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知識的極限——自然常數

2020-12-17 老胡說科學

自然常數到底是什麼?值得注意的是,被認為是所有科學中最精確的物理學,並沒有一個好的答案。它們是對現實的理性描述所必需的嗎?不。基本常數是現代性之神。但只有歷史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解釋它們是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

我無法想像一個包含明確數字的合理的統一理論,造物主的異想天開就可以輕易地做出不同的選擇。——愛因斯坦

想像一下在石器時代仰望星空,沒有霧霾,沒有城市光汙染,沒有現代文明的所有其他煩惱。毫無疑問,那時候的人類對星星很感興趣,並試圖理解天空中景象的規律。在早期的狩獵採集社會,觀察自然現象使人們創造了第一個神話。早在古埃及,天狼星的出現,通常是在尼羅河泛濫之前,就被認為是開始耕種土地的信號。

這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反應:一個連續的推理過程發生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試圖理解我們所感知的,將可能有因果關係也可能沒有因果關係的事實聯繫起來。當時,天空中發生的事情似乎非常明顯,是由更高的力量統治的,比如太陽神Re。除了強大的神以外,還有誰能在這遙不可及的星球上行駛呢?

後來,古希臘人開始識別這些在星空中遊蕩的人,稱他們為行星,並賦予他們神聖的品質。這些系統的觀察只不過是一種早期的科學研究形式。然而,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科學都有其各自的理解限度,除了這些限度之外,還有未知的領域。在古代文化中,有些現象被稱為神,因為它們無法被解釋。然而,它與現代科學的相似之處是相當明顯的。認為主宰行星運動的不僅是個別神靈的奇想,而是深奧的定律,這一假設可以被視為是創立宇宙「統一」理論的早期嘗試——這是物理學家至今的夢想。

中世紀天文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重視行星的運動,並準確地記錄下來。然而,儘管有單一的、全能的上帝的觀念,直到中世紀,天文學還是被迫將一系列的特徵賦予各個行星。軌道都假定為精確環繞地球的圓,但為了考慮到明顯的逆行運動在某些行星上(確實暗示著太陽位於其軌道的中心),還對其軌道進行了其他假設:所謂的旋轉軌道。隨著觀測結果變得越來越精確,上述描述又被證明是不夠的,這促使人們提出了其他的假設,如偏心量,這個量表示軌道偏離原來的中心有多遠。當然,所有這些假設遠遠不能令人滿意,但由於缺乏更好的解釋,天文學家不情願地接受了這種任意數量的存在——上帝創造的數字超出了人類理解的極限。

哥白尼之後的地心說(左)和日心說(右)世界觀。地心模型中極其複雜的行星軌道引起了許多研究人員的懷疑。西蒙·辛格在他的專著《大爆炸》中對本輪經濟危機的評論如下:「每一個有缺陷的模型都可以通過這種玩弄數字的方式得以拯救。「然而,我們不應試圖忽視這些早期的科學形式——畢竟,當時以地球為中心的世界觀決不是愚蠢的,甚至是牽強附會的。觀察天空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它必須通過尋找更深層次的理論原因來補充,然而這種探索並不總是與觀察進展同步。

直到中世紀,主導天文學的地心說一直被視為一個僵局,因為這個模型沒有提供解釋,而是沉溺於用任意數字來描述——上帝賦予的參數,似乎是萬能的上帝賦予了行星和它們的軌道。

數學開拓新視野

另一方面,不要過分質疑當前知識的局限性,這似乎深深植根於智人的本性:上帝、上帝賦予的數字都很容易被宣布為深不可測的一部分。請注意,過去常常是科學精英們在不知不覺中假定了知識的絕對限度,因為承認一個人的智慧不夠是一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因此,承認託勒密的世界觀的優點對於一個正確的科學的歷史理解是必要的,儘管當哥白尼革命展開時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理解飛躍。

哥白尼憑直覺知道,行星軌道的中心是太陽,而不是地球,這一觀點立即簡化了複雜得令人抓狂的運動圖景。根據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精確測量,約翰內斯·克卜勒最終意識到,圍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的,而不是圓形的——這一驚人地發現突然間揭示了數學在自然法則中的重要作用。「《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伽利略用他新開發的望遠鏡為突破日心說做出了貢獻。

