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螞蟻集團IPO引爆了整個科技圈,業內人驚訝於2000億美元估值的恐怖,圈外人則是羨慕其一個個暴富神話。至於什麼是螞蟻集團?螞蟻集團是幹啥的?他們不太清楚,對於圈外人來說他們只知道支付寶。
比如大家都知道抖音,但並不一定知道抖音背後的母公司是字節跳動一樣。而螞蟻集團就是支付寶的母公司,其實大眾不知道螞蟻集團也很正常,畢竟支付寶是2004年就成立了,而螞蟻集團(原螞蟻金服)2013年才成立,支付寶幾乎貫穿了淘寶整個發展階段。
起初,支付寶的成立只是為了解決當時淘寶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問題,作為一個支付工具+信用保障的定位存在。但隨著電商的發展,淘寶的活躍用戶數越來越多,作為淘寶內定的支付工具支付寶而言,其流量也自然而然的暴增。
有了龐大流量的支付寶不再滿足作為淘寶電商基本支付工具。
2009年,支付寶上線上線手機支付服務,這是走出淘寶的信號。直到2012年,支付寶推出二維碼支付,線下線上的支付之路正式打通。彼時,馬雲喊出「五年內,支付寶支付將會取代傳統支付。」
可惜,馬雲沒有想到的是,半路殺出來一個馬化騰,2013年,微信開通微信支付功能,對標支付寶的支付功能。這時的馬雲都還不擔心馬化騰能夠顛覆支付寶的統治地位,畢竟此時的支付寶已經成立十年了,在支付寶上綁定銀行卡的人遠超在微信上綁定銀行卡的人。
但直到2015年,馬化騰一招「奇襲珍珠港」,直接令馬雲慌了神。2015年,騰訊拿下以5300萬春晚冠軍名額,推出紅包玩法,當時就有3000萬用戶在微信上綁定了自己的銀行卡。「微信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趕上了支付寶十年的努力」一位當時支付寶的員工說道。
此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曾展開過多次競爭激烈的市場角逐。在線上,騰訊直接祭出無往不利的「流量+資本」的打法,入股滴滴、美團、拼多多這些擁有巨大消費場景的獨角獸。阿里也沒閒著,積極採取防守姿態,收購餓了麼,做出行(哈囉單車)抵禦微信在支付上入侵。在線下,微信和支付寶的地推大軍也展開了激烈的比拼,為了拉攏商家,雙方都用盡了渾身解數。
但從數據來看,2017年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是52%,打到了2019年,支付寶的支付市場份額依舊是52%左右,而微信+支付寶總的市場份額要超過90%。「雙方誰也幹不掉誰,打死對方就相當於打死自己」一位行動支付資深人士告訴我。
支付寶、微信的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繼續火拼下去意義也不大。「只要市場份額不要低於40%就好了」一位支付寶的內部人士說道。
再加上目前市場積極推行數位化貨幣,微信和支付寶也都積極參與到了數位化貨幣的研發、發行上。
所以,就目前而言,支付寶的對手不是微信支付,而是美團!
為什麼說支付寶對手是美團?
前文提到過,支付寶在阿里的定位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作為支付工具和信用擔保建設阿里電商體系;第二階段則作為支付工具獨立發展,打造完整的金融生態;那麼第三階段支付寶被定位成了數字生活服務平臺,承擔起為阿里引流導流的任務。
這裡有兩個問題?阿里旗下那麼多平臺,其一,阿里缺流量嗎?其二,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支付寶呢?
