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緊跟時代步伐,順應信息浪潮,堅持依法治檔,按照「存量數位化、增量電子化、利用網絡化」的要求,以創建全國示範數字檔案館為目標,以檔案管理「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為抓手,以新館建設為契機,真抓實幹,在檔案法制建設、館庫建設、資源建設、信息化建設、服務利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018年9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測試,成為全國自然資源系統首家和全國專業檔案館中第二家全國示範數字檔案館。
規劃引領促落實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一直把檔案管理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大力推進檔案工作與信息化工作融合發展,將創建國家示範數字檔案館納入全市「十三五」規劃,並給予新館建設近1.3億元資金保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主動順應形勢,抓住發展契機,嚴格按照國家檔案局《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數字檔案館系統測試辦法》要求,將數字檔案館建設與新館建設項目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
近年來,檔案館的預算撥款逐年增長,人員、經費等方面均得到有效保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全體幹部職工同心協力,將創建工作納入年度工作重點和「責任清單」,對照評分標準逐一落實,堅持每月對表考核,定期研究,追蹤問效。預測試後,又對許多細節作了進一步整改和完善,確保創建工作一絲不苟,件件落實。
強基固本夯基礎
新館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其中檔案庫房約1.6萬平方米,檔案接收室、整理間、數位化間、消毒殺蟲室、監控室等業務用房2000平方米。新館配備安防報警、視頻監控、溫溼度控制、七氟丙烷和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等設施設備,檔案庫容和保管條件明顯改善。機房按照《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範》B級要求,配備門禁系統、視頻監控系統、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和精密空調等設施設備。新館還架設有區域網、政務網、網際網路3套網絡,實行物理隔離分體運行。3套網絡均配備核心交換機,主幹線路採用光纖鋪設,配備網絡防火牆和安全引擎。新館還購置了伺服器、存儲陣列、虛擬化軟體、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等設施設備及軟體,有效保障檔案數據安全存儲與傳輸,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庫房、機房及數位化加工場所安防、消防、溫溼度實現智能監測預警。庫房實現可視化管理,館藏所有檔案及密集架完成二維條碼張貼和掃描關聯,檔案可快速檢索、精確定位,庫房容量實現自動監測,智能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數字賦能促業務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累計投入超過1.5億元用於全面開展歷史檔案清理和數位化工作。其中,局機關歷史檔案數位化率已達100%,各單位歷史檔案數位化率達99%;先後開發並推廣使用檔案數位化加工平臺和音視頻、照片檔案數位化加工平臺,新增檔案做到收集整理與數位化同步;通過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OA辦公系統、新增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對接,初步實現原生電子文件在線歸檔和新增檔案電子化;大力推進檔案信息化管理,精心研發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檔案管理系統,實現主要業務信息化全覆蓋;各類檔案(資料)收、管、存、用實現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海量檔案數據秒查;積極推進檔案服務利用網絡化,開通門戶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實現非涉密檔案(資料)目錄及基本信息在線查詢;定期更新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實現非涉密鑽孔信息在線查詢;通過網際網路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信息發布、專題展覽、檔案徵集、在線諮詢、在線預約、滿意度調查等服務利用工作,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
多措並舉強資源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建立完善全市規劃自然資源檔案管理標準體系,實現檔案規範化管理。比如,出臺《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管理辦法》《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立卷歸檔規範》《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紙質檔案數位化規範》《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目錄資料庫標準》等多個行業標準,推進檔案業務指導全覆蓋,強化檔案加工質量管控,確保檔案管理制度規範落地生根,檔案資源質量顯著提高。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不斷豐富檔案資源數量和類型。截至目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達562萬卷(件),電子數據47TB(太字節)。
此外,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通過在線監管、建立項目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催交等措施,強化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切實做到應交盡交,近年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的地質資料匯交量均名列全國前茅;加強重大建設項目檔案管理,將檔案驗收納入項目竣工驗收內容,切實抓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檔案管理;納入集中管理的實體檔案和電子數據均嚴格執行行業規範要求,電子數據可在線移交、館際共享;有序推進主城中心城區和不動產登記中心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集中管理,初步構建行業檔案數據中心。截至目前,已有11家單位490餘萬卷檔案被接收,同時進館的電子文件約36.5TB。
底線思維保安全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總體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檔案安全底線思維和根基意識,開展安全風險防範排查,制定責任清單,完善保密安全工作組織體系;注重建章立制,堅持「廢、改、立、並」相結合,梳理制定《檔案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檔案管理保密制度》等多項工作制度,強化制度保障和制度約束;加強重點人員、重點場所、重點設施設備安全監管,堅持日巡、周查、月報制度,做好日常隱患排查和整改,抓小抓常,防微杜漸;制定檔案安全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警鐘長鳴,未雨綢繆;定期開展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檢查、信息系統定級備案和安全測評整改工作。通過人防、物防、技防全方位管理,該館檔案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建館31年來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為民服務求實效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及時梳理公共服務清單,規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實現檔案與地質資料查詢全部免費;開設了現代化查詢大廳和自助查詢終端,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實現非涉密地質資料和三峽地災檔案目錄公開查詢;在全國率先開展非涉密地質資料在線匯交服務工作,實現了非涉密地質資料網上匯交和網上借閱;通過政務內網實現非涉密檔案自助查詢,立等可取;通過在線監管、一次性告知、快遞服務等措施,努力實現地質資料匯交「只跑一次」。
為深入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積極推進成渝地質資料館際共享和跨館服務,與多家單位實現數字檔案資源互聯互通,「異地查檔、跨館服務」。
同時,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在門戶網站舉辦專題展覽,展示專業成果和行業風釆。近3年來,檔案查閱利用和網站訪問人次明顯增長,服務對象滿意度顯著提升。
行百裡者半九十。全國示範數字檔案館的成功創建,既是階段性成果,也是未來發展的起點。面對新形勢下的檔案管理工作,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檔案館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正創新、提質升級,推動全市規劃自然資源檔案事業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載於《中國檔案報》2020年12月21日 總第3618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