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中國保險報網

編著:莊申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時間:2018年6月

定價:168元

□陳華文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形態,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時代和文化土壤。在中國,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組成,彰顯著無與倫比的魅力。這些年來,人們之所以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就是因為透過這扇窗戶,能夠審視古代中國的歷史進程、社會風貌、生活日常和價值追求。中國傳統藝術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緊密相關。《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全三卷)對於了解中國藝術的浩瀚氣象,帶來多方面的啟發。

從文化的維度認識藝術

本書作者莊申是享譽國際的藝術史家,家學深厚,其父為臺灣「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莊嚴。莊申少年時期曾隨父輩們見證原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南遷」;青年時期先求學於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後專攻中國藝術史,並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中年時期在香港大學任教22年,且是該校藝術系的創始人。

本書沒有採用生澀的學術語言和嚴謹的理論邏輯框架,而是用溫情的漢語言,以歷史朝代為序,由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起筆,止於清代「唾壺」(痰盂)的演變。儘管是由一篇篇藝術隨筆組成,但並不意味著作者不表達其理論觀點:美的存在抽象而不具體,藝術則必須依附某種具體事物而存在。而藝術的存在,形式上與文學、宗教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思想根源。本書「自序」中,作者認為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然而,中國傳統藝術並沒有被古代學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因為各個門類的藝術不像在西方那樣具有同等的地方,而是等級高低不同,詩文最高,其次是繪畫與書法,再次是建築和雕塑等等。

雖然中國沒有一部類似黑格爾《美學》那樣統一論述各個門類藝術的著作,但是中國傳統藝術在歲月的長河裡,各個門類的藝術一方面發揮著自身和特殊功能,另一方面遵循中國文化的總體要求,展示各自的風採,均達到了輝煌的高度。

中國古代器物之美

《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一書中,用相當的篇幅論述古代器物之美。如史前的彩陶、商周的尊鼎、戰國的玉、漢代的爐、隋朝的陶罐、唐代的酒器、宋的水紋瓶、明清的家具,以及其他雜件。通常藝術史常被疏忽的這些領域,卻在書中光彩熠熠。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不同種類的器物,不同器物的裝飾,能告訴人們它所產生的時代,還能破解古人的生存狀態和審美心態。古代器物當中,青銅器的地位格外明顯。中國先祖們學會鑄造和利用青銅器,意味著歷史徹底告別了石器時代,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器的使用興盛期處於夏商兩代至春秋後期,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的起點階段,而就是這「學步」的童年,青銅藝術竟然絢麗綻放,這在今天看來也不可思議。青銅器物中,很多都是栩栩如生的大象、犀牛造型,且多數出土於北方。莊申追問:為什麼大象、犀牛造型的青銅器出土北方?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分析:古代北方水草繁盛、環境良好,有大型動物生存的自然環境。可是隨著北方生態持續破壞後,大象只能逐步「南下」。書中列舉的「子母象尊」青銅圖,兩頭一大一小的象,不光是形態逼真,還憨態可掬。3000年前的匠人們,若未見過真實的大象和犀牛,再靈巧的雙手,也無法創造如此精湛的藝術品。

林林總總的器物中,玉器頗為突出。玉的特性是堅利和溫潤,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陽剛和陰柔」之內涵不謀而合。玉器承載著倫理,是人格的隱喻。莊申在談論玉器藝術時,從民俗學的角度拋出一些被人忽略的問題。在影視中,我們見過古代男子佩玉威風凜凜的樣子,其實這都是假想。怎樣佩玉、佩戴身體的某個部位,學界一直都眾說紛紜。莊申在《戰國時代的佩玉》一文中認為,戰國時代男子佩玉,不僅僅是一件玉環,而是一整套,分別由壁、珩、衝、牙這四種玉器和一些石球共同組成。將這些玉器串為整體,和人的身份地位有關。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樣將玉器串在一起,莊申也百思不得其解。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起源之美,還有很多謎團。

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

中國傳統繪畫無論是選題、構圖、造型,還是立意、觀念、情趣等方面,和西洋繪畫都有顯著的差異。書中,在論述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時,從作品本身探討更多的文化寓意。唐朝張萱的名畫《虢國夫人遊春圖》,再現了貴婦春日外出遊覽的景象。該畫作中誰是虢國夫人,誰又是侍女和保姆,歷來爭論不休。而莊申則從畫面中的人物體態、表情、髮髻、服飾等,判斷畫面中誰是真正的「主人」。再則,莊申認為所謂「遊春」,其實就是當時一種流行的風俗:三月三的這一天,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要到郊外洗掉「鬼氣」。如果莊申沒有豐富的歷史民俗功底,對傳世名作的解讀,不可能這麼獨特和新鮮。

