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保險報網
編著:莊申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時間:2018年6月
定價:168元
□陳華文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形態,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時代和文化土壤。在中國,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組成,彰顯著無與倫比的魅力。這些年來,人們之所以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就是因為透過這扇窗戶,能夠審視古代中國的歷史進程、社會風貌、生活日常和價值追求。中國傳統藝術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緊密相關。《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全三卷)對於了解中國藝術的浩瀚氣象,帶來多方面的啟發。
從文化的維度認識藝術
本書作者莊申是享譽國際的藝術史家,家學深厚,其父為臺灣「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莊嚴。莊申少年時期曾隨父輩們見證原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南遷」;青年時期先求學於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後專攻中國藝術史,並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中年時期在香港大學任教22年,且是該校藝術系的創始人。
本書沒有採用生澀的學術語言和嚴謹的理論邏輯框架,而是用溫情的漢語言,以歷史朝代為序,由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起筆,止於清代「唾壺」(痰盂)的演變。儘管是由一篇篇藝術隨筆組成,但並不意味著作者不表達其理論觀點:美的存在抽象而不具體,藝術則必須依附某種具體事物而存在。而藝術的存在,形式上與文學、宗教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思想根源。本書「自序」中,作者認為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然而,中國傳統藝術並沒有被古代學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因為各個門類的藝術不像在西方那樣具有同等的地方,而是等級高低不同,詩文最高,其次是繪畫與書法,再次是建築和雕塑等等。
雖然中國沒有一部類似黑格爾《美學》那樣統一論述各個門類藝術的著作,但是中國傳統藝術在歲月的長河裡,各個門類的藝術一方面發揮著自身和特殊功能,另一方面遵循中國文化的總體要求,展示各自的風採,均達到了輝煌的高度。
中國古代器物之美
《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一書中,用相當的篇幅論述古代器物之美。如史前的彩陶、商周的尊鼎、戰國的玉、漢代的爐、隋朝的陶罐、唐代的酒器、宋的水紋瓶、明清的家具,以及其他雜件。通常藝術史常被疏忽的這些領域,卻在書中光彩熠熠。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不同種類的器物,不同器物的裝飾,能告訴人們它所產生的時代,還能破解古人的生存狀態和審美心態。古代器物當中,青銅器的地位格外明顯。中國先祖們學會鑄造和利用青銅器,意味著歷史徹底告別了石器時代,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器的使用興盛期處於夏商兩代至春秋後期,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的起點階段,而就是這「學步」的童年,青銅藝術竟然絢麗綻放,這在今天看來也不可思議。青銅器物中,很多都是栩栩如生的大象、犀牛造型,且多數出土於北方。莊申追問:為什麼大象、犀牛造型的青銅器出土北方?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分析:古代北方水草繁盛、環境良好,有大型動物生存的自然環境。可是隨著北方生態持續破壞後,大象只能逐步「南下」。書中列舉的「子母象尊」青銅圖,兩頭一大一小的象,不光是形態逼真,還憨態可掬。3000年前的匠人們,若未見過真實的大象和犀牛,再靈巧的雙手,也無法創造如此精湛的藝術品。
林林總總的器物中,玉器頗為突出。玉的特性是堅利和溫潤,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陽剛和陰柔」之內涵不謀而合。玉器承載著倫理,是人格的隱喻。莊申在談論玉器藝術時,從民俗學的角度拋出一些被人忽略的問題。在影視中,我們見過古代男子佩玉威風凜凜的樣子,其實這都是假想。怎樣佩玉、佩戴身體的某個部位,學界一直都眾說紛紜。莊申在《戰國時代的佩玉》一文中認為,戰國時代男子佩玉,不僅僅是一件玉環,而是一整套,分別由壁、珩、衝、牙這四種玉器和一些石球共同組成。將這些玉器串為整體,和人的身份地位有關。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樣將玉器串在一起,莊申也百思不得其解。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起源之美,還有很多謎團。
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
中國傳統繪畫無論是選題、構圖、造型,還是立意、觀念、情趣等方面,和西洋繪畫都有顯著的差異。書中,在論述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時,從作品本身探討更多的文化寓意。唐朝張萱的名畫《虢國夫人遊春圖》,再現了貴婦春日外出遊覽的景象。該畫作中誰是虢國夫人,誰又是侍女和保姆,歷來爭論不休。而莊申則從畫面中的人物體態、表情、髮髻、服飾等,判斷畫面中誰是真正的「主人」。再則,莊申認為所謂「遊春」,其實就是當時一種流行的風俗:三月三的這一天,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要到郊外洗掉「鬼氣」。如果莊申沒有豐富的歷史民俗功底,對傳世名作的解讀,不可能這麼獨特和新鮮。
而中國傳統建築,是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綜合性呈現。莊申在本書中,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從歷史變遷與倫理道德兩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築普遍採用「木構架」,在平面布局上,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築,再以單體建築組成庭院,然後以庭院為單元構成組群建築,北京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有人認為:四合院是保守、封閉的象徵,可是莊申指出:這種建築體現著數千年來以孝為大的家庭倫理觀念,唯有群居於結構謹嚴的四合院中,方能幾代同堂,充分盡孝。建築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價值取向。不僅在中國,世界亦然。儘管中國傳統建築追求平穩、整齊、對稱、講究秩序、等級、適合禮度,可是中國園林恰恰相反,看重曲折變化和詩情畫意。筆者認為,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高明之處,在建築形式、建築格局、建築藝術方面交融互動。
中國傳統藝術之美,其認知並非一成不變,伴隨著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民俗學的新發現而有很多新認知。藝術之美的廣度和深度是在發展的,而中國傳統藝術內在的根本精神是相對固定的,筆者認為是「氣」的宇宙和「禮」的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和」。幾千年來,作為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的傳統藝術絢爛多姿,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敢妄言一錘定音,《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也是同樣如此。本書呈現海納百川的學術氣度,明確地從藝術通向文化,從藝術進入生活,散而不亂,彰顯了莊申對中國藝術理解方式的開放理念,也映襯出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另一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