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美的行書,這字滿滿的「書卷氣」,500年來少有人及!

2020-12-21 書法網

什麼是書法的最高境界?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衡量的標準有很多。假如以王羲之的書法最為衡量標準的話,後世的成名書法家幾乎每個人都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汲取部分營養在加上自己的理解而卓然成家。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假如以純藝術的角度來審視的話,不同的藝術角度,每一個書法家都有其獨到的風韻,王獻之以灑脫為勝,歐陽詢以險絕取勝,虞世南以衝和取勝,顏真卿以大氣取勝,米芾得之於多變,董其昌得之於散淡等等。

假如以普通民眾的審美來看的話,仿佛最為規矩和整體的「館閣體」似乎為勝,但是普通民眾的審美也不能代表最高級的書法境界。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其實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審視的話,衡量一件書法境界高下的標準僅有一條,那就是「書卷氣」。

有著「書卷氣」的書法韻味無窮,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

書法並非單純的技法體現,一件書法作品,能夠體現出的是書法的內在涵養,其情緒的變化,其內在性格的寫照,而某些「館閣體」或者「工藝美術字」書法其首要目的是閹割自己的性格和情感,通過大量重複的機械練習,變成機器一般的書寫工具,這樣最終迷失了自己。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我們今天談談500年來最具「書卷氣」的一個人寫的字,他就是文徵明!

文徵明的綜合素養在500年來堪稱魁首,其書法從「書卷氣」這一層面來講,也堪稱500年來的巔峰。

文徵明出生在了明朝一個文化的盛世,那個時代的太湖流域聚集了全天下最有名望的才子名士,在這個文化圈當中,文徵明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們共同塑造出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文徵明學畫拜沈周為師,學詩文拜吳寬為師,學書法拜李應禎為師,此外,他在音律、篆刻、鑑定領域也卓有成就,他是既元朝的趙子昂之後,另一個文化全才。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文徵明平生最引以為傲的是他的行書跟小楷,其行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加之自己獨特的穎悟和學養,形成了一種極有「書卷氣」的書法風格。

其書法的代表作乃是他的《滕王閣序》。

文徵明的行書《滕王閣序》是他平生行書的絕詣,通篇文章用筆極為精緻,字字雖然獨立,但在整體的氣息上豁然而貫通,通篇的儒雅之氣,不是誰想學就能學到的。

文徵明的書法在明代書壇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一度影響了清朝以來的書風,他是明代繼承「二王」帖學成就最大的一個人,500年來少有人能超越他。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乃是初唐的大才子王勃寫的一篇文章,文辭極為風流而動人,文徵明用一種極為華美溫潤且極富書卷氣的字將其書寫下來,形成了這件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初學者臨摹這件作品能真正摸到「二王」門徑,也能塑造自己書法當中醇厚和儒雅的風度,這也是文化史上對於一個書法人最高的認可。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如今,我們將文徵明的這件行書長卷《滕王閣序》按照原作進行1:1複製,還原出了跟原作一模一樣的狀態。僅售54元。

