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之前推送綠聯HiTune真無線耳機評測時,後臺有用戶留言想讓教授科普煲機的知識,且對煲機是否可以讓聲音更好聽存在質疑。
原本以為煲機這個古老話題已經終結,沒想到還是有用戶陷入了知識盲區。
Emmm,煲機其實是一種非正常的使用方式,主要目的是讓耳機元器件快速老化,並進入成熟期,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快速磨合操作。
原理類似於新車為了各零部件更好地協同工作,需要在上路前熱機並低速開一段時間。但是,現階段耳機的元器件已經很成熟了,煲機真的還有必要嗎?
可以這麼做,但弊大於利
儘管從原理上解釋煲機似乎有存在的必要,但通過一系列實測數據的驗證,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煲機其實對耳機音質沒有影響。
先不說煲機對音質的提升有多少,但能確定加速耳機內部的元件老化是一個不可逆的操作,且過分的強調煲機這個操作,只會讓耳機更快老化、減縮壽命。
另外根據耳機的發聲原理來看,煲機更多只是提升振膜的可塑性,然而振膜屬於高分子PET材料,那要提升可塑性直接改變溫度即可,何必花長時間去煲機呢?
目前無論是專注於聲學的國際品牌也好,還是像綠聯這種剛邁入耳機的廠商也罷,在耳機出廠前都會對耳機進行專業的調校。
普通消費者既沒有聲學工程師專業,又談何「調校聲音」一說。說到底,煲機這個概念,更像是偽專家、商家的營銷玩法。
心理作用遠大於實際作用
假若有人執意認為煲機對音質有提升作用,其根本是因為心理上不想浪費煲機這個操作,以致於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安慰,讓自己覺得煲機之後耳機就好聽了。
此外用生理適應性同樣可以解釋「煲機有用」,畢竟在佩戴耳機使用過程中,耳朵會慢慢接受新耳機的音頻特性,而不是說耳機在使用中適應了耳朵。
關於這一點可以舉很多個例子出來,比如iPhone X剛發布時有大把人反感其「劉海」屏幕,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此類屏幕出現後,現在說它不好的聲音已基本消失。
更為尷尬是那些入手昂貴耳機的用戶,認為只有「煲機」之後才算是真正的開箱,但事實上只是覺得這麼貴的耳機,一定要經過特殊操作才不會暴殄天物。
總結:耳機出廠就是最好的聲音
正如前面所說,煲機其實對音質沒啥提升,更多是心理作用。所以在買到新耳機之後就直接使用吧,給新耳機煲機這個操作大可不必。
另外如果煲機真的可以提升音質,那耳機廠商肯定也不傻,肯定會爭著把耳機煲好再給到消費者。
其次,廠商的聲學工程師也包括教授提到的綠聯,都會在現有硬體的基礎上,把聲音調校到最好再出廠,而消費者拿到的就是最好的聲音。
同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耳機明明採用同樣的硬體,出來的聲音卻有所不同的根本原因。看到這裡,你們對煲機還有啥不懂的嗎,歡迎評論區提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