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1956年裝備美軍,是一款近距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由於外銷數量和使用國家很多,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空對空飛彈之一,也是全球第一種投入實戰並取得擊落戰績飛彈。先後在越南戰爭、英阿馬島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絕對是高壽產品,當然幾十年使用過程也有無數改進型號,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三代。
以AIM-9M為例,彈長2.94米,彈徑0.156米,彈重85.5千克,射程18.53千米。最大速度2.2馬赫,迎頭攻擊不大於12千米,尾追攻擊約7千米,殺傷半徑約10米,單發殺傷力概率50%-70%。對於紅外製導近距格鬥彈,這種水平其實已經相當不錯,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AIM-9隨美國飛機大量出口,包括對岸F-86F戰鬥機也有裝備,AIM-9首開戰績目標正是我國殲-5戰鬥機。1958年9月,一架F-86騷擾領空向攔截的殲-5發射AIM-9B飛彈,擊落一架成為世界上空空飛彈第一次實戰戰果,另有一枚沒爆炸基本完好墜地被回收。而根據蘇聯方面說法有兩種:一枚AIM-9B插在米格-17上未爆炸被帶回,以及美國海軍戰鬥機墜毀在我國境內一併獲得。
不管怎麼說,中國空軍確實獲得美制AIM-9B"響尾蛇"空空飛彈,只是由於當時科研實力不足,對這類屬於高科技產品有點為難。

1958年10月,對AIM-9B開始解剖分析並仿製,當時命名「55號」工程,按要求於同時12月前制出試驗彈。不過對於當時的軍工科研水平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雖然消耗了不少時間最後也只能將它移交給蘇聯。

蘇聯在獲得中方提供的AIM-9B樣品之後開始逆向仿製,建立在良好的科研水平之後仿製速度很快,通過逆向仿製的R-3飛彈先後在米格-19,以及米格-21原型機上進行了測試。隨後量產型編號R-3S或K-13,北約給的編號名稱如下:AA-2"環礁",這是蘇聯第一款紅外製導空空飛彈。
K-13空空飛彈成為蘇聯新一代米格-21的標配,1961年,中蘇籤訂米格-21以及K-13空空飛彈技術轉讓協議。1962年,米格-21及K-13樣品及技術資料交付,中方開始對K-13飛彈進行仿製,1967年經過多次試射後定型投入批量生產,命名為霹雷-2。


隨著霹靂-2大批量入役,原來裝備的霹靂-1(蘇聯K-5雷達制導飛彈)開始退役,霹靂-2大量裝備在殲-6、殲-7戰鬥機上,到為上世紀60-80年代主力空空飛彈。霹靂-2性能上較霹靂-1有質的飛躍,後續還有A、B兩種改型,在它的研製基礎上開創了我國空空飛彈自主研發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