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字、表情包、Emoji,近年已經成了社交平臺的溝通必備。古希臘的「倉頡」或許不會想到,他造字的收官之作——ω,居然被後人拿去賣萌.......
(喵嗚~~~)
出於思維慣性,大家可能會覺得文字的這種妙用源自「萌死人不償命」的二次元,但是並不然:這其實是三次元情趣智慧的傑作......
1881年3月30日,
在PUCK雜誌上刊登了被稱為
「TYPOGRAPHICAL ART」(印刷藝術)
四個顏文字
Joy(開心)
Melancholy(憂鬱)
Indifference(冷漠)
Astonishment(驚奇)
這是顏文字在世界上的第一次系統性記載。
儘管受到活字印刷技術上的技術限制,
但那時人們腦子也和今人一樣活泛:
幾個標點一通華麗的排列組合,
栩栩如生的表情便躍然紙上。
顏文字同樣深受科技大拿的喜愛。1982年的某天,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斯科特 (Scott E Fahlman) 留下了一個句子「我要講笑話的時候就用這個符號 :-)」
I propose tha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 sequence for joke markers::-)Scott E Fahlman / 19-Sep-82 11:44
之後,顏文字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進入了千家萬戶。
As SMS and the internet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late 1990s, emoticons beca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were commonly used on text messages, internet forums and e-mails.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簡訊和網際網路的普及,顏文字變得越來越流行,並普遍用於簡訊、網絡論壇和電子郵件。
顏文字極大潤滑了文字表述,讓書寫變得不那麼枯燥、生澀。在表情包和符號表情誕生之前,這些簡單的線條、常見或者古怪的符號,一直扮演著大家「鍵盤上的面孔」。其中的一些經典表情還留存到了今天,被常常使用。
An emoticon short for "emotion icon", also known simply as an emote, is a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of a facial expression using characters—usually punctuation marks, numbers, and letters to express a person's feelings or mood, or as a time-saving method.
emoticon(顏文字)是emotion icon(表情、符號)的縮寫,也被簡稱為emote,是一種用字符(通常是標點符號、數字和字母)來表達一個人的情感或情緒的方法,也是可以節省時間的方法。
In Western countries, emoticons are usually written at a right angl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text.
在西方國家,表情符號通常與文字閱讀方向成直角。
比如:-) 和 :-( ,雖然對大家的頸椎不太友好,但大家也能一眼看出來,哪個是哭、哪個是笑。
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外國朋友更多地接觸到了漢字,並且驚喜地意識到,這種來自東方古國的奇妙符號,竟也是一個組成顏文字的素材寶庫。
而且,不認得漢字也讓外國網友們擺脫了字義上的束縛,從而「望形生義」,啃出了各種新姿勢:
皿
「皿(mǐn)」就是器皿的皿。
本義是指碗、盆一類的食器。
因為看起來像是咬牙切齒的樣子,
所以多用在表達憤怒的顏文字中,
比如:
(╬ ̄皿 ̄) ヽ(o`皿′o)
( 皿 ) || ( 皿).
外國小夥伴用得也是很順手了——
還有人會加在網名裡,
或許用來表示自己的小暴脾氣
不過單單一個「皿」字,
有時候還Get不到那麼多的憤怒值。
這時候就得用上「皿」的升級版↓
益
在表情包界你就可以看到——
(`益′╬) (;益`)
( °益°) 彡 ┻━┻
つ益つ ─=≡ΣO))AAAA...
外國小夥伴是這麼用的
受限於語言水平,
我們多數人看不太懂寫的是啥,
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字裡行間,
透著一股「無能狂怒」的氣質......
再看看下面這個字
個
「個」能變成啥樣的表情包?
(個_個)
多看兩秒,像不像水汪汪的大眼睛?
各國網友也是玩得不亦樂乎
罒
「罒(wǎng)」一般指利用網狀物捕捉獵物。
而網友們用它來表現
沒有神採的死魚眼,(罒 д 罒)
或者嘻嘻的這種齜牙:
(罒`)(*罒`*)
灬
「灬(huǒ 或 biāo)」原指烈火,
是由「火」演變而成。
可在廣大網友的眼中,
「灬」更像是蠢萌蠢萌的小鬍鬚,
有時候也可以當害羞的紅暈。
( 灬 ) (-灬-『)
( ˙灬˙ ) (*●灬●)
(灬 艸灬) (灬ω灬)
川
川 最早是「汗」的意思,
也會被用來模擬飄逸的頭髮。
不過在普通顏文字
加上兩邊的小順毛之後,
呆萌程度更是直線上升——
(ω`)→川ω`川
(QдQ`)→川QдQ`川
弌
「弌(yī)」 是「壹」的異體字寫法,
現在已經被淘汰了。
不過這個字在表情包界就厲害了。
雖然單獨看還看不出啥,
但如果多個連用,
就可以模擬動作、光波、水柱等特效。
大家一起用心感受一下:
文字版的「龜派氣功」和「魔貫光殺炮」
是怎樣的的一種視覺體驗:
(д)σ弌弌弌弌弌弌弌弌弌弌
乙( ° ° )σ弌弌弌弌弌弌弌 (;;ω;; э)З
( -ω)▄︻┻┳══━弌弌弌弌
還有一些漢字,看起來非常像某個物品,它們也被用表情裡。
◆「滷」常被老外用來表示殺蟲劑。
畫風通常都是這樣的:( ▼▼)/滷
不過仔細看這個字,確實有點像殺蟲劑的瓶子,還是按壓噴霧式的。
◆「自」看起來就像是插了根吸管的杯子:( ^_^)o自
碰杯:( ^_^)o自自o(^_^ )
還有很多這樣「漢字活用」的例子
篇幅有限,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有一個字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我們可以看一下......
在英國的西漢姆球迷中,
許多的推特名都帶著「父」字。
相信不看球的朋友
都不容易參透其中玄機,
直到看到了他們的隊徽……
牆裡開花香的不僅是牆外,中國網友們也在重定義著自己的文字。比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囧」,現在看到之後都會條件反射出一張「囧臉」,恰好讀音又是「窘迫」的「窘」字,簡直就是完美的文字表情。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集形象、聲音和意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信達雅」是對漢字詞語的考量標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漢字的作用不僅是表意,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和傳承方式。每一個漢字以及詞組的形成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直以來,
漢字在外國人心目中都是
酷、潮、時髦的代表,
很多老外不懂漢字的意思
但是這些體現漢字魅力的顏文字
老外們在日常生活中卻用的非常順手
在「漢語熱」的熱潮之中,漢字的力量正在逐漸地顯現出來。作為古老悠久,且音、形、義結合的文字,漢字的學習固然是有難度的。可它的難度卻抵消不了它的熱度,正如歌裡所唱的「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出現「全世界都在寫漢字」的盛況。
當你有機會走到更大的世界,帶著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把中國文化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用國際語言傳播中華文化,向更多外國人講述地道中國故事,你需要一本經典又實用的中英雙語中國文化故事讀本。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組織國內外教育界、翻譯界權威專家編寫。本書採用漢英對照形式,通過不同級別內容的變化,幫助青少年中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雙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