電商的出現將對實體店造成很大的衝擊。現在看來,馬雲的眼光確實很長遠。但隔海相望的日本卻恰恰相反,實體店蓬勃發展,而電商卻不是。
  • 日本的電商為何打不倒實體店?實體店真的難以生存?馬雲給出建議
    由於,近年來的銷售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商鋪在我國越來越不吃香了,曾經的「旺鋪」也逐漸淪為「亡鋪」,我國的實體店經營壓力也是越來越大,許多看起來還不錯的商店,也都面臨著倒閉的風險,在電子商務和高租金的雙重壓力之下,很多店鋪實在難以支撐,最終只能走向倒閉。
  • 日本實體店憑藉什麼,可以打破電商壟斷局面?
    ,而且非常喜歡這種方式。當然電商的面向是消費者,所以消費者很喜歡這種方式。但是對於一部分實體店店主來說,電商就是一個極其討厭的存在。因為電子商務的興起,讓人們更不願意出門去買自己心儀的東西,所以去實體店購買東西的人就更少了。實體店的店主們每個月還要交著高昂的租金,如果店鋪營業額又很少的話,就會面臨很艱難的地步。所以在電商發展之後,有一部分的店主就因為支付不了租金而倒閉。
  • 電商風頭正盛,實體店開展線上業務可行嗎?
    雖然電商通過網際網路技術解決了許多生活問題,但從本質上看開實體店的學問也並不少於電商。畢竟實體店也並非有個好位置、搞個漂亮裝修、請個專業導購就能迎來紅火的生意。 而且,如果以「目的」為導向進行分析,也能看出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其目的都是賣出產品或服務,最終完成盈利。不過,想要實現盈利,就需要一個不變的公式: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而將這個公式代入實體店與電商兩種運營模式中,也能直觀看出二者不同的盈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