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與「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故事
其一.「六必居」,是北京一家醬園店的名字,據說,該店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是一家著名的食品生產企業。而這家店保留至今的門匾「六必居」三個字,據說就是由書法高超的奸臣嚴嵩所寫。
「六必居」的店名來歷,有許多解釋。有的說,小店最早是六個人合夥開辦,本來想取「六心」,嚴嵩覺得不好,就改成了「六必」;也有的說,小店最早除了不買茶,其他柴米油鹽醬醋六樣日常必需品都賣,所以叫「六必」;還有的說,小店最早釀酒的時候,有六個必須達到的生產工藝要求,所以叫「六必」。
不僅店名的來歷解釋不清,「六必居」是如何求到嚴嵩墨寶之事也無法考證。最傳奇的是,據說,嚴嵩喜歡「六必居」釀的酒,經常派人來買。掌柜的就託來買酒的男僕去向嚴嵩求塊匾,男僕回去求女僕,女僕求到了夫人。嚴嵩的夫人歐陽淑端是個老好人,於是,天天在丈夫面前,反覆練習書寫「六必居」三個字,嚴嵩看她寫得不好,就親手寫了一幅,讓她照著練。而嚴嵩的那張墨寶,就這樣成了現在的門匾,流傳至今。
「六必居」因為有嚴嵩手寫的門匾,名聲大震,身價倍增。但是這字的真假,卻有人懷疑。據說上世紀,北京市委書記通過「六必居」的經理,借了店子以前的帳本,發現「六必居」成立在清朝康熙年間而不是明朝嘉靖時期,而且,最早是叫「源升號」,乾隆時期才出現了「六必居」的名字。因此,門匾自然不是嚴嵩手筆。
究竟「六必居」是不是嚴嵩的手筆,誰又能說得清呢?
其二.嚴嵩要飯:據歷史記載,嚴嵩最後被削官為民,勒令回家了。因為家產全部被抄,生活窮苦,所以,他寄食在墓地裡。民間傳說,他因無家可歸,便在家鄉四處討飯,活得像個叫花子。根據這樣的傳說,民間將嚴嵩討飯故事改編成一出《嚴嵩要飯》的戲劇。
戲劇說,嘉靖年間,嚴嵩因為極力討好皇帝,得到重用,主持朝政。一次,嘉靖皇帝肚子上有一個膿瘡,嚴嵩為了討好皇帝,用嘴給他吸膿血。嘉靖因此賞給了他高官利祿,在當時,嚴嵩的權勢是天下第一。
後來,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繼位。嚴嵩被革職抄家,皇帝只留給他一個金飯碗,並且,告訴了天下人,凡是遇到一個拿著金飯碗的乞丐,不許施捨給他。於是,嚴嵩成了一個捧著金飯碗的乞丐,一個沒人施捨的乞丐。
有一天,嚴嵩偶遇到呂洞賓和鐵拐李兩個神仙在下棋,就上前向他們求一條生路,甚至又去吸鐵拐李瘸腿上的膿血。可是,等到鐵拐李把膿血蛆蟲扔地上,讓他吃下去時,嚴嵩又覺得噁心不願意吃。鐵拐李卻把那些蛆蟲吃了,兩個神仙就走了。
沒想到,嚴嵩把地上殘留的一些渣渣嘗試著吃下去後,發現不僅比蜂蜜還甜,而且,可以解除飢餓和睏乏,這讓嚴嵩後悔無比。最後嚴嵩捧著金飯碗,卻討不到一點吃的,活活餓死了。
據說,因為這個嚴嵩要飯的民間傳說,後來有一句俗語叫:「捧著金碗要飯吃」。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