而中國傳統建築,是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綜合性呈現。莊申在本書中,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從歷史變遷與倫理道德兩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築普遍採用「木構架」,在平面布局上,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築,再以單體建築組成庭院,然後以庭院為單元構成組群建築,北京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有人認為:四合院是保守、封閉的象徵,可是莊申指出:這種建築體現著數千年來以孝為大的家庭倫理觀念,唯有群居於結構謹嚴的四合院中,方能幾代同堂,充分盡孝。建築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價值取向。不僅在中國,世界亦然。儘管中國傳統建築追求平穩、整齊、對稱、講究秩序、等級、適合禮度,可是中國園林恰恰相反,看重曲折變化和詩情畫意。筆者認為,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高明之處,在建築形式、建築格局、建築藝術方面交融互動。

中國傳統藝術之美,其認知並非一成不變,伴隨著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民俗學的新發現而有很多新認知。藝術之美的廣度和深度是在發展的,而中國傳統藝術內在的根本精神是相對固定的,筆者認為是「氣」的宇宙和「禮」的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和」。幾千年來,作為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的傳統藝術絢爛多姿,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敢妄言一錘定音,《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也是同樣如此。本書呈現海納百川的學術氣度,明確地從藝術通向文化,從藝術進入生活,散而不亂,彰顯了莊申對中國藝術理解方式的開放理念,也映襯出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另一種方向。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動畫片中有哪些傳承的路徑
    得出動畫創作就是對動畫這門綜合藝術的創作過程的總稱。動畫藝術作品能夠創造精神的關鍵就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相當於我們身體的血液,我們東方文化是中華千年文化的精化,是中華民族的傳承。《花木蘭》是美國迪士尼創作的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而劇本創作至人物設計、場景設計、音樂設計是改編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花木蘭」以及人物設計。場景設計是滿滿的中國古代人物、服裝、美妝、建築元素。
  • 傳統女紅之美:纖雲弄巧,一針一線秀出中國畫卷
    可以說在傳統女紅的針線繡活之下,繡出一幅中國文化傳承千年的錦繡畫卷。在中國的女性歷史上,女紅向來是被認為是女子的基本技能之一,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生活,自給自足的理想境界,也正是「男耕女織」的生活追求。女紅是女性賦予生命理想的象徵,亦是一部飽含藝術之美和人文精神的藝術發展歷史。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 中國現代傳統文化,京劇的藝術觀念,古典美與現代美
    一向適應農耕社會的文化形態似乎一下子突然地置身於工業時代(或後工業時代)的文化環境中,許多問題一下子堆放在眼前,使人有猝不及防、無以自處之感。日處萎縮的危境不能不讓人想到出路問題。我自忖京劇似有三種存在方式可供考慮:一是作為古典藝術存在下去,基本上保持傳統形態,至多是做些局部的細微末節的小改進,亦即移步不換形(其實移步豈能不換形)。
  • 從中國傳統文化精義談高建群書畫藝術創作
    「意象」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法則。高建群書畫藝術雖有求真寫實的一面,但更注重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的塑造。齊白石所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講的就是意象。寫意、傳神,寫物象之意、傳物象之神的同時也抒畫家之意、寫畫家之神。意象是畫家與描繪對象情境交融的產物。不是像西方傳統繪畫那樣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中去再現自然。
  • 考研衝刺:談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中的體現
    、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這三者互相交融滲透,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道,本意是「天道」,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世界本原,也是中國哲學中的最高範疇。道家概念中,側重於「天道」,提倡「天人合一」,而儒家文化中傳統的「道」側重於「人道」,更傾向於講求人倫關係。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十分重視精神,追求對人精神世界的把握,在藝術表達中講究「傳神」。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追求「象外之意」、「韻外之致」,追求從意象到意境的境界。在電影《英雄》中,色彩敘事就很好的體現了這種「象外之意」。
  • 首屆全球藝術「金爵獎」——全球藝術之美
    安格爾的《泉》,古典美和人體美完美結合,達到了歐洲藝術的頂峰;米勒的《播種者》《拾穗者》和《晚鐘》,給人以不盡的藝術享受;印象派創始人莫奈的《日出·印象》,至今仍深深吸引著人們敬仰的目光。還有後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梵谷和塞尚,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影響深遠。日本繪畫深受中國繪畫影響,卻又與中國繪畫審美情趣相異。浮世繪藝術開闢了純日本式版畫的新天地。
