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定位導航技術概述丨曼孚科技

2020-12-15 曼孚科技

作為自動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是自動駕駛汽車安全行駛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之一,在車輛橫向/縱向精確定位、障礙物檢測與碰撞避讓、智能車速控制、路徑規劃及行為決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相較於有人駕駛駕駛員可以憑藉雙眼與記憶獲取周圍的可行駛區域、道路邊界、車道線、障礙物、交通規則等詳細信息,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的環境感知傳感器與算法還無法達到與人類駕駛員同樣的感知性能,因此自動駕駛汽車就需要高精定位、高精地圖、聯合感知等定位導航技術的支持。

目前常用的定位技術包括軌跡推算(DR)、慣性導航技術(IN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路標定位技術、地圖匹配定位技術(MM)以及視覺定位技術等。

然而,這些定位導航技術在單獨應用時均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

自動駕駛車輛對定位系統性能的要求與車輛的行駛速度密切相關。相關標準法規規定,乘用車行駛最高車速不得超過120km/h,客車最高設計車速不應大於100km/h。

基於目前的自動駕駛汽車整體技術水平和車輛限速要求,自動駕駛乘用車的最高車速不宜超過90km/h,自動駕駛客車的最高車速不宜超過70km/h。

一般情況下,有人駕駛車輛距離道路一側路牙的安全行駛距離約為25cm,而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在行駛25cm的時間內更新一次定位信息且定位精度要小於等於25cm,否則就有可能導致車輛超出道路邊界發生事故。

按照最高車速90km/h計算,車輛行駛25cm用的時間是0.01s,根據公式f=1/t,則定位信息更新頻率為100Hz。因此定位信息更新頻率需要大於等於100Hz,定位精度需要小於等於25cm才能保證車輛行駛安全。

目前,常用的定位導航系統均無法滿足上述指標。比如慣性導航定位技術存在定位誤差隨時間累積、長時間內不能保證足夠的導航精度的問題;衛星定位導航技術存在多路徑、衛星信號遮擋和更新頻率低等問題等。

正因為單一一種定位技術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克服的弱點,所以研究組合導航就成為時下的熱點。組合導航系統在成本以及性能上面更具優勢。

本文將詳細介紹自動駕駛定位所用到的主流導航技術。

一、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叫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間的任何地點為用戶提供全天候的三維坐標和速度以及時間信息的空基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其包括一個或多個衛星星座及其支持特定工作所需的增強系統。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4種主流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分別為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和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DS)。

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全球定位系統(GPS)。GPS可以向全球用戶提供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時間信息,並能夠進行全球、全天候和實時的導航,且其定位誤差與時間無關,具有較高的定位和測速精度。

除了GPS以外,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也是近年應用十分廣泛且發展迅猛的一種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北鬥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且具備短報文通信能力,已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為分米、釐米級別,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我們以GPS為例,簡單分析其在自動駕駛定位導航中的作用。

在分析其作用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GPS的組成與定位原理。

簡單來說,GPS是由空間定位系統、地面監控網和用戶接收系統三部分組成。其定位原理是利用到達時間測距來確定用戶的位置。

首先測量信號從衛星發出至到達用戶所經歷的時間段,時間段乘以信號的速度便得到從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而衛星的位置是已知的,於是通過測量與3個以上的衛星距離便可以得到接收機的三維位置。

再具體到車輛定位上,GPS通常使用差分技術進行車輛的定位。

其工作原理是:在用戶GPS接收機附近設置一個已知精確坐標的差分基準站。基準站的GPS接收機連續接收GPS衛星信號,將測得的位置與該固定位置的真實位置的差值作為公共誤差校正量,然後通過無線數據傳輸或電臺數據傳輸將該校正量傳送給移動站的接收機。移動站的接收機用該校正量對本地位置進行校正,最後得到釐米級的定位精度。

不過,GPS定位也存在一定的誤差。

GPS定位有3個假設前提。首先是接收機必須準確測量衛星信號的傳輸時間,此外衛星信號必須以已知的恆定速度傳輸,最後GPS接收機接收的衛星信號必須沿直線傳輸。若實際應用中出現任何不滿足上述假設的因素都將導致測距誤差,從而影響定位精度。

二、航跡推算(DR)

航跡推算是利用載體上某一時刻的位置,根據航向與速度信息,推算得到當前時刻的位置,即根據實測的無人駕駛汽車行駛距離和航向計算其位置和行駛軌跡。它一般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但由於其本身誤差是隨時間累計的,故單獨工作時不能長時間保持高精度。

從原理上來看,航跡推算是對速度或加速度信號進行積分,可以基於車輛模型,也可以不基於車輛模型。

目前,實現航跡推算可以基於以下幾種形式:

