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想學化妝,在網上找了很多免費資源,但畫出的妝容不自然,她非常很鬱悶。有一天,她找到了一個美妝博主的視頻,感覺特別適合自己,剛看了前面幾個視頻,後面的需要購買,而且價格不菲,對於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於是她跑來問我,她究竟應不應該購買?
現在人們對知識付費的意識越來越強,很多有用的知識必須付費才能獲得。但這也催生了很多「割韭菜」的項目,你付完錢之後,什麼也學不到,想退款,但又花的比較少,花那麼多時間去退款不值得,所以很多人對知識付費心有餘悸。
那麼該如何識別割韭菜項目呢?如何不再交智商稅呢?我想《好好思考》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好好思考》這本書向讀者全面解析了查理芒格思維模型,打破學科思考界限。資訊時代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很快,人們不應著眼於知識的學習,而是要學習如何思考,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作者成甲,主業是做景區設計諮詢,2009年聯合創辦了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並擔任常務副院長。曾多次受邀在清華MBA、第九學院、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機構團隊進行演講,做關於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和分享。為了寫《好好思考》這本書,曾專門去當面請教查理芒格。
讀完這本書,有以下三點印象比較深,想和大家分享。
自從2016年,知識付費興起,各類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急速破土而出。四年來,各類知識付費平臺可以說是呈指數型增長。
各類付費APP爭先恐後進入人們的視野。經過上半場的「廝殺」,前三名脫穎而出:喜馬拉雅、知乎、得到。
「廝殺」過後剩餘的知識付費APP
空閒時間,打開這類付費APP,看到講理財的課程,想買;看到講PPT的課程,想買;看到繪畫的課程,想買。然後買了幾十門課程,一門課都不學,覺得只要付錢購買了,知識就自動裝進腦袋裡了。一年結束後,發現自身沒有改變,開始叫囂:「知識付費就是騙人的!」
這類人一開始就沒有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看到營銷文案,立馬覺得自己特別需要,就忍不住掏錢購買,買了之後就後悔了。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麼購買什麼課程呢?需要結合現狀進行結構化的思考。就像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一書中提到的:「凡有問題,必有結構。」
對於購買付費課程,首先明確自己當下的定位。假定你是一名獵頭,在尋找目標候選人時,需要掌握的技能有:對目標的拆解技能,對心儀人選的搜索技能;在和目標人選談薪資時,需要掌握:談判能力,溝通能力,與目標人選談判時,需要有較好的職場著裝,商務禮儀等。
購買化妝類課程時可以找一找著重講職場妝容的課程,在購買搜索技術類課程時,可以購買著重講人員搜索類的課程。
在面對各類付費APP上五花八門的課程時,不要著急購買,不妨先拆解一下自己的當前的需求,看看自己需不需要。
曾經有這樣一個新聞:有一位家庭主婦想學烹飪,於是在某小眾知識付費APP上購買了一套課程,價格不低,購買後發現課程並不像宣傳的那樣好,甚至發現當時用來宣傳的圖片都是從某知名的大V那裡盜取過來的,女士很氣憤,要求退款,但是知識付費課程是虛擬產品,一經出售,概不退換。
知識付費領域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那麼要怎麼樣識破這些套路呢?
1.錨定效應
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中談到錨定效應,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思是說:人們對一個事物究竟價值幾何,其實是不清楚的,那我們怎麼樣給事物估價呢?答案是看你選取的參考對象。購買付費課程時,往往會說,同類型的課程比我們的課程貴幾倍,相比較而言這門課還是很便宜的,於是你會毫不猶豫的掏錢購買。
2.知人論事
成甲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提到的那樣:「每個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思想觀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很多付費課程,在宣傳時,抓住消費者焦慮的特徵,告訴大家用21天就可以完成蛻變,但事實上主講人經歷了很多坎坷和曲折才達到這個水平的。大家只看到他蛻變的有多快,卻忽略了蛻變之前的積累。對於一個零基礎的人和一個有足夠積累的人,這套課程所起的效果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3.信任背書
知識付費如同一塊大蛋糕,誰都想來分一塊。很多人會找到一些知名人士給自己背書,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有些人是自己真實的經歷,有些人卻拿名人作為噱頭,收割一波「韭菜」後立馬消失。怎麼辨別呢?購買前需要搞清楚是否擁有配套的售後服務,如果主講老師能夠做到在社群答疑,那他們有底氣面對信任時的宣傳背書,如果付完款後直接甩給你一個視頻連結,沒有售後服務,很有可能就是割韭菜項目。
知識付費的本質,在於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購買付費知識,終極目標是希望自己有所改變,那麼你還沒有學習,怎麼才能知道自己購買之後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幫助呢?
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提到: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那麼幾個關鍵時刻,可以決定一生的命運,總有那麼幾個時機,可以讓你站在風口上,享受時代的紅利。如何確定關鍵時刻呢?有以下幾個原則:1.戰略學:趨勢判斷。2.心理學:內趨原則。3.系統學:尋找系統的關鍵解。4.經濟學:邊際成本。5.正面黑天鵝
那麼當你避開所有套路後,這門課程是否真的能讓你達成目標,關鍵時刻原則同樣也適用。首先,這門課或者需要付費的信息不能是過時的,或者在未來有巨大發揮空間的;其次,搞清楚學習這門課是為了想要提高自己還是看到別人有購買自己也想買?再者,根據第一部分提到的,根據自己當前職位的情況,這門課程是否在你的結構體系之中;再看看自己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的代價,判斷性價比。最後,根據學過的學員評價判斷課程是否會給我們帶來積極的結果。相信經過這樣的一番思考,你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白巖松說:「在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人日子過得非常好,那他一定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有人過的平淡而安逸,那他一定擁有很多幸福時刻。」
這個世界的能量是守恆的,千萬不要想著自己學了理財課程,一夜之間會和比爾蓋茨一樣富有,學了寫作課程,覺得自己一夜之間就能後的諾貝爾獎,不要認為自己學了畫畫的課程,一夜之間就成為了藝術家。
你會說有人學了課程一夜之間畫的就很好看,和藝術家沒啥區別。那是因為他缺少的是課程教授的1%的技巧,而你沒看到他99%的積累。知識付費是因為白領的焦慮而誕生,但千萬不要因為急於求成讓一些課程「割韭菜」。「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到今天仍然適用。
現在只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終身學習已經成為趨勢,如果還像以前一樣,學校出來後,不再繼續學習,大概到35歲之後,就會被社會淘汰。
如果還像以前一樣,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獲取知識,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明顯不適用,付費學習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獲取知識的時間和代價,但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很多「割韭菜」項目,希望每個人在擁抱這種變化的同時,警惕」割韭菜「現象。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