  •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名藝術觀」
    內容提要:唐宋以來中國傳統藝術哲學形成一種「無名藝術觀」,這是一種非功利、非目的的藝術觀,根源於至人無名、無凡無聖的平等哲學智慧,深刻地影響了傳統藝術創造。然而,莊子認為,神人乃無為之人,不以工巧而惑於世。這三句話,可以為傳統藝術的「無名藝術觀」作注釋。正如石頭希遷所說:「至人無己,靡所不己」,在無名中成就生命之意義。  中國藝術觀念中的無名之「名」,略有三義,即名言、功名、名望,包括概念、功德和地位三個不同角度。松尾芭蕉有俳句云:「當我細細看,一棵薺花,開在籬牆邊。」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論中和美
    本文乃作者陸陸貞好看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其基本的美學思想往往與古代的哲學聯繫在一起,儘管古代的哲學思想流派不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的學術空氣,但縱觀我國的書法理論史,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的莫過於儒
  • 翰墨千秋與你一同探究中國文化的瑰寶-國畫
    翰墨千秋與你一同探究中國文化的瑰寶!談起國畫,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二者之間存在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令人不禁感慨萬千。國畫中不僅孕育著濃厚的中國傳統特色,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民族氣節。國畫中的梅、竹、松等意象,更是畫家時代的精神所在。
  • 《中國美》:呈現中國文化極致之美
    當前《中國美》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1分。 《中國美》選取了一批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中國藝術家,展示了多項流行於當代國際藝術界的中國藝術門類及代表作品,捕捉了民族藝術在中國大地上的熠熠光輝,也帶出對傳統藝術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宏觀之思。
  • 中國傳統藝術——繪畫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包羅萬象,分支龐雜,如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地方習俗、戲劇文化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的繪畫藝術。
  • 呂國英:經典,「雙美」不可或缺——藝術之美,因哲學而超越②
    顯然,藝術要美,視覺美是前提,思想美是核心,前者體現藝術之基本屬性,後者表達藝術之靈魂所系。什麼是感性美、視覺美?什麼又是靈性美、哲學美?依氣墨靈象藝術論,美分層級,感性美、視覺美屬於形式美。形式美就是以形式取勝,也有「優美」或「唯美」之稱,是「美」的低級層次。
  • 兒童畫教程|中國傳統首飾之美——吉祥的長命鎖
    它作為中國傳統首飾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吉祥美好的寓意,其精湛的工藝美和藝術美,時至今日仍散發著巨大的魅力。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以長命鎖為主題來展開繪畫,通過觀察和欣賞有關長命鎖的圖片素材,了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文化,拓展小朋友們的課外知識。在繪畫的過程中,以寫生的方式描繪出長命鎖的外形,並用線描方式刻畫出長命鎖上的花紋以及裝飾,使長命鎖呈現出立體的視覺效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參考的教程吧!
  •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弘揚匠心致敬傳統
    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15日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開幕。  本屆雙年展自今年7月18日啟動作品徵集,至11月10日共收到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863人的1330件作品,規模與數量均超預期。
  • 美麗科學 融合科學與藝術之美
    擴大跨界融合實踐探索科普教育新路徑為進一步擴大科學與藝術融合的跨界實踐,通過科學與藝術融合,引導孩子發現科學之美、認識宇宙萬物終極奧秘,皖新傳媒旗下的安徽新知數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美麗化學」項目的基礎上,正式創建「美麗科學」品牌,希望依託以公司為主體的產學研平臺,組建「美麗科學」團隊,通過科學可視化新技術,探索科學與藝術交叉融合的新理念、新形式,在科普教育領域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發現科學之美
  • 戲曲藝術的「中和之美」
    戲曲藝術的中和之美表現在三個方面:思想內容上的平和美;藝術形態上的綜合美;藝術表現上的諧和美。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突出的方面: /溫柔敦厚/在戲曲中,溫柔敦厚與平和美相對應。戲曲經由演人而演事,溫柔敦厚的人物形象與平和的故事本體之間的協調和諧一致是戲曲的審美理想。
  • 碰撞與交融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現代裝置藝術
    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江浙古村落多與水為鄰,水天之間,營造出詩畫般的意境;西南梯田村落變化多樣,獨具韻致,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北方窯洞村落質樸厚重,與黃土高原的雄渾相和,譜出一曲恢弘交響……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嚮往自然的營造理念與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相融,成就了中國傳統村落獨特的美學特徵。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