接著,艾薩克·牛頓用精心構建的數學方法和物理概念體系完成了這一革命,從而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智力水平上理解了行星運動。靈感來自天體和地球運動的有遠見的思想有相同的起源,他可以證明完全遵循克卜勒的橢圓軌道的行星——一個人類思想的勝利,當然這也是無與倫比的,標誌著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

進步意味著簡單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場科學革命的關鍵因素。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小問題是,克卜勒橢圓比託勒密體系更精確地描述了軌道。更重要的是,數學在自然規律中的突出作用已經變得很明顯,並導致了地球引力和天體引力的統一,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深刻地滿足了人類的理解欲望。對原因的長期探索,大概始於石器時代的原始假設,以一種美麗的方式達到了高潮。然而,在方法上,革命性的突破總是伴隨著理論的簡化。這就是為什麼在牛頓的理論中,需要較少的任意假設和無法解釋的參數——實際上,只需要一個,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引力常數G。

三百年後,哲學家託馬斯·庫恩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精彩地展示了令人驚訝的新數據與用來描述它們的日益複雜的模型之間的相互作用。此類模型使用的假設越複雜、越特別,它們就越不穩定,最終會變為更簡單的模型,直觀上被認為是更好的模型。在舊的地心體系中,無知被幾十個看似上帝賜予的數字所掩蓋。在革命期間,它們變得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單一的參數:引力常數g。可以說,牛頓把許多神或上帝賦予的數字送進了監獄,用「一神論」概念(引力常數)取代了它們——正如我們從歷史中所知道的那樣,這讓真正的神職人員非常不快。從此以後,大主教失去了他們作為人類知識領袖的地位,不得不把它讓給那些我們今天稱之為科學家的人。

自然常數—知識的瞬間極限

科學史表明,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統的功能。今天的科學家是世界的啟蒙者,就像中世紀的神學家一樣;過去被稱為上帝的東西,我們現在稱之為自然法則。今天出現在這些定律中的數字被稱為自然常數,甚至是基本常數,但在認識論上,它們與上帝賦予的本輪模型的參數幾乎沒有區別。我們的知識還很有限。

現代物理學利用各種各樣的自然常數(在宇宙學中大約有20個,在粒子物理學中更多)來制定它的定律,而這些常數並沒有被更深層次的原因所證明。由於我們的科學精英無法解釋它們,它們被認為是無法解釋的。不用說,這些參數代表的知識水平比許多「行星之神」要高得多,因為它們的數量更少,更不用說從觀察中提取它們所需的數學抽象程度了。但是,最終,從上帝到基本常數的轉變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相信自然常數,因為它們一直拒絕我們盡一切努力來解釋它們:我們既不了解它們的數值,也不知道它們純粹存在的原因。

然而,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通過理性地描述自然來取得任何進展,我們必須擺脫它們。這不是我在哲學上的心血來潮,而是對科學史唯一始終如一的解釋。有歷史證據表明,革命性的見解總是伴隨著簡化,即減少自由參數的數量。

舉一個關鍵的例子:麥克斯韋方程組在1864年得出的一個驚人的結論是,電場和磁場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附近沒有任何電荷。也許是德國物理學家威廉·韋伯提出了光可以是電磁波這一富有遠見的想法,這一大膽的推測在1888年得到了海因裡希·赫茲的驚人證實。然而,革命已經包含在簡單的公式中

這將自然常數減少了一個。代替三個獨立的常數c,ε0和μ0,只剩下兩個。很少有突破像這次這樣對文明產生如此持久的影響。

理解而不是藉口

然而,仍有許多工作要做。許多常數還沒有解釋。比如那個神秘的數值(h是普朗克常數,c是光速)

與大多數當代物理學家不同的是,我相信自然常數總體上並不代表我們知識的絕對極限,但它標誌著我們目前仍然有限的理解。最終,這些自然常數是任意的,無法解釋的數字,這讓學者們通過宣稱無法解釋的事物是無法解釋的來找到內心的平靜。我們應該考慮另一種選擇:所謂基本常數的存在只是意味著我們還沒有理解自然法則的起源。因此,對自然的理性描述不能容忍基本的常數。神——不管我們叫它什麼——在現實中沒有位置。