Ξ1. 慣性傳感器

通過慣性傳感器可以測量得到速度、加速度等信息,理論上這些值都可以通過積分得到位置、速度及航向。使用基於慣性傳感器的航跡推算與地圖匹配相結合可以修正傳感器的一些誤差並得到較為精確的定位。

Ξ 2. 地圖匹配

地圖匹配可以通過將估計值與道路最近點進行正交匹配來實現。利用貝葉斯濾波可以實現較好的地圖輔助式定位。

Ξ 3. 動態濾波

一般情況下,用於定位的非線性濾波包含以下主要步驟:

時間更新:當下一個測量到達時,利用運動模型來預測車輛位置;

測量更新:利用當前測量和傳感器模型來更新當前位置信息。

三、GPS/DR位置數據融合

GPS具有全球、全天候、高精度、實時定位等優點,但是其動態性能和抗幹擾能力較差。

DR(航跡推算)系統一般採用低成本的陀螺儀和車輛裡程表構成,通過對車輛航向角變化量和車輛位置變化量的測量,遞推出車輛的位置變化,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影響。

但由於DR系統自身不能提供車輛的初始位置坐標和初始航向角,定位誤差隨時間的累計會發散,從而導致定位精度下降。

通過將GPS和DR相結合,可有效規避兩者弱點,不僅可以提高系統精度,還可以增強系統的抗幹擾能力與跟蹤能力。

一方面可以利用GPS系統提供的絕對位置輔助DR系統的初始化,並可以定期地對DR系統定位以及系統參數的校正。另一方面,在GPS無法定位時,車載定位導航系統又可以自動地切換到DR導航方式,直至GPS恢復正常接收後,系統再回到GPS與DR的組合導航。實現導航輸出信息可視化,可以有效解決司機定向難的問題。

根據系統利用GPS信息方式的不同,基於Kalman濾波器的GPS/DR組合可分為鬆耦合組合定位和緊耦合組合定位兩種。

鬆耦合模式的優點是組合結構簡單,系統開發者不需要處理GPS原始的觀測信息。同時兩個系統能夠獨立工作,使得定位系統有一定餘度。然而,由於GPS輸出的位置與速度誤差具有時間相關性,這也會給採用Kalman濾波器帶來一定的難度。

緊耦合模式的優點是用偽距、偽距率作為觀測量。其觀測誤差可以建模擴充為狀態進行估計與矯正,因而可提高組合精度。不過,大的計算量和複雜的軟、硬體設計阻礙了其廣泛應用。

四、並行建圖與定位

在未知環境中,自動駕駛汽車無法根據已知地圖不斷進行校正,實現精確定位,只能通過自身攜帶的傳感器來獲取環境信息,並經過信號處理抽取有效信息,以構建環境地圖。這就需要同時定位與地圖創建技術的支持。

SLAM,也被稱為並行建圖與定位,指的是自動駕駛汽車在位置環境中,從未知位置出發,在運動過程中通過環境信息,進行車體位置與航向的確定,同時創建環境地圖並對地圖進行實時更新,或在已知環境中,通過環境信息對車體位置和航向進行確定。

SLAM一般包含兩個步驟:預測和測量。為了準確表示導航系統,SLAM需要在狀態之間以及狀態和測量之間進行學習。SLAM最常用的學習方法稱為Kalman濾波。

基於Kalman濾波的SLAM方法利用包含自動駕駛汽車位姿向量和環境特徵向量的增廣向量表示空間環境,將自動駕駛汽車運動與環境特徵的關係描述為兩個非線性模型,即自動駕駛汽車運動模型與觀測模型。

自動駕駛汽車控制信號輸入到系統運動模型中,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運動。Kalman濾波算法根據系統模型實現自動駕駛汽車位姿的預測,同時自動駕駛汽車根據系統觀測模型獲得對環境特徵的觀測。

預測特徵和觀測特徵之間要進行數據關聯匹配的處理,選擇最佳匹配特徵,用於對自動駕駛汽車位姿的更新,而候選匹配特徵被認為是對環境觀測獲得的新特徵,用於對地圖的增廣。

SLAM為車輛的位姿估計提供了新思路,在保證定位精度的同時,還提高了定位信息的輸出頻率,可以獲取較為完整的環境重建結果。

參考資料:

