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解析說新基建是,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後來又加了個區塊鏈,雲計算,衛星網絡等。後來又來了個說明,說是分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但本質是什麼?以網絡,算法,數據為核心,優化老一代的能源,交通,生產,來承載未來的信息文明的一系列措施。
投資方法也不同於過去的PPP或BOT,而是鼓勵直接商用化,以引導投資為主。帶動社會整體盈餘資本參與其中,目的在於形成槓桿效應。通過商業有效的感應市場變化,使其過程高度靈活匹配實際需要,而不是單純通過自上而下的規劃來完成建設。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應該也能夠自動的認知到自下而上的其商業價值,關鍵是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從什麼開始做,往那裡發展的問題。
新基建2025
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也就是REITs,這是一種新的挑戰。REITs起源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已經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主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引入社會盈餘資本,解決不動產的資金流動性的問題,雖然模式已經非常的成熟,在美國有300個REITs項目,管理著3000億的資產規模,但在過去中國雖然在2009年曾經試圖啟動REITs項目,但至今2020年為止其實只有類REITs,並沒有真正的REITs落地項目。
當然每一種商業模式,都需要一定的本地化過程,在美國成功的案例,並不能照搬到中國來用,所以也就出現了試點這麼個概念。今年和新基建幾乎同時出臺的REITs,對象也是基礎設施,而不是國外常見的商業地產。當然這裡面涵蓋的範圍,與新基建的範圍是有一定區別的,更多涵蓋的是老基建。但比如造橋,修路這樣的老基建,REITs項目不一定比傳統的PPP或BOT有效,因此預測還是得包含新基建。
新基建和REITs
數據中心是一種資本密集型的新基建,其實是非常適合於REITs的一種產業。比如美國有Equinix,Digital Reality,亞洲有新加坡的吉寶(Keppel DC REIT)都是通過REITs+上市的方式來獲取資本,開展業務的。在資本集中但流動性又極差的產業中,能匹配使用金融槓桿手段並不是很多。比如長期債權,在這個輕資產全盛時代,顯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股權又會牽涉到資本方的退出問題。
現在關於REITs的細則未出臺之前,在中國是否可行也只能是一種預測。要知道REITs在銀保監會監管範圍內,而實際實施過程中,還會有證監會的監管。而新基建又是國家戰略級別的決策,建設部在數據中心的建設標準,工信部則對於網絡整體規劃,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更不用說能評,電費,設計規範,運維規範,城市規劃和網絡延遲,通訊費用等,在實際業務上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數據中心的資產化
工業文明轉向信息文明,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就像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這是一種積累積累再積累的過程,並有可能在最後一刻呈現爆發性的轉變。這個過程通常並不是線性的,而是類似於物質到達臨界點溫度後的一種相變。科技的進步加上商業模式的創新,就像物質相變的溫度和壓力的關係,是觸發相變的主要因素。一旦發生相變,那麼產業的變革,社會的認知,政策的變化就會隨之到來。
目前中國國內數據中心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在25%左右。也就是說單純計算上,10年後的規模將達到現在的十倍。如果按算力計算,那麼根據摩爾定律每18個月翻一倍,那麼整體算力需求將達到當前的1000倍。數據存儲恐怕還得乘以一個係數,這麼大的數據量,顯然會受限於網絡的進化。也就是說雲計算將受限於網絡,必然需要邊緣計算和霧計算來彌補網絡的不足,這才是新基建的基礎概念。
雲計算受制於網絡
目前消費網際網路的數據源,其實都在數據中心內部。那麼規模化的數據中心,也就是雲計算佔絕對優勢是必然的。所有的商業天性都抵擋不住降低成本的誘惑。但數據和算力的需求增長,不能受阻於10年周期的網絡進化,因此邊緣計算,霧計算,甚至區塊鏈都有可能成為備用的代替方案。另外未來的大量數據源將產於數據中心外部,比如工業4.0,車聯網,還是穿戴設備,物聯網的數據源都來自於終端。
那麼數據中心還能叫做數據中心嗎?至少將不會是獨立存在的產業,複雜的運算還是需要雲計算來支撐,但單純的邏輯判斷,就需要根據實際需求轉為本地計算。比如人工智慧的識別能力,就需要本地的晶片來運算,而不是千裡迢迢的將數據,送至數千公裡以外的雲計算中心。在5G的核心技術中,MEC和SDN/NFV為代表的網絡切片,D2D和M2M的通訊標準化,都是為了解決中心化問題的。
產業網際網路後的世界
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是可對外延展的一種產業。在算力方面,仍然是未來最主要的供給源,在網絡方面是最大的節點,並且對於電力以及環境的監控也有一定的技術積累。那麼是否能利用這些特性來拓展業務範圍呢?在這個跨界的時代,如果局限於傳統的商業模式,必然會受到業外的挑戰,國網電力公司已經在布局泛在物聯網,那麼數據中心產業界又應該如何擴大其業務範圍呢?
傳統的IDC產業,一方面受制於運營商的網絡,在算力方面也將受到雲計算的擠壓,那麼邊緣計算和霧計算等新領域是否能伸出觸角來呢?新基建的大方向,也許可以給數據中心行業提供靈感,作為新能源交通的信息節點,人工智慧的數據整合端,甚至作為數字貨幣的節點參與未來金融產業,而不僅僅是對內的風火水電運維。但要做到跨界,就需要和共同形成數字生態,而不是靠個別企業單打獨鬥。
數據中心產業的未來
數據中心作為REITs項目,能看到的問題點有哪些呢?首先,既然是房地產信託,那麼通常就需要有土地使用權或產權來作為支撐,但國內的數據中心,實際上有不少是租賃型的物業,這對於組建REITs項目,將會造成一定的阻礙。其次,項目是否符合是REITs的資產,需要有明確的標準來指導方向。最後,對於REITs作為信託來說,單體數據中心還是顯得有些單薄,需要有規模化的項目來支撐業務。
以數據中心為起點,結合資本向新基建全面發展。筆者提倡通過以新基建REITs聯盟的方式,提供適合REITs項目的標準給數據中心行業,同時對資方提供一個穩定的投資入口,或許就能夠解決以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