先來回答第一個回答,答案是肯定的。毫不誇張的說,阿里的「命門」可能就隱藏在流量上。阿里和騰訊不對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騰訊饞阿里的電商蛋糕,阿里羨慕騰訊的社交帝國。問題就在這兒,騰訊手裡握著7億活躍用戶,但微信壓根兒就不給淘寶流量,為此雙方還打了不少口水仗。淘寶就只能想辦法去搞流量。最開始的淘寶搞流量的辦法就是扶持第三方導購平臺,譬如「返利網」之類。但最後淘寶發現有20%的流量都是從第三方平臺進來的,長期以往,一旦用戶養成了逛第三方平臺的習慣,第三方平臺就能輕鬆的反客為主。於是淘寶開始打壓第三方平臺,開始扶持以個人和工作室為主體的「淘寶客」,畢竟,個人工作室總比平臺要好管理的多。一大批淘寶客吃著淘寶的紅利賺的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光有淘寶客拉來的流量還不夠,淘寶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投放廣告,尤其是各大APP的開屏廣告和網頁廣告,如果大家有心可以注意觀察下,微博、頭條都是阿里投放廣告主要陣地。採買流量目前是阿里電商引流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成本太高了。如果說,是618、雙十一這種活動,投放幾輪廣告沒問題,但若要是長期依靠廣告採買流量,根本不現實。
所以,阿里要怎麼破這個局呢?
馬雲曾經想的是,自己造一個社交APP來和微信競爭,可是最後結局我們都看到了,馬雲親自站臺的社交產品「來往」慘敗在微信手下。「逍遙子」張勇想到了一招,那就是避開微信的線上社交,利用線下的「剛需+高頻」的本地生活服務入手,用本地服務給阿里電商盤子引流。所以,本地生活服務這塊蛋糕阿里是一定不會放棄的,因為往大了點說,這關乎到阿里電商的基本盤的存亡。
再來回答第二個回答,為什麼是支付寶?
阿里系旗下APP那麼多,為什麼偏偏是支付寶呢? 原因就是支付寶是最契合的,支付寶最開始是作為支付工具存在,而支付和消費場景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說, 支付寶是從金融支付切入到本地生活服務,從目前支付寶的頁面你可以很明晰看到,「外賣+到點」高頻需求口碑餓了麼是放在最顯眼的一級入口的,其次就是酒店旅遊。最顯眼位置的業務都是對標美團。
支付寶版面
在往下看,中間有一部分版面就是淘寶推薦界面,也就剛好佐證了之前的想法,阿里就是要把支付寶打造成淘寶另一個流量入口,而且在未來,這個入口將會是戰略級別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餓了麼就是正面戰場處於劣勢,也絕對不會放棄,不管投入多少資源也要在美團壓迫下,保住起碼40%的市場份額。
至於美團,本地生活服務也是根本可能丟的陣地,因為本地生活服務這塊陣地本身就是美團的大本營。這裡簡單介紹下美團的業務模式,美團的業務一共分為三塊,一塊是外賣業務;一塊酒旅業務,一塊新業務,新業務包括出行(摩拜)、新零售(小象買菜)、充電寶以及TO B業務。
別看,美團外賣營收多,但其實並不賺錢,美團賺錢不靠外賣,美團賺錢的靠的是高毛利的酒旅業務。
美團布局本地生活服務和支付寶的目的類似,都是要通過「高頻帶低頻」,以及交叉銷售來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
既然目的一致,那麼競爭必然不可避免。支付從金融切入到生活服務,那麼也就能從生活服務切入到金融。如果你使用美團你就會發現,美團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了。
有人說,支付寶越來越像支付寶了,支付寶也越來越像美團了。兩者市值相差也不大,支付寶所以在螞蟻集團估值2000億美元,約14000億人民幣,美團也是過萬億市值的體量。
別看美團和餓了麼打了那麼多年,這些還只是雙方競爭的冰山一角,競爭是多維度的,從本地生活到金融支付,都是戰鬥激烈的戰場,雙方都想要入侵到對方的腹地。
美團和支付寶的較量一定會精彩,王興曾評價淘寶的蔣凡和拼多多的黃錚的爭鬥會很精彩,現在該輪到他和螞蟻井賢棟了,這是一場不容有失的角逐,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