[1]《自動駕駛汽車高精定位導航技術路線分析》——趙佳,劉清波

[2]《IEEE SIGNAL PROCESSING》——MAGAZINE, March 2017

[3]《無人駕駛汽車概論》——陳慧巖,熊光明等

相關焦點

  • 標註案例分享:自動駕駛圖像語義分割丨曼孚科技
    目前,自動駕駛主流算法模型主要以有監督的深度學習方式為主,是基於已知變量和因變量推導函數關係的算法模型,需要大量的結構化標註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與調優。自動駕駛領域常見的標註類型通常包括2D框、3D立方體、多邊形、圖像語義分割、視頻標註、3D雷射點雲標註等,其中圖像語義分割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標註類型。
  • 建設AI數據中臺,「曼孚科技」獲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
    曼孚科技2018年成立於杭州,以搭建智能化數據中臺及數據應用服務作為核心發展方向,提供包括圖像和視頻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領域的基礎數據服務。核心團隊中擁有人工智慧領域多位專家和學者,以及谷歌阿里網易等科技行業人才。曼孚科技旗下主要產品服務包括SaaS級的數據處理平臺,AI數據中臺服務,基礎數據服務(數據採集、數據清洗、數據標註)等。
  • 著力構建北鬥高精度定位網 星輿科技為自動駕駛發力
    「傳統的GPS定位、北鬥定位都是低精度的定位,定位精度是5-20米,當前大家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這種精度的定位技術,基本是道路級別的定位,這種定位技術原理是已知導航衛星的位置,基於衛星信號測量出當前定位終端距離衛星的距離,最後基於三維空間中三點定位的原理計算定位終端所在的位置
  • 星輿科技以「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賦能自動駕駛
    高精度地圖和高精度定位,一直是自動駕駛行業的熱門話題。無論是輔助駕駛中基於場景的自動泊車、高速公路巡航,還是無人駕駛中的共享出行、貨運物流等應用,都離不開它的身影。要提高自動駕駛感知、決策的可靠性,高精度地圖和高精度定位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 自動駕駛之高精度定位
    定位(Location)和導航(Navigation)技術是負責實時提供載體(如自動駕駛車輛)的運動信息,包括載體的位置、速度、姿態、加速度、角速度等。自動駕駛往往採用的是多傳感器融合定位的方式。我們把傳統的IMU和與車身、GPS等信息融合的算法組合在一起的系統稱為廣義的、針對自動駕駛的IMU。  這個技術的出現彌補了 GPS 定位的不足,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讓自動駕駛汽車獲得最準確的定位信息。
  • 創「星」科技 | 低軌導航增強系統,自動駕駛產業新勢力
    展開我們的想像:智能、自動、安全、舒適,這些字眼都是我們能夠直接想到的。是的,藉助日益發展的傳感器技術與智能計算技術,汽車正在一條全新的道路上快速發展。如何為汽車提供精確、可靠的位置信息,是直接影響自動駕駛實現的關鍵要素之一。GNSS定位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絕對定位技術,從汽車導航開始,GNSS定位技術就融入汽車應用,隨著高精度定位的普及和高精度地圖的發展,導航向車道級精度邁進。
  • 有了北鬥導航助陣鄭州自動駕駛公交實現釐米級定位
    從2015年自動駕駛客車在鄭開大道公開路試,到2019年自動駕駛巴士落地試運行,再到2020年自動駕駛公交試運行在中原科技城啟動,5年來,鄭州的自動駕駛從單個自動駕駛車輛到整個智慧公交的車路協同系統,從半封閉道路運行到開放式道路運行,再到通過北鬥導航系統實現車輛釐米級定位,鄭州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創新正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落地。
  • 一文概覽自動駕駛汽車定位技術
    本文將介紹自動駕駛汽車的定位技術,主要包括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RTK(實時運動定位)和慣性導航。定位,是讓自動駕駛汽車找到自身確切位置的方法,這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非常重要。當你在駕駛一輛車時徹底迷路了,你不知道自己在哪兒,而這時你有一張全球的高精度地圖,定位的任務就是確定你的車輛在這張高精度地圖上的位置。
  • 丨曼孚科技
    曼孚科技通過自建標註團隊,建立完善的人員培訓、管理體系,提高標註員應對不同標註場景的能力,可有效提高標註效率,規避不必要的標註質量問題。以曼孚科技標註平臺為例,預標註技術加持下,標註工具會自動識別圖像中的數據,做到自動拉框、自動轉寫,標註員只需要在預標註的結果上略作修正即可。除了在標註過程中引入AI進行輔助以外,在質檢環節也可以引入AI進行輔助。
  • 高精地圖+高精定位——實現自動駕駛、智慧交通的核心基礎
    本次論壇以「智能定位 精準服務」為主題,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負責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工作組副組長李慶建、 南方衛星導航副總經理徐丹龍、中國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交通行業總監劉琪、北鬥星通智聯科技市場營銷中心副總董紅榮、廣東星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算法研究員肖勇、廣州海達星宇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餘緒慶、千尋位置智能駕駛事業部專家於年傑、四維圖新基礎技術研究院架構師常超等專家和企業代表出席研討會
  • 自動駕駛如何找準定位的位置