相關焦點

  • 歐拉公式的偉大之處在於整合了圓周率π和自然常數e
    歐拉把數學裡面最基本的五個常數用最簡單的方式整個在了一起。我們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古時候的人類,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很早就開始計算圓周率的值,而更容易計算的自然常數e卻發現的很晚?我們先看圓周率,它等於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即π=c/d,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除法公式,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必定會經歷建築房屋、製作糧倉、製造工具等。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接觸了圓。
  • 從無量綱常數,到聲速極限
    最近,一個物理學家團隊通過兩個基本常數預測出,在正常情況下,聲波的傳播速度不能超過36千米/秒。這個極限大約是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40米/秒)的106倍左右,它意味著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條件下,任何物質都不能承載超過這個極限的聲波。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了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從無量綱常數,到聲速極限|量綱|聲速|精細結構常數
    最近,一個物理學家團隊通過兩個基本常數預測出,在正常情況下,聲波的傳播速度不能超過36千米/秒。這個極限大約是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340米/秒)的106倍左右,它意味著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條件下,任何物質都不能承載超過這個極限的聲波。研究結果被發表在了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突破」科學家們發現「基本物理常數」決定了「液體粘度的極限」
    這幅圖顯示了基本的自然常數是如何設定液體粘度的基本下限的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液體粘度的極限。粘度是一種衡量液體流動程度的指標,是我們每天在往水壺裡倒水、洗澡、倒食用油或在空氣中移動時都會經歷的一種特性。
  • 超大規模望遠鏡下的自然常數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強大引力場,除了可以增加我們對黑洞的理解,也是我們在極端條件下研究自然的實驗室。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自UCLA的安德裡亞·蓋茲和其他研究人員,已經測量了強大引力是如何改變精細結構常數的。精細結構常數,是定義物理宇宙(以及宇宙中生命)的自然常數之一。這項研究也延伸了其他正在進行中的工作,從而去理解這些常數,以及去弄清楚它們是否會隨時間和空間而改變。
  • Filecoin的共識機制的實現進化與自然常數e的關係
    我提倡Filecoin的設計從簡、自然。也是這個道理。自然常數 e,是一個神奇的數,在數學中又極為自然。本文講一講 Filecoin 的共識機制的實現進化與自然常數 e 的關係。數學常數 ee 被成為自然常數,在數學家的眼裡,這個常數非常自然。
  • 自然常數e:原來是這麼來的
    數學中有許多重要的常數,例如圓周率π和虛數單位i(等於根號負一)。但數學中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常數,那就是自然常數e,儘管沒有圓周率那麼為人所熟知。這個常數經常出現在數學和物理學之中,但它從哪裡來?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 計量單位:告別實物基準 迎來自然常數
    從「邁步定畝」「掬手為升」到「國際千克原器」,人類的計量單位度過了以物理實物來作為基準的漫長時期。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這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 「精細結構常數」為變數 宇宙是否有極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這些基本常數之一的「精細結構常數」,現在被科學家以確鑿的證據表明其實為變數。假如結果得到公認,那麼物理學家必然要重新思考許多他們所珍視的物理定律,甚至包括曾備受推崇的愛因斯坦的核心理論。  電子和質子之間的結合力,又被稱為「精細結構常數」。有科學家們早就懷疑該常數可能從古至今不斷在變化,為生命而調整。
  • LabVIEW編程實例:如何求解自然常數e
    實例說明自然常數e,是數學中最重要的常數之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也是自然對數函數的底數,其值約為2.71828。計算自然常數e的值編寫主程序來調用上面的子程序,計算自然常數e的值,其框圖程序的實現代碼如下:計算過程中,使用while循環,在循環中添加一移位寄存器用以存儲累加項的和,其初始值設置為雙精度即double類型的0。
  • 神奇的常數e的由來