欲購此卷,請點擊下面惠購: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

相關焦點

  • 500年來最美的書法,這字溫潤如玉,不愧是大才子寫的字!
    今天看到有人發了一篇文章,是沃興華先生的幾幅字,下面卻是罵聲一片。其實書法從藝術與哲學的角度來講,距離普通大眾比較遠,很多人理解不了屬於正常。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他就是文徵明,他把行書之美寫到了極致,功力精絕,曾獨步書壇500多年!
  • 清代最美行書,這字寫得超凡脫俗,少有人能做到
    館閣體也叫臺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梁詩正書法集到清代後,書風基本固定,主流書風以董其昌、趙孟等人為主,書體多是楷書、行書,其中也有一些優秀書家,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代表人物有林則徐、林則徐等等。
  • 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字秀雅飄逸,真是美呆了!
    很多人在對於書法的認知當中,認為「好看」的字就是好書法,「不好看」的字就不算好書法,其實有些武斷的,這句話的反面不是「醜書」就是好書法。其中有些字初看起來不怎麼好看,但是越看越有味道。曾經有人評價文徵明的行書是近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話絲毫不為過。文徵明出身於一個武將家庭,他生性駑鈍,但是為人比較忠厚。7歲的時候還不能說話。但是他的父親始終認為他能夠大器晚成。他是書法史上的一位「笨小孩」。但是他的書法卻是影響了後世500多年。
  • 這位隱士的小楷,有空靈之氣,風華俊麗,500年來少有人超越
    隨時間的發展,唐楷後來又對小楷加以影響,比如元、明、清,甚至到今天,很多人寫的小楷,就建立在顏、柳、歐、趙基礎上,而得魏晉飄逸之氣,少之又少!王寵楷書《臨樂毅論》關於唐楷,有人奉為圭臬的,也有人認為流於「俗氣」,如姜夔在《續書譜》就說過:「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幹祿字書》是其證也。
  • 明朝行書第一,這字令人拍案叫絕,近500年來難超越!
    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讚美文氏:「待詔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黃庭堅)尤佳,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洞」。文徵明《滕王閣序》這位「笨小孩」憑藉著這股孜孜不倦韌勁,再加上名師指導,逐漸在書壇、畫壇斬頭露角。
  • 800年來最美的小楷,非此作莫屬,這字太漂亮了!
    趙子昂小楷《高上大洞玉經》全卷能書善畫這就不說了,無論在中國書法史還是中國繪畫史上有極富盛名,他單單楷書就能比肩於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而且他是以小楷和行書著稱於世的。所以到了明朝有多人開始站出來批評趙子昂的的書法,於是就有了「因人廢字」的書法,很多人一般學習趙子昂的書法,一邊有攻訐其書法「柔弱無骨」,以至於今天很多的人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一看到趙子昂的字就會說「這字柔弱無骨,太多媚俗」。
  • 蘇東坡22封最美手札,「書卷氣」爆棚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書法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極具個性意趣的風格,滿紙都是濃濃書卷氣。行書,信札一則。凡十行,計90字。25.6釐米×31.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軾啟。前日少致區區,重煩誨答,且審臺侯康勝,感慰兼及。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爾?無緣一見,少道宿昔為恨。人還,布謝不宣。軾頓首再拜子厚宮使正議兄執事。十二月廿九日。蘇軾《尊丈帖》
  • 美術觀察|淺議書法中的書卷氣、金石氣和廟堂氣!
    在書法品評中,書卷氣、金石氣、廟堂氣這幾個概念是經常遇到的,所反映的是三種不同的藝術範疇,各自包含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語言和主體精神。若非柱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可見,他們都把士氣與書卷氣等同起來。古人講的這種士氣,是特定的歷史產物,因為那時的書法主體主要是文人士大夫,而今卻大有不同。今天的書法藝術已完全從實用性中脫離出來,官做得高,學問做得大,字不一定寫得好。
  • 米芾寫給皇帝的字,800年來少有人及
    這件作品寫得狂放不羈,風檣陣馬,沉著痛快,酣暢淋漓,800年來少有人及,不愧為書法界的頂級高手! 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梁簡文帝梅花賦》。 梁簡文帝名叫蕭綱,此人是南朝時期著名的辭賦家,文採超群,冠絕一時,這件《梅花賦》乃是蕭綱的成名之作,通篇文章寫得極為華麗,文採斐然,是賦中一絕。
  • 留下千字文,滿紙書卷氣,秀美超倫
