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書法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極具個性意趣的風格,滿紙都是濃濃書卷氣。
蘇軾《致季常尺牘》蘇軾《致季常尺牘》,又名《一夜帖》
行書,30.3 X 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致季常尺牘》,又名《一夜帖》,是蘇軾謫居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札。陳季常是蘇軾老長官陳希亮的兒子,喜談佛法,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因為與當時謫居在黃州的蘇軾時有往來,便成了好友。在這封信札中,蘇軾託陳季常向王君轉達: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畫龍已暫借給曹光州,一旦曹光州還畫以後,他便馬上還給王君。 原文: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蘇軾《歸安丘園帖》蘇軾《歸安丘園帖》,又名《致於厚宮使正議尺牘》。書於元祐元年(1086)。紙本。行書,信札一則。凡十行,計90字。25.6釐米×31.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軾啟。前日少致區區,重煩誨答,且審臺侯康勝,感慰兼及。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爾?無緣一見,少道宿昔為恨。人還,布謝不宣。軾頓首再拜子厚宮使正議兄執事。十二月廿九日。
蘇軾《尊丈帖》蘇軾《尊丈帖》 約書於1093年(元祐八年)
釋文:尊丈不及作書 近以中婦喪亡 公私紛冗 殊無聊也 且為達此懇 軾又白
蘇軾《邂逅帖》蘇軾《東武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東武小邦 不煩牛刀 實無可以上助萬一者 非不盡也 雖隔數政 猶望掩惡耳 真州房緡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軾又上
蘇軾《東武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手札。衝和自然,輕鬆自如,筆墨揮灑之間,別有一種書卷氣息和超塵脫俗的筆情墨韻。
蘇軾《覆盆子帖》蘇軾《覆盆子帖 》,紙本,行書,信札一則
凡六行,計44字,27.7釐米×44.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覆盆子甚煩採寄,感作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
此札乃一便條,末二行似代替箋封之言。如是,則此札便是給陳季常的了。觀《季常帖》,亦乃近似此帖之便條,且書體頗相近。
蘇軾《京酒帖》釋文:京酒一壺送上 孟堅近晚 必更佳 軾上道源兄 十四日
蘇軾《京酒帖》,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行書。
蘇軾《廷平郭君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軾啟 辱教 具審孝履支持 承來日遂行 適請數客 未得走別 來晨如不甚早發 當詣見次 梅君書寫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 且為致懇 酒兩壺 以飲從者而已 不宣 軾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蘇軾《令子帖》蘇軾《令子帖》,約書於紹元年(1094)。
紙本。行書,尺牘一則。凡4行,計50字。
30.3釐米×25.6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令 子 所 示專在意來日相 見即達之 但未必有益也 輒送十緡 省 為一 莫之用 患 難流落中 深 愧不能 展 毫末 也 不罪 不罪 軾 手 啟
蘇軾《寶月帖》蘇軾《寶月帖》 書於1065年(治平二年) 行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編人《蘇氏一門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態,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靈變無常,神採飛揚。行間氣脈貫串,全幅氣韻生動。筆法精嚴,但不拘束;姿態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無法之間。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釋文:大人令致懇 為催了禮書 事冗 未及上問 昨日得寶月書 書背承批問也 令子監簿必安勝 未及修染 軾頓首
蘇軾《北遊帖》蘇軾《職事帖》 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
蘇軾《職事帖》 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職事帖》又名《致主簿曹君尺牘》。
釋文:軾啟。袞袞職事,日不暇給,竟不獲款奉,愧負不可言。特辱訪別,惋悵不已。信宿起居佳勝。明日成行否?不克詣違,千萬保重、保重!新酒兩壺,輒持上,不罪浼瀆。不一一。軾再拜主簿曹君親家閣下。八月十九日。
蘇軾《陽羨帖》釋文:軾雖已買田陽羨,然亦末足伏臘。禪師前所言下備鄰莊,果如何,託得之面議,試為經度之。景純家田亦為議過,已面白,得之此不詳雲也。冗事時漬高懷,想不深罪也。軾再拜。
蘇軾《久留帖》蘇軾《屏事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釋文:
