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落後的根源在哪裡呢?
是裝修設計不時尚?
是教師團隊不穩定?
是課程體系不健全?
是食堂服務不科學?
是環境創設無理念?
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只是其表,不是其裡。
幼兒園落後的根源就在園長那裡。園長落後的根源就在園長的心裡,園長心理落後的根源就在園長的心臟是否真的還在跳動?跳動的心是否真的有情?有智?有慧?歸根結底,幼兒園是否落後就在於園長的心智是否成熟。
誰能給園長開啟心智之門?讓園長充滿霸氣,靈氣,大氣,運氣。誰能給幼兒園指點迷津?讓幼兒園充滿人氣,文氣,骨氣,福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園長之道非常道,園長之名非常名。幼兒園之道非常道,幼兒園之名非常名。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向全世界呼籲: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類尚且如此,中國也是如此,中國幼兒園發展更是如此。作為滄海一粟的我們還有什麼徘徊與迷茫的呢?
孔子,萬世師表,我們教師的老祖宗,斯文在茲。乾隆皇帝在曲阜大成殿的題詞,穿越四百年的時光隧道,毅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芒:「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人類找到了答案,中國也找到了方向。
2014年4月1日,在中國發生了一件偉大的標誌性事件,這個事情的發生,將即將丟失的中華5000年的文明火種找了回來,撒向了960萬平方公裡,撒向了人類世界。同時,也為人類21世紀、22世紀的和平與發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國家也多次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
在這一天,國家教育部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同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在2016年的高考語文中,由過去的150分調整到200分,多出的50分,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佔的比重。
從「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的《周易》,到「上善若水」,老子5000字《道德經》和「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莊子《逍遙遊》,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子《論語》到「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的《金剛經》,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琴棋書畫到禮樂射御,從孝悌忠信到禮義廉恥,有著5000年歷史文化的中國以自己獨特的文明滋養著今天的我們,溫潤著我們的心靈,呼喚著我們躁動的心回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吸吮著千年智慧的文化養分,開啟了我們的心,不僅找回了自己,而且我們找到了教育之根,悟到了教育智慧。
不學習國學,我們真的不知道,怎樣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力的幼兒園。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童心是最純潔的,未受一切汙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可能性的。
中國兒童教育史應引以為自豪,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常念,常說,常做。如果,今天我們的幼兒園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都散發著「童心說」的真性之情,幼兒園還怕生存嗎?如果,今天我們園長的內心世界始終擁有著這顆清澈的至純、至愛、至善、至性的初心,我們的魅力風採不就照人了嗎?
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的代表杜威明先生認為,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常常為會議精神得不到有效落實而苦悶,殊不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內外合一」的真正內涵到底是什麼?
我們有時為幼兒園的現狀憂慮,為幼兒園的前景不安,為自己的煩躁找不出原因而恍惚,其實我們走的很遠,忙的很累,心已經丟了,忘了王陽明的致良知 「心與物」的關係了。
讀一讀王陽明,看一看李贄,研究一下陶行知與陳鶴琴,再分析一下福祿貝爾、蒙臺梭利、杜威與瑞吉歐、華德福,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兒童教育理論是超前的,而中國的兒童教育實踐是落後的,尤其是完全以「兒童為中心」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是蒼白無力的。
我們的幼兒園裡有五彩繽紛、取之不盡的不同形體的積木嗎?有水、泥、沙、土、木嗎?有花、畫、樹木、昆蟲嗎?有伸手可觸的飛到小朋友腳邊,吃小朋友手中之食的白色鴿子嗎?有風中的呼喊,雨中的奔跑嗎?有木鋸、鐵錘、鐵釘、墨盒嗎?有螺絲刀、鉗子、扳手嗎?有小羊、小雞、小魚、小兔子嗎?有菜刀、菜板、筷子、炒菜鍋嗎?有小朋友在一起包五顏六色的水餃,做五顏六色的麵條的快樂嗎?去過教堂、杏壇、寺廟、道觀嗎?……
而這一些,在中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大河中能找到,在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李贄的著作中能找到,在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能找到,在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中能找到……
有人說,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作為幼兒園園長,看點國學,涵養底蘊,增加底氣與內涵,塑造心靈的秩序與寧靜,做儒家說的君子,做道家說的真人,做佛家說的菩薩,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屬於自己的幼兒園,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大快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