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看點國學,涵養底蘊

2021-01-05 人民網

原標題:看點國學,涵養底蘊(人民觀點)

  國學傳統中俯拾即是的為人之要、處世之道、治理之策,當是領導幹部修齊治平的優秀教材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韓國訪問時信手拈來引用古詩,比喻中韓關係發展會有新機遇、新境界,闡釋友鄰之國應該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生動自然,又深刻有力,引發媒體聚焦解讀。實際上,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此前習近平同志許多講話都會融會經典、不落痕跡,不僅給人思考啟迪、讓人印象深刻,也以厚重的國學根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中國領導人的文化修養。

  多看點國學,能滋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記得20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著名學者季羨林應邀為北大學生講講「國學」,一個在當時頗顯冷僻的題目。季羨林勸同學們找一個小教室,以免人太少,「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400人的報告廳,連臺階上都擠滿了人。在當時「商品經濟」剛剛興起的中國社會,這讓季羨林熱淚盈眶,認為大家對國學的熱愛「順乎人心,應乎潮流」。的確,作為中華文明的觀念載體,國學在一代人的時間裡花開滿樹,標示著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崛起之後的「精神還鄉」。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很少再有人視國學為「封建糟粕」。在很多領導幹部的辦公室,都擺放著成排的古典名著,然而,擺了不等於讀了,更不等於懂了。一些領導幹部學歷不可謂不高,能力不可謂不強,但總讓人感覺缺了點修養,少了分厚度。一些領導幹部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當別人侃侃而談荷馬、西塞羅等他們傳統中的「國學」時,竟腹中空空不知何以應對。以這樣的素養,如何成為文明的擔綱者,又如何成為核心價值觀的承載者?

  國學不是擺幾本線裝書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漢服或唐裝,更不是風水、堪輿、預測之學。通過去蕪存菁,國學中的精華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事實上,早在17、18世紀,中華文化就已是歐洲宮廷中的時尚,文化巨匠伏爾泰根據《趙氏孤兒》改編出戲劇《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後轟動一時。時下「漢語熱」持續升溫,孔子學院落戶世界各地,也展示著中國文化的迷人魅力。這份寶貴的遺產,更應該成為黨員領導幹部砥礪情操、促進人格修養的寶庫。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視野,賈誼「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的智慧,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國學傳統中俯拾即是的為人之要、處世之道、治理之策,當是領導幹部修齊治平的優秀教材。

  正如學者所說,中國傳統需要「創造性轉化」。領導幹部學國學,應該用知古鑑今的學習立場、多元開放的文化心靈,汲取傳統經典中奔騰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並用之於當代社會。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在他看來,「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和精神享受等重要關係」。實際上,古代經典處理的都是當時的時代問題,以「刪詩講易作春秋」而奠基國學的孔子,思考的就是如何在變革社會重塑政治秩序與心靈秩序。在捧讀典籍的時候,領導幹部也應該帶著強烈的現實感。比如,如何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在變動不居的社會格局和觀念衝突中,重新闡發傳統中仁與信、和合與大同等理念,使之成為當代的文化態度?