    自動駕駛定位有兩種主流方法:一種是絕對定位法,直接測出空間位置坐標;另一種是相對定位法,已知現在所處位置,和下一步移動的方向和距離,計算出下一步位置。 2000年,軟銀投資阿里巴巴,電商時代自此開始;20年後,軟銀9.4億美元押注無人駕駛運貨車創業公司nuro,這是否預示,20年自動駕駛時代即將開啟?
  • 2019MWC峰會丨星輿科技以下一代定位技術賦能未來智行
    一、探索未來智行 構建面向自動駕駛的高精度定位網「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自動駕駛汽車需要高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地圖,由於目前定位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我們希望去打造下一代定位技術,用更好的絕對定位方式,賦能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車載雷射雷達技術現狀分析
    1.2 自動駕駛概述SAE(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J3016 文件提出的五級自動駕駛分級方案是當前被普遍採用接受的標準,將自動駕駛技術分為 L0 ~ L5 共六個等級。2009 年,Google 布局自動駕駛,引發了新一輪的產業熱潮,更多的科技企業加入市場爭奪中。2020 年前後,成為主要汽車廠商和科技企業承諾推出完全自動駕駛車輛的時間節點。自上世紀 90 年代起,國內各高校和研究機構已經陸續開展自動駕駛的研發工作,推出多個測試車型,其中國防科技大學於 1992 年研製出第一款自動駕駛汽車CITAVT-Ⅰ 型。
  • 科技引領發展—2021廣州國際自動駕駛技術展覽會全新起航
    隨著環境感知、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決策、控制與執行系統、高精度地圖與定位等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成熟,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公開道路實地測試及商業化示範的階段。目前,國內外已經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自動駕駛商業化示範。一方面是掌握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選擇在特定領域展開的試運營服務;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或城市提出支持政策,準許企業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的部署,加快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升商業化應用的日程。
  • 案例分享:新零售商品陳列檢測數據標註項目丨曼孚科技
    藉助圖像識別等AI技術的快速發展,新零售企業普遍實現了降本增效。高盛預測,到2025年,人工智慧的應用將為零售業每年節省540億美元的成本開支,並帶來410億美元的新收入。目前新零售行業主要流行的一種解決方案是「視覺識別解決方案」,即以圖像識別為技術核心,攝像頭、主板為硬體核心,對目標產品進行目標檢測和分類,實現自動識別與結算,提升購物體驗與節省人力成本。
  • AR HUD導航發展趨勢、技術專利與汽車自動駕駛
    HUD汽車行業應用:車輛製造、點檢、維保、駕駛。核心競爭力:3D地圖、即時導航、道路標誌、車身近百個傳感器、360全景相機、手勢語音接聽電話;2060年,AR+自動駕駛、道路標誌消滅,自動駕駛車輛僅是一個移動的機械。( 本文原創登記、區塊鏈存證!
  • 智能科技突飛猛進 索納塔憑藉出眾自動駕駛技術搶佔先機
    按照目前的公認標準,自動駕駛按照相應等級劃分,其中最高等級就是我們在科幻片中常見的「無人駕駛」,不需要任何人工操控,只是選好目的地,車輛就可以自動前行抵達,輕鬆又省心。可惜的是,最高等級「無人駕駛」目前還只能出現在電影之中,似乎離我們還相當遙遠,最起碼現在相關技術還沒有能夠實現普及。
  • 熟悉又陌生的GPS,其實是自動駕駛中的「危險」技術
    在談論自動駕駛時,我們談論的並非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套完整的技術矩陣。在這個技術矩陣中,除去雷達傳感器、算法之外,還有一項我們非常熟悉的技術——GPS。它的存在,保證了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在應當行駛的道路上,而不是像沒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我們對GPS簡直再熟悉不過了,幾乎從擁有手機開始,這項功能就開始伴隨我們左右。
  • 亞馬遜加持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概念股迎利好
    據美國科技媒 體The Information報導,亞馬遜將以超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自動駕駛汽車公司Zoox,這也成為2020年自動駕駛領域規模最大的收購案。市場研究公司TLGG Consulting董事總經理Katrin Zimmermann表示,亞馬遜可以將此技術用於「最後一公裡」,這對於亞馬遜的整個業務至關重要。
  • 人工智慧在自動駕駛應用中的5大關鍵技術分析
    自動駕駛汽車依靠人工智慧、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自動駕駛技術將成為未來汽車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本文將主要介紹人工智慧技術在自動駕駛中的應用領域,並對自動技術的發展前景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人工智慧是一門起步晚卻發展快速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