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重慶市政府與北京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我市今年繼引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後,又一項引進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成果,將推動我市有關單位高效對接北京大學的優質科教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助力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圖 | 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
共建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
根據合作協議,我市先期將與北京大學共建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該研究院將聚焦大數據與數位化轉型的前沿交叉領域,開展核心技術的基礎創新和應用研究,培養和引進大數據專家人才團隊,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未來,我市還將與北京大學共建一批高水平研究平臺,共同推動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科學中心。
圖 | 新華社 王全超攝
小新了解到,雙方還將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醫療領域的合作,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加強重慶優勢產業與北京大學相關學科的緊密對接,推動一批科技創新項目落地重慶,共同致力於提升區域公共衛生建設水平,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此外,我市與北京大學還將在戰略決策諮詢、重慶高校「雙一流」建設、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高端研發機構最高補助5000萬元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出臺了《重慶市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文件,不斷推動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世界500強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對落地的高端研發機構實行建設和科研雙專項補助,最高達5000萬元。
同時,還積極推動落地研發機構實行新型管理運行機制,賦予充分的科研、人事、經費管理自主權和實施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圖 | 重慶日報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籤約引進世界知名高校11所,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18所,「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8所,國家級知名科研院所8家,世界500強企業研究院11家。
該負責人稱,瞄準一流,不僅是搭建各類科研平臺,更重要的是集聚各類高端人才。目前,引進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世界500強企業結合自身優勢特長,建設了各類科研平臺70個,集聚各層次科研人才800餘名。其中,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及團隊1個、兩院院士8名、國外院士1名,博士或擁有高級職稱的人才超300人。
引進的研發機構轉化成果138項
➢ 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開展原子鐘精度分子指紋圖譜資料庫研究,打破了少數國家的技術壟斷。
➢ 聯合微電子中心僅用9個月時間,順利實現8英寸矽基光電子特色工藝平臺的建設通線,創造了業界的全新紀錄。
➢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開發的5G雲控涵道式智能空中作業機器人,填補了國內涵道式無人機的空白。
➢ 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結合自身優勢,研發出健康出行管家App。這也是全球第二款基於藍牙技術的疫情防控軟體。
這些引進的研發機構
在平臺建設、人才集聚、技術攻關、
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
已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各研發機構在大數據、智能製造、網際網路等領域成功轉化科研成果138項,孵化科技型企業38家,形成核心關鍵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56項,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
下一步,市科技局將圍繞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引進工作。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比如做大做強一批高端研發機構,加快高水平人才集聚,著力彌補我市基礎研究短板,做強應用研究;探索「一企一策」精準扶持等新模式,激發高端研發機構的創新活力;按照「一城多園」模式,推動更多全球優質科教資源在渝落地。
來源:重慶日報記者:張亦築 楊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