    趙子昂千字文趙子昂學業日進,聲名卓著,被元世祖忽必烈單獨召見,忽必烈見到他,才氣豪邁,神採煥發,如同神仙中人,大為讚賞,委任他為兵部郎中,兵部總管全國驛站。趙子昂在書畫方面成就最高,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為世人所稱道,整整影響元、明、清三代書風。趙子昂非常勤奮,據說他日寫一萬多字,每天用不同的書體抄寫《千字文》,成為書法史上佳話!
  • 300年來,難得一見的顏體《千字文》,雄強圓厚,少有人能超越
    顏真卿不但是行書出類拔萃,他的楷書更是了得,並與他的高尚人格相應而成,與傳統的瘦硬書風不同的是,他的書風豐腴雄渾,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被後世稱為「顏體」,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並列為「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楷書後世學習歐體、趙體居多,而學習柳體、顏體非常少,能寫出顏體的氣勢磅礴,更是少之又少,顏體非常難寫,功夫不到者,往往是「學顏不成,變墨豬」!
  • 明代弘治行書「壽」字紋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明弘治時期青花碟洗碗一對明青花一直都是玩家珍愛之品,這對明代中期弘治青花壽紋碟碗尺寸單只直徑為11.2釐米、高度為3釐米、底徑為3釐米,兩隻青花碗兒都有微衝線無傷肉。內外繪有青花的比較少出,也有高士題材青花紋飾的較為珍少,明代弘治時期的青花常被賣家稱為成化時期青花,俗語為成弘不分。賣家為了賣上好價,多半會說這物件是成化本朝器物。
  • 他是一個笨小孩,9歲還口齒不清,卻寫出明朝最美行書
    自明朝之後,行書功力能夠與文徵明比肩者更是少之又少,最為難的是文徵明還是一位長壽的書法家,八十歲高齡還在高水準創作,為後世留下無數寶貴的藝術財富。「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為少尖身」。文徵明《行書千字文》文徵明的書法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咄咄逼人之感,而是流露出一股翩翩君子的溫文爾雅的之氣,功底深厚且平易近人。
  • 書法史上的一位全才,綜合水平不亞於王羲之,這字美得一塌糊塗!
    趙子昂行書長卷《歸去來兮辭》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字內功」和「字外功」,這是決定你書法格調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詩詞功底、文學功底、甚至於繪畫功力這些可以稱之為「字內功」,比如對於自然的理解,對於哲學的理解,對於書法以外其他門類的傳統藝術
  • 明代大書法家王覺斯,行書古詩疊翠,筆精韻古雋秀完美,冠絕古今
    書法的視覺藝術及筆鋒運動簡述:中國字的特殊形態為字方形,不要寫成字與字大小一樣,否則就顯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書只要求豎成行,可用烏絲欄形式,寫行書決不會打方格來寫。不過其行氣不是每個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線,而是有波浪的變化,然上下貫氣,左右顧盼呼應。
  • 明代帖學盛,「館閣體」興——淺談明朝書法特點及書法名家
    祝允明行書《劉君文威聽泉記》卷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董其昌行書《浚路馬湖記》卷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 「最美行書」是如何誕生的?只因他在王羲之作品後寫了幾行小字
    成為後世收藏的熱門,可惜的是這幅無價之作在歷史的進程中慢慢的失傳了,現在能夠見到的都是後人的臨摹本,雖然有人說《蘭亭集序》的真跡藏於武則天的乾陵裡,但畢竟沒有考古證實。除了《蘭亭集序》,王羲之的大部分作品其實都已經失傳於歷史中了,後世流傳的基本都是來自唐朝的摹本,不過即使如此,它們依舊成為了經典,是收藏的大熱。
  • 自稱書法第一的餘紹宋,書法果然文雅絕俗,灑脫之氣汩汩而溢
    餘紹宋書法餘紹宋(1882—1949),字越園,號覺庵、覺道人、寒柯等,浙江龍遊人。曾負笈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在金石考訂、書畫論著、方志編纂、詩詞書畫創作以及收藏等方面成就不凡。但在諸多藝事中,餘紹宋自稱書法第一。
  • 米芾晚年的一幅狂作,有人說:即便王羲之復生,恐怕也沒這水平!
    生平謹小慎微的人,往往是不會寫出了開張大氣的書法的,性格疏狂的人,他的書法也必定不會是精微而細膩的,所以我們常說「字如其性」,而不是「字如其人」!在「宋四家」當中,蘇東坡書法以「書卷氣」見長,黃庭堅則是頂級的草書大師,而蔡襄則是在楷書方面極有造詣,而米芾則是直接古法的一個人,也是後人跡近晉唐書法之門最為重要的一塊敲門磚。
  • 行書字帖如何選?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這裡統統告訴你
    《書道拍案驚奇》觀點: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都不要選擇現代人的字帖。有老師點撥可以直接上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自學的話建議用行楷過渡下,推薦趙孟《前後赤壁賦》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字數多,且平正的行楷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