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2021-01-05 澎湃新聞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2020-12-31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0日, 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發布了該機構評選的「2020年度世界十大人類起源研究新認知」名單,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吉學平研究員和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Nina G.Jablongski教授共同主持的項目和共同領銜的兩篇文章《(中國昭通)發現的中猴化石顯示古代靈長類也從事長距離遷徙旅行》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包括:1.《Bournemouth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迄今最長(1.3公裡)的距今1.15-1.3萬年前的現代人腳印化石》2.《Chatham大學研究人員在坦尚尼亞發現距今6000-19000前最大的現代人腳印化石群》3.《沙烏地阿拉伯沙漠古湖泊表面發現12萬年前人類和動物腳印(此前人類穿越阿拉伯腹地的記錄是距今8.5萬年)》4.《(中國昭通)發現的中猴化石顯示古代靈長類也從事長距離遷徙旅行》5.《秘魯亞馬遜新發現非洲已滅絕靈長類化石顯示跨大西洋遷徙》6.《印度北部發現1300萬年前的長臂猿祖先化石將這一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500萬年》7.《南非Drimolen 新發現2百萬年前最早直立人化石將直立人起源的年代向前推進了15-20萬年》8.《南非Drimolen 新發現傍人粗壯種化石顯示性二形是早期人類種群中與生態環境變化相關的微進化》9.《研究人員首次在距今甘肅夏河6-10萬年前洞穴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古DNA》10.《蒙古3.4萬年前現代人女性頭骨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古DNA》。

2020年10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學平研究員和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NinaGJJablongski 教授領導的團隊分別發表了雲南昭通發現的距今640萬年前的中猴化石。吉學平研究員介紹,「這一晚中新世中猴化石具有廣泛的生態適應性和環境適應性,是與古猿共生的亞洲古代靈長類。現生亞洲的疣猴類都可能是這一物種的後代,特別是金絲猴最可能的祖先類型的代表,這一物種持續佔領非人靈長類居住的高度季節化和極端的生境。」吉學平研究員指出,這一發現直接與人類進化歷程相關,因此非常重要,它幫助我們了解現在沒有滅絕的靈長類如何倖存、繁盛和全球遷徙。

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水塘壩是一處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地,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裡相繼發現亞洲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600萬年前古猿頭骨化石等新種化石,引起國內外轟動,被稱之為600萬年前的物種「避難所」。

據了解,昭通中猴化石標本發現於2009年和2010年,是這一物種到達歐亞大陸最靠東部的化石記錄,也是該屬種在東亞的首次發現。新發現的中猴為一雌性個體,體重約為7.26—7.11千克,與昭通古猿大體處於同一時代。這是已知的歐亞大陸中猴和古猿共生的兩個地點之一,反映出這兩種靈長類可以分別利用森林和開闊的林地或與「補丁狀」草地鑲嵌的環境,避免因食物競爭而滅絕。2020年8月7日和8月28日,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曾以《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和《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為題刊載,同期還在線發表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的兩篇最新成果。研究結果顯示:亞洲金絲猴祖先可能是640萬年前的昭通中猴。

水塘壩的發現令世界關注。水塘壩古生物化石群也留下了許多待解之謎,比如,亞洲中新世古猿600萬年後為何神秘消失?為何在亞洲古猿缺失的時間裡非洲卻出現了最早的人類?為什麼水塘壩的很多古脊椎動物體型巨大?為什麼罕見地出現大量鳥類化石集中保存的情況?……這些未解之謎仍然等待著科學家們去研究解秘。

往期精選

▶昭通23人12個集體獲雲南抗疫表彰▶給力,昭通5段高速通車時間如下!▶鄉黨委書記為何淪為黑惡勢力?昭通打掉團夥81個,百姓拍手稱快!▶雲南最新疫情防控措施,事關雙節出行,昭通人請遵守這些規定!▶2020盤點丨昭通交通亮點你不一定全知道,明年還將建這些……▶優秀,昭通這53名學生,有你認識的嗎?▶哪有什麼平安夜,只不過是昭通這些群體在默默守護!

5段高速月底通車,昭通加油,奧力給!

把魯甸打造成昭通中心城市的南大門!

移民搬遷安置,昭通市委市政府再與中國電建集團華東院座談!

頻曝金句,是他,是他,就是他,張文宏昨天來昭通了!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ztrbwx)丨《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阜金 (圖為網站封面和中猴復原圖)

審核丨@晶姑娘 馬燕

運營總監丨@俺是大笨蛋

責任編輯丨雷明娟

原標題:《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世界十大人類起源研究新認知」揭曉,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
    近日, 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發布了該機構評選的「2020年度世界十大人類起源研究新認知」名單,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Nina G.Jablongski教授共同主持的項目和分別領銜的論文——昭通新近紀中猴化石研究成果
  • 我國兩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我國兩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2021-01-02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兩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DNA成果共同入選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評選的「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第4項、第9項)。 2020年8月7日和8月28日,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別以《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和《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為題,同期在線發表兩篇論文,這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的最新成果。
  • 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2021年01月03日 星期日01 頭版_ 雲南日報...
    美國史密森研究院「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揭曉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 「中國天眼」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12月15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 今年10月和11月,利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家在《自然》上分別發表了關於快速射電暴的研究成果,首次報導了在銀河系內觀測到的快速射電暴,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Science News年度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stories),排名第五。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於2020年度首次開展「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課題組和羅歡課題組在人類注意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唐世明課題組在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
  • 亞洲金絲猴祖先可能是640萬年前的昭通中猴
    日,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別以《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和《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為題,同期在線發表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的兩篇最新成果。
  • 640萬年前的昭通中猴可能是亞洲金絲猴祖先
    Evolution)》分別以《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和《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為題,發表了兩篇論文。這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的最新成果。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日,美國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河南兩大考古項目入選「2020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
    原標題:我省兩大考古項目入選「2020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位於鞏義市河洛鎮的雙槐樹遺址新華社發12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2020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和國際十大考古新聞,其中,我省兩大考古項目入選「2020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分別為:河南鞏義「河洛古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
    12月11日, 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發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博新計劃」入選者張文濤提交的《基於磁性納米分離技術的蘋果汁中有害微生物捕獲—分離技術研究》成功入選。   本次共有82個單位的343名「博新計劃」入選者提交成果,通過專家嚴格評審,遴選出100個優秀成果,最終評定產生「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
  •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打開APP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發表於 2020-05-12 17:45:30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河南頻道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12-07 08:33:13來源: 鄭州日報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 ...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
  • 除了克隆猴「中中」「華華」 還有誰入選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
    在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1月2日公布的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作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的誕生位列其中,此外還有中國被子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等多項成果入選。生物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發表此項成果。克隆猴「中中」「華華」登上生物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封面(供圖:中國科協)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表示,非人靈長類動物是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實驗動物。由於可短期內批量生產遺傳背景一致且無嵌合現象的動物模型,體細胞克隆技術被認為是構建非人靈長類基因修飾動物模型的最佳方法。
  • 上海"男神"博士入選首屆"博新計劃",研究成果獲重要榮譽!
    12月11日,"智匯橫琴"系列活動之2020年度中國博士後創新發展(橫琴)峰會在珠海開幕,600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的博士後、管理人員以及高端人才相聚橫琴,2020年度博新計劃十大創新成果現場發布。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因定位到光遺傳學迴路控制,從電生理機制到多模態的解剖和功能性結構,研究大腦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日漸精益。但僅依靠對大腦和神經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釋人類行為,如同研究羽毛無法解釋鳥類如何飛行一般。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