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旅行,腦子有病吧?」
資深驢友孤月在雜誌上分享過一段經歷,有一次他徒步拉薩的念青東魯易線,在雪坡上意外滑墜,弄得渾身狼狽。
出山時,在路上遇到一群修路工,一位包工頭模樣的人問他「幹什麼的」,他回答,徒步的。
對方脫口而出:你腦子是不是有病?
△徒步在中國並不吃香/unsplash
老藝術家也是奇了怪了,不知從何時開始,戶外徒步被冠以了「不要命的作死」「花錢找罪受」、「給公共服務添麻煩」的罪名。
老藝術家的朋友小林也喜歡徒步,過去五年,他每年秋天都會去徒步,用攢了一年的年假,出去走幾天。
今年,他的徒步計劃大概率要泡湯了。
一是因為疫情,準備已久的尼泊爾索魯昆布之行被迫擱置;其二,還是因為疫情,父母在家沒事就刷微博,看到驢友遇險的熱搜新聞,就第一時間艾特小林,怕他沒看到,還截圖發到家庭群。
八月初,林媽媽把「騎行小哥被困新疆境內,睡涵洞」的新聞發到了小林的微信上。沒過多久,又給小林發來#驢友穿越峨眉後山失聯5天4夜#消息。
△微博上時常有徒步者遇險的消息/新浪微博
八月底,小林在微博上看到「徒步可可西裡無人區遇難」、「徒步大理蒼山遇害」的新聞,心裡就想糟了,這下爸媽肯定會更加反對他去徒步了。
微博評論區的一些留言也刺激到了小林父母,「就圖自己開心,也不想想你爹已經老了」;「解決了溫飽問題,就開始找尋精神的刺激,簡稱吃飽了撐的」。
如今在國內徒步,除了面臨路線差和體力挑戰,最難應對的就是這些對戶外徒步者的偏見,以及無從回應的道德批判。
1、國內徒步,一千個理由讓你走不下去
嘲笑徒步者的網友,相信大多數也是旅行愛好者。
他們可能打卡過泰山十八盤;登過玉龍雪山,先乘索道到達4506米的冰川公園,再沿著木質棧道登上山頂,排隊與刻著4680石頭合影,然後原路下山;還去過峨眉山,纜車、索道加一小段棧道,最後在金頂拍了幾張照。
很多人都是這種流水線上的旅行者,從南到北,跟隨由索道、棧道修成的傳送帶,快速從起點到達終點,在狹窄的安全圍欄裡感受山河壯闊,在人山人海裡看星辰大海。
△很多遊人為了節省體力,會選擇乘索道上山/unsplash
自19世紀,託馬斯·庫克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旅行社通濟隆旅行公司,將旅行設計為一種團體化、系統化的一攬子買賣,這種充滿消費和效率的旅行模式就開始滲入世界各地,對很多人來說「如呼吸一樣自然」。
小林不一樣,他去峨眉山時,不喜歡坐觀光車,他查到峨眉山有步道,準備徒步一段。但是,到山腳售票區後卻發現,只有觀光車的指引牌最醒目,步道完全不知從哪裡進入,問路景區工作人員,得到的回覆是:別折騰,坐纜車上山。
很多景區的設計都忽視了徒步者的需求,即便在設有徒步道的地方,徒步也不被鼓勵,還常被視為自找麻煩。
△很多景區都忽視了徒步者的需求/unsplash
旅行作家尼佬是資深的徒步者,他也有相似體驗。在新疆阿勒泰徒步時,「每一個餐廳老闆、客棧老闆看到你的登山杖,都會勸阻你不要徒步,護林員會恐嚇你說有熊和狼,你一定要定力很強地不為所動,客棧老闆才會帶你去派出所進行徒步登記」。
他只能感嘆:「徒步遊在中國人眼裡,還是不務正業,你應該跟退休地叔叔阿姨們一起,坐景區瀏覽車才是正道」
△坐景區的瀏覽車會錯過徒步帶來的體驗
但阿勒泰是一條危險重重的路線嗎?全程走下來,他發現並不是,這條路「古老的馬道清晰,一路都有補給」,實際上,這是一條有著二十年歷史,「古人貿易、交往乃至戀愛的道路」。
同是高山徒步,在高加索山脈的徒步體驗卻完全不同。
尼佬曾經分享過,在高加索山脈徒步,當地人得知你的徒步計劃後,會開心並欣賞地祝福你玩得開心,甚至與你分享哪裡最好玩。住在原居民住宅兼辦的民宿,只需150元人民幣左右,包早晚兩餐,晚餐時,主人會拿出自釀的葡萄酒邀你共飲。
而主流徒步路線上,有官方指路牌,也有歐洲徒步常見的,由紅、白、藍、黃等不同顏色組成的路標,山中還常見紀念親人、愛人、朋友的紀念碑,「語氣平和,卻又真摯雋永,對逝者和山脈都充滿尊敬。」
△紅白組成的指示牌,代表前方是山路,崎嶇或陡峭
更可惜的是,一個小眾路線變成了網紅路線後,隨之而來的商業化,會很快抹去當地原本的風情和風景。
《戶外探險》雜誌不久前採訪了資深徒步愛好者守靜篤,7年前,他帶隊進入藏東南的伯舒拉嶺徒步,隊伍留宿在村民家,那可能是村裡老人第一次見到漢族人,全村人都來圍觀,語言不通,就用手比劃著聊天。
但隨著藏東南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曾經徒步者與村民其樂融融的氛圍漸漸被改變。
