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科技的發達,推動了電商行業的發展。有人說:「網店會取代實體店。」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就拿發達國家來說,為何歐美發達國家不發展電商?
很簡單,電商行業的發達,並不代表先進。歐美國家電商不如實體店有著三大原因:
第一、線下渠道完善,發達。所以品牌商布局線下銷售渠道十分完善,已成一體化。對於品牌商自己來說,渠道建設比什麼都重要。不會再上電商來消滅自己的銷售渠道。
第二、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市場基本無假冒偽。類似的產品價格基本差不多。消費者很難買到假貨,也就沒有所謂的性價比超強的產品存在。
第三、歐美人力成本太高。快遞員工資成本太高。電子商務發達必須滿足一個基本條件,物流發達,買個貨兩三天甚至當天送到你需要的地方,那麼這就需要人,而歐美,人工的成本是巨大的,說白了,一個月不給個幾千美金沒人給你幹。
第四、運輸成本。美國的火車大多數都沒有電氣化,運速極慢,飛機運力太小,而且轉運能力差。汽車又涉及到人工成本。歐洲火車運輸有多貴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第五、壟斷效應。所謂階級基本已經建立,打破很難。包括亞馬遜在內,很多商品是允許在線下售賣,但不允許在網絡售賣。
線下大多數是老牌資本家的主意,也是議會議院的金主,他們不會讓另一種新生事物打破原有的平衡,儘量維持一種互贏的局面。至於平民是否便利,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
近年來不少實體店主,都將生意不好做的緣由歸咎到電商行業上。事實上,電商行業的在我國大火只是時間問題,沒有馬雲也會有其它人將電商,帶入到我國市場。
電商的出現的確對於實體店的生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電商的發展,也促進了我國居民的消費,幫助我國經濟進一步增長。我國和發達國家不一樣,所以沒必要用發達國家電商,來「衡量」我國的電商。
電商對於我國來說,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讓一些實體店生意難做,但同樣的電商之中,也充滿了機會和商機,不少人也依靠電商完成了「致富」目標。不少實體店主,也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將線上、線下相結合,讓自己的生意更好了。
電商是機會也是挑戰,就看大家如何「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