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關於華為出售榮耀的消息再次成為行業內外均熱議的話題。與上次不一樣,這次的傳聞看起來有板有眼。
不止有接盤的下家,還有出售的價格,甚至連出售後榮耀管理層的動向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這些,不由讓榮耀被出售的真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那麼,如果離開了華為,榮耀品牌還會依舊「榮耀」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據了解,在2019年榮耀的利潤達60億元,同期華為的淨利潤為627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在2019年,只做智能終端產品的榮耀就為整個華為公司貢獻了10%的利潤,其盈利能力和貢獻不可小覷。
而在2020上半年,據市場調研機構的報告顯示,中國手機市場前三名分別是華為(包含榮耀)、vivo(包含iQOO)以及OPPO(包含realme)。也就是說,華為穩居中國市場第一位的寶座,少不了榮耀的助力。
顯然,這是一個能打也能賺錢的子品牌。因此,就這麼放出去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但現在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目前正遭遇著極限打壓的寒冬期。晶片、應用、軟體等各方面的供應鏈都被斷供。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顯然需要做出取捨了。
由此,選擇斷臂求生,將出貨量巨大、但利潤空間相對華為主品牌更低的榮耀出售,其實是一個合理的可選項。
一方面,以目前華為的銷售體量,備件存貨已經很難支撐長時間運營。因此,再帶上出貨量也不小的榮耀就會更加難以維續。
由此,將榮耀出售後,華為可以集中資源確保主品牌華為mate系列、P系列等手機產品的生存時間和銷量穩定,以待時變。
而另一方面,通過出售榮耀,華為可以獲得超千億的資金補充。這則可以讓華為有更充足的資金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畢竟,不管是自研晶片,還是買光刻機都是需要巨量的現金儲備和現金流來支撐。就如任總說的「過冬多一層棉襖」。
但問題是被剝離出華為體系之後,榮耀還會「榮耀」嗎?
其實,榮耀之所以能成功,主要還是有三大原因。
其一共享了華為的技術和供應鏈,讓榮耀本身就站了技術制高點。
其二是共享了華為的品牌價值。華為這些年已經成為了高科技的典範,而榮耀作為華為旗下的子品牌,同樣也共享品牌加成。
其三則是榮耀承接了華為的過剩技術。通常,華為換代不用的中高端晶片、換代下來的技術,以及主品牌用不上的技術都會在榮耀機型上繼續發光發熱。
正是有了華為光環的加持,再加上榮耀的性價比定價,讓很多買不起華為主品牌產品但又想用華為技術的消費者,最終選擇了榮耀。
而一旦榮耀離開華為之後,沒有技術共享、供應鏈共享和品牌價值共享,消費者還會這麼認可榮耀麼?
當榮耀與華為脫鉤之後,那些衝著華為技術來買手機的人在買不起或買不到華為之後,會不會再選擇榮耀,這可真有點難以預估。
由此,從總體上來看,出售榮耀對華為來說還是無奈之舉。而對於接盤方來說,接盤榮耀後的機會和風險都是並存的。當然,對於榮耀本身而言則將是獲得了「單飛」的機會。
如果運作得當,哪怕未來上市,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少,按現在榮耀的體量,上市後市值幾千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麼,如果真的被離開華為,你覺得榮耀還會「榮耀」嗎?從一位接近榮耀品牌的人士處了解到,目前榮耀內部應該也在等待。「大家也在等最終的消息」,一位榮耀內部人士反饋。
關於榮耀的何去何從,我們還是把一切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