  領導幹部多看點國學,不只是提高自身素養,更將為推動國學走進普通民眾做出表率。錢穆有言:一國之國民,對本國以往歷史應略有所知,並懷有「溫情與敬意」。國學中蘊含著中國人的一整套價值觀和世界觀,涵括了一個獨特而溫潤的精神世界,而我們時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應該由此生發。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重要標準就是看其如何面對自己的傳統,這應該由領導幹部率先垂範,看點國學,涵養底蘊文氣、善養浩然之氣,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理解傳統中的智慧和我們的使命,返本開新,從文化復興和文明再造的高度,開創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1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新生兒取名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
    說到新生兒取名,為新生兒取個國學底蘊的名字是所有父母的心願。那麼新生兒取名有些什麼樣的技巧?一個國學有底蘊的新生兒名字不僅在音形等方面要有美感,也需要能表達出名字的寓意內涵,體現男孩的氣質。大家都知道名字給男孩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有國學底蘊的新生兒名字不管顯得非常的有內涵,而且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好的。接下來天賜佳名小編就新生兒取名,分享一些有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其中有一些精選的國學名字和取名小技巧,感興趣的不妨來這裡參考下。新生兒取名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內涵有意蘊01、<君儒>名字解析:出自《論語》: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
  • 人民日報評論部:把握規律 崇尚科學
    在戰疫時刻,我們不僅需要科學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武器,更需要科學精神涵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對個人而言,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涵養健康的心理素質,都離不開科學的助力。而對整個社會而言,衛生系統更健全,醫療事業更先進,科研攻關解難題,同樣離不開科學的支撐。從國家實力的增強到國家治理的完善,都需要科學精神的高揚,都需要實事求是態度的彰顯。讓尊重規律、崇尚科學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在科學的土壤裡汲取經驗和智慧,在自強的信念中凝聚勇氣和力量。
  • 如何從國學中擷取治國理政智慧?
    (《法制晚報》6月15日)  五千年文明長河的氤氳滋養,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國學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國學的影響涵蓋方方面面,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和安邦定國經驗。為領導幹部擷取傳統文化精華,督促他們在國學世界裡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對於領導幹部增強素質、提高能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 匯之閣國學院公益大講堂(鄭州站)12月23日圓滿舉行 感悟國學文化底蘊
    探索國學中的時代智慧,感悟國學文化底蘊。此次匯之閣國學院公益大講堂(鄭州站)的舉行,通過國學智慧思辨力、洞悉事物觀察力、閱盡人情眼界力等方面進行逐一講解,意在為國學文化愛好者提升自我思辨力、觀察力、眼界力,讓人生更加富有智慧、更加充實。國學智慧思辨力 思考出真諦張海濤講到,善於從國學文化中汲取國學智慧,提升自我思辨力。張海濤認為,提升思辨力非一時之功。
  • 舜緣文化國學名師張詩苓---解讀傳統國學經典!
    現如今國學文化是當今社會必學的主流文化,那麼如何定義傳統國學?借用季羨林先生的一句話就是:國學不是「 漢學 」「 儒學 」等狹隘的國學,而是集全中國56個民族文化財富於一身的「大國學」。我們怎麼研究和學習傳統大國學?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式來解讀!
  • --中央臺新聞評論部《實話實說》節目組
    《實話實說》節目簡介  --中央臺新聞評論部《實話實說》節目組    《實話實說》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於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個新欄目,節目形式為群體現場交談,通過主持人、嘉賓、觀眾的共同參與和直接對話,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展開社會生活或人生體驗的某一話題。
  • 誦讀國學經典 豐厚文化底蘊——弘文學校第一屆國學經典誦讀大賽
    弘文學校一直堅持讓學生利用早讀、午讀、路隊誦讀《論語》、《大學》、《弟子規》等國學經典,本次大會的舉辦一是為了檢驗學生經典誦讀情況,二是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激勵學生養成好習慣。「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天讓我們徜徉中華古詩詞的海洋……」伴隨著兩位主持人富有詩韻的嗓音,弘文學校第一屆詩詞大會正式開始了!
  • 紅星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培訓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洪琳)「國學經典既能涵養幼兒天性,又能培養幼兒優良習性。我們應當以國學啟蒙潤育兒童的美好心靈。」龍馬潭區紅星幼兒園園長康雪梅說。基於此理念,紅星幼兒園於10月27日特邀請金蒙國學覃老師對教師進行國學教育培訓。
  • 《品讀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內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