那些已經被過度開發的地方,比如青海湖、雲南等,早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儘管仍然風景壯麗,但很少有驢友會再去了。
△縱然風景壯麗,但被過度開發的青海湖已不是驢友想去的景區了/unsplash
2、徒步旅行,是人類的本能呀
眾所周知,現代意義的「徒步旅行」興起於歐美。
△國外有很多人喜歡徒步/unsplash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物質極大豐富的另一面,是「人們不再直接與環境互動,而是被社會組織起來」,生活在充滿汙水、廢氣和壓迫的城市。
在這樣的氛圍下,一些思想家和藝術家開始反思「現代文明」的危害,他們重新走入自然中。
梭羅將「漫步」稱為「高貴的藝術「,他認為「地球絕不是人類的花園」,而是「廣闊而奇妙的獨立性的存在」。後來,史蒂文森也在隨筆《徒步旅行》中讚美了徒步的價值。
△徒步也是具有價值的/unsplash
事實上,在「行走」被賦予價值之前,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腳步,時常因為朝聖、移民、逃難、務工、貿易、戰爭等等各種原因而「暴走」。
明清時代,一位廣東的考生要上京趕考,最快也要走17天,最慢則要走90天,是絕對的長途跋涉。但上京趕考的路途也不全是辛苦,明代江南文人黃省頗愛遊歷,在赴京趕考的途中,聽聞西湖之美,玩到了誤考。
中國古代資深驢友極多。老驢李白就是「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嶽飛也說「好山好水看不足「。不過,將「徒步旅行」系統化地發展起來,成為一種運動和生活方式,還是歐洲人。
△歐洲人將徒步旅行系統地發展起來/unsplash
德國在1883年就成立了遠足協會;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就有了專用的徒步道。這些步道並非人工修建,而是徒步者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再自發維護起來的。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戶外徒步如今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受歡迎的戶外運動,德國每年參加徒步旅行活動的人口佔總人口的68%。
戶外徒步有危險嗎?當然。
△戶外徒步也會遇到很多危險/unsplash
即便是在徒步旅行已經很成熟的國家,驢友遇險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中國藍天救援高山救援隊隊長安少華參加過近百次戶外運動遇險救援。他發現:「很多戶外的悲劇,都是對風險點和難度估計不足,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貿然涉險而至」。
△救援隊救助戶外登山者的消息/新浪微博
不可否認,受都市文明庇護已久的人類,對自然,以及人類在自然中的生存能力實際非常陌生。
有一位野外地質工作者曾在廣湖交接的山區遇到一群徒步愛好者,在荒山野嶺間,他們連基本的裝備,比如指南針、GPS、安全繩都沒有,如郊遊一般開始戶外徒步。
△去到戶外切記帶上指南針/unsplash
還有很多驢友,甚至不會使用指南針和GPS,僅用手機地圖作為導航。近期在峨眉後山失聯的驢友,就是使用某個開車都會把人導迷路的公路地圖,以及某個戶外路線APP作為方向指引,導致迷路。
身處戶外,忘記「敬畏自然」 是危險的。驢友圈有句俗話:」再矮的山都能摔死人,再小的河也能翻船。「
「有時你不知道風險會出在哪裡,比如一根別針別錯了地方,皮膚就磨出了血」,需要做到的,是把風險評估做到最細,把風險控制做到最小。
旅行路上,與自然相處,「每個轉彎都可能通往天堂,每個腳落都可能隱藏著地獄」。因此,現代的徒步早已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衝動,而是一項專業化的休閒運動。
△去徒步一定要注意安全/unsplash
徒步愛好者本人要專業,要有一定的戶外徒步安全知識,還要配備專業的裝備;更重要的是,為徒步愛好者提供的基礎服務——步道建設、旅行指南、救援服務等,更加要專業。
3、中國已有國家步道,但徒步愛好者何時才能出發?