    我們知道圓周率π代表了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約等於3.14,可是數學中的常數e怎麼來的,它的含義是什麼呢?在18世紀初,數學家歐拉發現了這個自然常數e。這個極限由 50 年後的萊昂哈德·歐拉計算出來小數點後 18 位 。2.71828182845904523,這就是描述增長率的自然常量 e 來歷。在微積分教程中有具體的計算過程,用到了二項式展開,以及極限的概念等。這個單調增加的有界數列必有極限,這個極限就為e。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普朗克常數是一個物理常數,用h表示,被用來描述量子的大小,是量子力學領域最重要的常數,其大小為6.62607015×10^(-34) J·s。人類七大基本單位之一的「千克」就是基於普朗克常數,利用質能公式轉換而制定的。除了這個普朗克常數外,還有一系列的普朗克常量,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
  • 物理常數會改變嗎?最新研究表明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人類了解宇宙演化規律的工具是物理學定律,很多物理學基本定律中都存在相應的物理學常數,比如光速、萬有引力常數、基本電荷數、普朗克常數等等,有時候我們會好奇,這些常數在我們宇宙的不同地方,或者不同時間線上是相同的嗎?
  • 人類的極限壽命是多少,115歲?
    在人類出現的初期,壽命可以說非常的短暫,就算是在公元前275年時,人的平均壽命也只有為26歲,但是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壽命也在不斷的提升,到了1900年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上升為49歲。而在2016年的時候,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並且《自然》雜誌也公布了,人類的生命極限可能是115年左右,也就是說法國這位老太太,已經完全是超越壽命極限生活了。難道真的有極限嗎?
  • 常數常否?常數狀態「為常與非常」的意義,狄拉克預言引力常數會變
    文/樸道玄燈其實常數非「常」,一定時空條件下也是個變數,是自然存在狀態的條件因素關係反映。常數之所以「常」態保持不變,只是因為時空條件因素關係未發生變化,我們就以為常數為「常」。比如引力常數G、普朗克常數h、自然常數e、圓周率π、光速c,精細結構常數1/137等,這些常數經常出現在用以描述現象規律變化的各種公式中。常數的「為常與非常」的存在狀態,都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因素發生變化,常數的「為常與非常」的存在狀態也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根據常數存在狀態的這個特點,來判斷預測自然宇宙這個我們所在的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除了值的大小,我們對常數e到底知道多少?
    從中文上看,大致是這麼個意思:「數學常數e是自然對數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這裡又引出了另一個概念「自然對數」。 這個解釋是說:「自然對數,以前稱為雙曲對數,是以e為底的對數,其中e是一個無理常數,大約等於2.718281828459。」 這讓我們感覺到,冥冥之中,我們已經陷入到一個很好的循環引用之中。這種循環所帶給我們的痛苦是:它很正確,但卻沒有幫助。
  • 谷歌造出拉馬努金機:幾毫秒求解數學常數,無需任何先驗信息
    面對各種奇怪複雜的數學常數,只要找出它的連分數表示,只需計算十幾步、幾毫秒就能快速收斂,得到精準答案。而且算法已經開源!然而讓拉馬努金玩出花來的連分數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被找出來的,幾個世紀以來,與基本常數相關的新數學公式十分少見,畢竟奠基人是歐拉、高斯這樣堪稱「變態」的天才,想要繼承他們的事業,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還要有敏銳的數學直覺。
  • 自然常數e到底有多少秘密?至今沒研究透徹,它到底神秘在哪兒
    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經過怎樣的艱苦努力,人類也不可能看到它的「真值」。看來,自然界之所以不可能完全清晰地顯現出它的真實面貌,其內在原因之一就蘊含在像自然數e和π這樣的無理數中,這就是大自然的神秘所在!02 什麼是e?簡單說,e就是增長的極限。
  • 天線基礎知識:輻射模式,介電常數,方向性和增益
    概觀天線基礎知識簡介提供了理解天線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所需的基本物理學的第一部分。本文將擴展前一篇文章的概念,包括近場和遠場輻射圖,介電常數,方向性和增益。天線內部發生了什麼?想像一下,一根正弦波發生器連接到導線上,沿著導線長度產生時變電位差。在導線內部,電荷載流子由於施加的電位差而移動。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普朗克常數幾乎是所有學過物理的人所知道的,可以說是常識。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計算得出該常數,這使得他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這一常數改變了遊戲規則,其通過描述物質的最細微部分如何在稱為量子的離散束中釋放能量,從而將「量子」本質上置於量子力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