    《品讀國學經典》序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國學經典燦若群星。遨遊在中華文明的長河是愉悅,翱翔在國學經典的天空是快意。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也是中國人文化身份的象徵。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讀一點國學經典,沐浴中華文明的陽光雨露,領悟中華文明的智慧、情感和詩意。
  • 如何做一個有國學素養的幼兒園園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吸吮著千年智慧的文化養分,開啟了我們的心,不僅找回了自己,而且我們找到了教育之根,悟到了教育智慧。 不學習國學,我們真的不知道,怎樣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力的幼兒園。
  • 人民日報評論部:復興路上,中國風華正茂
    1949年5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曾經的五四青年俞平伯說,五四新文化人想做很多事情,「現在被中共同志們堅苦卓絕地給做成了」。百年風雲激蕩,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創業艱難百戰多」,讓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五四先驅們不懈追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奮鬥目標,找到了五四先驅們矢志探索的強國富民的正確道路。
  • 大玩家 翟鴻燊國學智慧
  • 「國學教育」共讀國學經典 爭做書香少年
    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之根。誦讀國學經典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和知識積累,讓學生領略經典詩文的藝術魅力,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情感。益民實驗小學為孩子們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每天早20分鐘為國學經典誦讀時間,讓孩子們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具備較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一年級《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 寧河區「誦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知識競賽 成功舉辦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鼓勵少年兒童誦讀國學經典詩篇,學習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營造學習、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1月18日上午,由寧河區圖書館、寧河區教育局德育科共同承辦的2020年「誦讀國學經典 弘揚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在寧河區文化旅遊局五樓報告廳成功舉辦。
  • 健全人格教育 注重養性養正 樂清市樂田幼兒園《國學故事匯...
    這裡非常關鍵的是,孩子在三到七歲的時候,是性格涵養的關鍵期。童蒙時期受到「正念」「正行」等教育,這是性格「養正」的根本所在……近段時間,由樂清市樂田幼兒園發起的一場關於以教育為主題的《國學故事匯》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共15期的《國學故事匯》在「浙江視界」播發,一石激起千重浪。
  • 相會西湖,心悠然國學文化大講堂在杭開講
    11月8日,杭州西子湖畔迎來一件國學盛事——心悠然國學文化大講堂(杭州站),這是今年雙方合作"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後"第三場以"國學雅韻、心淨悠然"為主題的國學文化講堂線下活動,據了解,心悠然國學文化大講堂系列活動的前兩場已分別在廣州及南昌舉行
  • 淅川縣毛堂鄉第二中心幼兒園:稚聲誦國學經典,中華文華永傳承
    南陽網訊 (通訊員趙紀邦 夏會琴)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國學經典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元素,時代需要我們用這濃縮了華夏五千年思想精粹的睿語哲思薰陶孩子們的言行,讓孩子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隨著國民對民族文化精髓認識的回歸,讓孩子「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國學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普遍的呼聲。國學教育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無論是對其知識的增長與智能的培養,還是對其品德的陶冶與人格的塑造,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2014年1月6日,是名為「人民日報評論」的微信訂閱號上線日期,這也標誌著人民日報評論部往新媒體平臺再次延伸了一小塊陣地。 而評論部的帳號設立初期,成就就不凡,僅僅一個月訂閱數就達1.5 萬人, 日均圖文頁閱讀總量超過12 萬次,時至今日,訂閱人數更是高達250萬人,成為了人民日報融媒體矩陣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人民日報》報導張繼科、侯英超之戰,直呼這場攻削對決看點多
    《人民日報》報導張繼科、侯英超之戰,直呼這場攻削對決看點多 2020-04-21 03:22  桌球社交開球網
  • 鳳凰書院「國學感恩夏令營」開始報名了!
    為了讓更多體制內的孩子也有機會熟讀經典,感悟聖賢,涵養品德,汲取智慧,啟發孩子的感恩心,鳳凰書院特舉辦第五期國學感恩夏令營,在假期裡,讓孩子遠離汙染,收攝身心,與經典為伴,與聖賢為友,過一個充實愉快的假期,為一生的成長打下良好的根基。我們在此誠邀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