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 未敢上狀 至常乃附區區 軾惶恐
蘇軾《歸園帖》蘇軾《歸園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歸園帖》下筆嚴謹,書法風格敦厚淳樸,是蘇軾一件難得的書法精品。
釋文: 此確雲同歸院,亦不雲宿於院中,不知別有文字謬得?是宿學士院為復。只是此家傳說如此?乞更批示。軾白。今嘗改云:宿學士院為復,且只依舊雲宿待漏舍,幸,批示。
下面請手機橫屏,以便觀賞——
蘇軾《治平帖》卷蘇軾《治平帖》卷,宋,蘇軾書
紙本,行書,縱29.2cm,橫45.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軾啟:久別思念不忘,遠想體中佳勝,法眷各無恙。佛閣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數年念經,度得幾人徒弟。應師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頭橋、堋頭兩處墳塋,必煩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頻與提舉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歸去,相見未間,惟保愛之,不宣。軾手啟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師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治平帖》是蘇軾書寫的信札,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時年約30餘歲。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正如趙孟頫所稱「字劃風流韻勝」,並譽之為「世間墨寶」。
蘇軾《渡海帖》
蘇軾《渡海帖》,行書,元豐三年(1100)
紙本,28.6X40.2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符三年(1100),蘇軾被詔徙廉州(今廣西合浦),路過澄邁(今海南澄邁)時未遇趙夢得,便留下此札。為其晚年書跡之代表,如同東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全作信筆寫來,渾然天成。此札用筆勁利,結體斜向右上,時人認為頗有李邕(北海)之風,如黃庭堅語:「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釋文: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雲。恐已到桂府。若果尒。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尒。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忽忽留此帋。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蘇軾《春中帖》《春中帖》頁,宋,蘇軾書,紙本
行書,縱28.2cm,橫43.1cm
本帖鑑藏印有「奎章閣鑑書博士」、「柯氏清玩」、「柯九思鑑□真跡」、「江恂」、「王禹卿氏」。
此帖是蘇軾寫給範純粹(德孺)的信札。範純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豐年間,共有五路軍團出兵討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領的環慶軍和由劉昌祚率領的涇原軍。《宋史》卷三一四《範純粹本傳》記載,北宋元豐末年,範純粹因調和討伐西夏的遵裕、昌祚兩路軍的矛盾有功,神宗將他由陝西轉運判官進為轉運副使,這與帖中德孺之官銜「運使金部」是一致的。據此可知,此信札的書寫時間應為元豐末年,即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年),蘇軾年約50歲左右。帖中「二哥」是指範純仁(範仲淹次子)。
此帖筆法自然流暢,寓巧於拙,儀態淳古,有渾厚凝重之韻致。雖有缺字、殘損,仍不失為蘇軾中年時期的上乘作品。
蘇軾《獲見帖 》縱27.7釐米,橫38.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亦名《致長官董侯尺牘》,信札一則。書於北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
釋文:軾啟。近者經由。獲見為幸。過辱遣人賜書。得聞起居佳勝。感慰兼極。忝命出於餘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會未緣。萬萬以時自重。人還。冗中。不宣。軾冉拜。長官董侯閣下。六月廿八日。
蘇軾《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新歲展慶帖》與《人來得書帖》二帖合裝為一卷。卷後有董其昌跋。鑑藏印有「御府書印」、「御府寶繪」、項元汴諸印、安岐諸印等。此二帖均是蘇軾寫給陳慥(季常)的書札,《新歲展慶帖》是相約陳慥與公擇(李常)同於上元時在黃州相會之事;《人來得書帖》是為陳慥的哥哥伯誠之死而慰問陳慥所作。
釋文: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註)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餘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 另紙行書:子由亦曾言(此字旁註),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無好畫也。
蘇軾 《次辯才韻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