老藝術家一直覺得,別只是強調 「驢友不能做什麼」,也應該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應該怎麼開始徒步,應該給徒步愛好者應該提供什麼服務?
畢竟,只要你還想出門旅行,去郊外,去爬五嶽,去看滄海,去國家公園,就是一個徒步旅行者。徒步愛好者只是旅行得更深入一點而已。
紐西蘭著名的米爾福德步道(Milford track),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如果你想去徒步,可以直接在官網找到官方的介紹和建議,內容詳盡,步道公裡數、海拔、季節限制、補給點,都可以輕易獲取。
△紐西蘭著名的米爾福德步道已經有了多年的歷史/unsplash
五月至十月底是米爾福德的冬季,官網會鄭重提式,這個時期非常寒冷潮溼,還可能會有雪崩,你必須帶上保暖、防雨的衣物、冰斧、安全帽、冰鞋,最好帶上個人定位信標和山地衛星電話,還會提醒你多帶兩天的食物保證補給。
這還不夠,你還要帶上雪崩收發器和雪崩探測儀。提示信息下,附有雪崩諮詢公司、雪崩地形曝光標度的連結。
△在出發前,一定要查好相關信息,做好準備
除此以外,還可以在官網下載一份PDF格式的徒步指導文件,內容細緻到每一天的徒步信息和建議。即便沒有足夠經驗的驢友,也知道要如何最足準備。
△徒步指導文件,內容十分詳細
美國貫穿南北的「太平洋山脊」步道,是最著名的美國國家步道之一。在瑞茜·威瑟斯彭主演的《涉足荒野》裡可以看到,女主角一人踏上徒步之旅。一路上,步道都有良好的標識系統,驛站營地,在缺水地區,還有水箱保證徒步者補給。
沒有索道,更沒有一通到底的棧道,儘可能保持原始環境和地貌,但是,政府部門會為徒步者提供良好的指引和配套服務,與之相配的,還有專業的戶外救援團隊和救援設施。
在歐美國家,救援隊伍多由志願者組成,救援中與軍隊、警察、保險、醫療等各部門合作,它們不但有專業的救援工具、醫療器具,還有救援狗、高海拔直升飛機參與救援行動。
△救援的直升飛機/unsplash
德國航空緊急救援體系覆蓋全國98%的面積,國內任意地點都能在十五分鐘內獲得救援。在瑞士,航空救援隊也可以在15分鐘內到達除瓦萊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點,且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運作,全部直升機都配備醫護人員。
除了事發後的救援,事發前的預案也很重要。在比較艱苦的徒步路線,比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徒步者進山前必須先備案,提交詳細的徒步計劃,之後有專門的志願者巡邏到營地,查看你的徒步進程是否遇到問題。
△科羅拉多大峽谷要求徒步者進山前必須先備案/unsplash
日本富士山也一樣,除了夏季登山季,其他三個季節必須提交攀登計劃書才可以入山,以便遇到危險時救援團隊可以迅速反應。
與之相比,我們國內的戶外救援團隊,常常是民警、武警、消防配合幾個當地熟路的老鄉,沒有完備的專業救援工具,直接徒步進山救人。且不說搜救效率,很多時候,救援人員自身的安全都無法保障。
這些年,加入戶外徒步隊伍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國家也在努力推廣徒步運動。
2017年,國家林業局和北京諾蘭特生態設計研究院,在共同編著的《國家森林步道》一書中提出構想,用十三條步道,覆蓋全國著名山脈和重點森林區。
△《國家森林步道》一書中提到的十三條步道
截至2019年9月,中國已有12條國家森林步道,全長超22000公裡。而且「步道主要由土路和砂石路組成,保留了周邊的自然荒野風貌」,對徒步愛好者來說,當然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不過,步道的基礎服務配置、救援團隊和救援設施、步道維護,還有很重要的環境保護問題,是否能跟上步道建設的速度呢?目前還是一個問號。
國內的戶外徒步文化和步道建設,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學習的地方。但是,在討論步道建設的專業問題之前,很多人首先要更新一下對戶外徒步的認知了。
△國內的戶外徒步文化才剛剛開始/unsplash
如果每次出現驢友遇險、遇難的新聞,就一面倒地把原因歸結於「任性」或「腦子有病」,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改善糟糕的步道和徒步服務。
很多人可能忘記了,如今人人稱讚的那些山區徒步道,都是探險者和徒步愛好者闖出來的。不讓人去徒步,慢慢的就沒人願意投入人力物力去開發、維護這些步道了,當我們自己想去徒步一下的時候,就會發現寸步難行。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