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燒烤吃出廣西味
文|排骨
現代人依然熱衷於燒烤、野炊,吃得怎樣並不在乎,在乎的是尋找野趣、親近自然。作為中國烹飪的開山祖,燒烤經歷了哪些變化?今年11月下旬,對此有一定研究的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烹飪教師文歧福,向記者介紹了他對廣西燒烤的一些理解。
燒烤法幾千年沒有大變
據說一場野火過後,原始人撿起地上被燒死的動物屍體大嚼,驚喜地發現熟食遠比生食美味得多,從此原始人學會了用火將食物燒熟了吃,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燒烤」。「吃燒烤」是廣西人喜愛的生活方式之一。
「燒烤在古代飲食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國烹飪的開山祖。」文歧福說,《帝王世紀》記載:「紂宮九市,車行酒,馬行炙。」「炙」,即燒烤,說明殷商宮室的膳食主要是各種肉類製成的燒烤食品。到了周朝,「炙」和「膾」所製成的食品地位很高,在古代祭祀的珍貴食品——「八珍」中,就有多款食物屬於燒烤製品,其中的烤乳豬被稱為「炮豚」。
秦漢以後,燒烤之風更盛。《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即位後,朝夕以燒鹿肝和燒牛肝下酒。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燒烤食品的記載較為詳盡,列舉燒烤法22種,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燒烤製作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特點有幾個方面,一是由整體或大塊燒烤發展為精工細切的燒烤,不但美觀,進食也較容易。其次,由一種肉食發展為幾種肉類配置一起燒制。最值得重視的是調味品的使用更加廣泛,那時的調味品已有鹽、醋、花椒、酒等10多種。此外,不少燒烤製品還採用上色技術,即今天行業內常說的上皮,上色的材料有糖汁、蜜水、麻油、魚醬等。」文歧福說。
到了唐代,烹調方法雖多,但燒烤食品仍佔重要地位,僅官員韋臣源宴請唐中宗的「燒尾宴」,燒烤食品就有五六款之多。此後,宋代出現了燒青蝦、燒獐肉、燒鰻魚等,元代有燒羊心、燒羊腰等,清代的燒乳豬和燒鴨均被列為滿漢全席上的菜餚。
「烤制食品發展到今天,與古代相比,基本方法沒有大的變化,依舊沿用祖先『把食物放到火上燒烤』的原理。只是產品在延伸,用具、用料、品種方面有了顯而易見的變化。」文歧福說。
燒烤食品以味傳今
燒烤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且至今不衰,主要是燒烤的技藝精湛,口味幹香不膩。《吳越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子光(即闔閭)想奪王位,由於王僚喜「嗜魚之炙」,所以伍子胥為他設計,找了一個叫專諸的刺客去太湖學做「魚炙」,以便在飲宴時刺殺王僚。哪知專諸一學就是3個月,可見燒烤自有它一套吸引人的技術,不能輕易學會。
早在隋代,燒烤技藝已經達到使用防腐方法的水平了,同時還根據燃料的不同,做出不同味道的燒烤食品。據文歧福介紹,《隋書·王劭傳》記載:「劭上表曰:『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燃料的質地不同,散發出來的氣味也就不同,會影響燒烤食品出味,當時對燒烤如此考究,可見造詣頗高。今天,廣西百色地區的一些商家烤制肉食,依然講究柴火的質地,認為龍眼、荔枝等樹的乾柴較好,能使烤肉更清香。
在廣西,燒烤方法總體分兩大類,即木炭燃燒和燒爐燒焗。木炭燃燒是最古老的燒烤方式,將食物穿入燒叉放在爐面燒熟,因用火直接烤,也叫明火燒烤。日常生活中所見的街頭燒烤或野外燒烤,均屬於此類。食物採用燒爐燒熟,是借電能、液化氣加熱爐底,或兩種熱源均用,熱氣積存於爐內,使爐內的食物逐漸吸熱致熟。這一烤法省燃料和人力,是現代燒烤的一大突破,在大量烤制肉食時使用。
廣西燒烤延伸產品多
平常人們所說的「燒烤」,一般是指街頭巷尾及野外郊遊時的木炭燒烤。其實,經過幾千年延伸,廣西的燒烤類食品範圍已經很廣,包括烤鴨、燒雞、燒排骨、叉燒、烤乳豬等。
文歧福說,傳統製作叉燒的方法,是將豬肉放好鹽、糖、酒及醬料後,用「U」形長鐵叉叉開,在木炭上燒烤,直至肉出油,淋上蜜糖,故稱蜜汁叉燒。叉燒也因用了叉而得名。此法與戶外燒烤差不多。由於此法過於費時,後來改用爐燒。現在的叉燒技藝有了新的改進,例如蜂蜜造價高,其味過甜,則改用糖漿。燒排骨也有講究,不能過熟,否則,骨縫肉立即收縮,變成見骨不見肉,很難看。
烤好一隻豬,烤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好的師傅也要有合格的烤爐。「10多年前,美國有一間燒臘店,請了兩位有本事的師傅。由於烤爐是舊版本,即用電的暗火爐,結果兩位師傅無能為力,沒有做出美味的烤豬。」文歧福說,最原始的古式烤豬爐用火磚砌成,上下稍細,中間稍大,類似橄欖。炭從爐頂投入燃燒,待燒盡後,打開爐蓋,把豬吊入爐內蓋好,靠爐壁的熱輻射致熟。轆豬的烤法也較原始,因乳豬受不了烤爐的高溫而設計,至今一些「農家樂」餐館經常使用。轆豬,即用長叉將乳豬從豬尾直插豬頭,架在火上烤制,烤時需要翻轉,先烤肉厚部分,後烤裡側。烤爐最好設有噴火裝置,以便更好地完成爆皮,使烤豬表皮黃爽脆口。
編輯|夏巖
END
排骨,廣西全州縣石塘人,70後,報社記者。人在南寧,心在雲端。第一份工作是生產汽車配件。改行後主要寫、偶爾畫,喜歡讀些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