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醬菜老店六必居

2020-12-20 澤媽媽美食食譜

北京有一類專門經營油、鹽、醬、醋的店鋪,稱為醬園,俗稱油鹽店。醬園亦有不同風味,分別來自河北保定府、北京本地和江南一帶的技師及其製作的風味為準.分為三類:老醬園、京醬園和南醬園。在北京老醬園居多,其聲譽昭著者凡七家--前門外糧食店六必居醬園,

天章醬園,西單天源醬園,東四天源醬園東號,西四天義醬園,地安門大街寶瑞醬園,以及開業最晚的王府井天義成醬園。其中歷史久長、品種優良、名高譽重的是開設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的六必居醬菜園。

傳說有人站在日本的海島上能看到北京的"六必居"三個大字。此說當然不實,卻反映了六必居聲譽之大。一九三六年,六必居醬菜園曾參加過在青島舉辦的一次博覽會,當時會發表聲明稱:"本園開業在前明中季,迄今已五百們餘年,有嚴嵩未攬權以先,法書匾額為證,足資可考。"

六必居的前身是一家小酒店,系山西省臨汾一個姓趙的掌柜開設的。明朝嘉靖九年(153O年)開始經營醬菜園。嚴嵩(1840-1567年)是一個專橫跋扈,臭名昭著的奸臣,在他未發跡之前,卻是一個好酒文人,在小酒店喝酒題字也是常事,後來書法家曾對照嚴嵩在朝的墨跡考究過六必居的匾額,

斷定確實是嚴嵩的筆體,如今原匾仍高懸於店門之上。

關於"六必居"的含義也眾說不一,有說它原叫"六心居",是由六個人合夥經營的,後因有人說六個心眼做不好生意,故改為"六必居"。實際上"六必"是趙掌柜根據老家臨汾釀製名酒(著名的汾酒)六項必須做到的要求,應用到製作醬菜業務上來,故稱為"六必居"醬菜園。所謂"六必"就是:一是慄稻必齊(釀酒用各種糧食品種必須齊全),二是蛐孽必實(蛐酒用的蛐子必須無假),三是湛之必潔(用具器皿必須清潔衛生),四是陶瓷必莨(酒罐子必須良好),五是火候必得(必須掌握好火候),六是水泉必香(必須用水質好的泉水)。釀酒與制醬和醬菜有不少共同處,六必居醬菜園按照釀製好酒的要求,"應用於醬和醬菜的製作上,不愧是經營有方。六必居醬菜,食後讚不絕口。六必居經銷自製的醬菜,豐富多彩且色香味俱佳,尤以甜蜜八寶瓜、甜醬黑菜、甜醬八寶菜、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甜醬白菜、甜醬瓜、白糖蒜、雜香菜、小醬蘿蔔、佛手吃瘩、稀黃醬、鋪林醬油等博統醬製品和釀造品最為膾炙人口,

行銷全國。這些傳統產品色澤鮮亮、醬味濃鬱、脆嫩清香、鹹甜適度且按不同產地詵料,故在清代被列為宮廷御用品,由朝廷賞賜紅纓帽和黃馬褂,作為進宮送貨的服飾與標誌。

民國二十四年,六必居之醬菜參加了在青島舉辦的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榮獲優等獎。其後又赴日本名古屋參展,以特製罐頭醬菜及幹黃醬、鋪林醬油等展品嬴得好評。

一九四五年秋,蔣介石飛抵北平,旋在中南海設宴,點名要六必居醬菜,食後讚不絕口。

傳作義、溫壽泉、侯少白等軍界要人亦曾令六必居送醬菜至其私邸。

六必居自創業以來一向不用"三爺"--即少爺、姑爺、舅爺,以免其不聽使喚而影響全局--此其成功之道也。

相關焦點

  • 醬菜名家六必居招牌含義的兩種解釋
    六必居是北京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顯著的一家,其生產的醬菜是北京市傳統名菜,相傳創自明朝中葉,就連掛在六必居店內的金字大匾,相傳都是明朝大學士嚴嵩題寫。不過嚴嵩寫這牌匾時,還不叫六必居,而是六心居。 之所以起名叫六心居,是因為這個醬菜園由六兄弟一起開辦,六顆心向著一處使勁,共同將醬菜園打理好。因為做出來的醬菜味道鮮美,首輔嚴嵩每餐必佐以食之,所以每年開春的第一壇醬菜,六心居也必是送往嚴家。直到1577年的大年三十夜,風雲突變,嘉靖皇帝突然宣布革除嚴嵩一切職務。
  • 美食分享篇,《大明王朝1566》中六必居的醬菜,鹹菜愛好者請進!
    烏江涪陵榨菜恰好最近追的《大明王朝1566》中又談起了醬菜,就突然對六必居的醬菜以及六必居產生了興趣。六必居要說醬菜裡一絕的還是北京六必居六必居醬園設在北京,六必居醬園始於明朝嘉靖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六必居的醬菜用醬或醬油醃製的蔬菜,就是醬菜。
  • 六必居請名人寫店名,為何能製作醬菜五百年,只因有三種秘訣
    因為經營得當,小油鹽店逐漸擴張,再加上店裡本身賣這些油鹽醬醋,所以店主也常醃些小菜來賣,沒想到只要做出來的醃菜,基本都是搶售一空,漸漸地,六必居走上了以賣醬菜為主業的路線,更是定下了「黍稻必齊,曲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製作規矩,由於鍾愛它家醬菜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甚至還請當時明朝的大學士嚴嵩,題寫牌匾——六必居,其至今仍保存完好。
  • 「六必居」亂彈
    居京幾十年,「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一樣不沾,六必居醬菜倒沒少吃。相傳,六必居醬園創自明朝中葉。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山西臨汾西杜村趙氏兄弟開辦的店鋪,最初專賣「七件事」中的前六件,故名「六必居」,醬菜只是其中之一。
  • 小吃大藝|一碟醬菜一碗清粥 北京人的講究與「將就」
    >北京人喝粥愛就著六必居醬菜醬瓜六必居醬菜經久不衰不僅僅因為味道和工藝還因為這裡面有回憶的味道有傳統的故事今天,就跟文旅君一起來聽聽洪憲元年六必居曾發行一張很有意思的廣告單,其中介紹六必居醬菜的宣傳詞句一直延續到現在。「路過的君子不妨嘗一嘗」——這是廣告單的第一行字。下一行介紹了六必居醬菜的特點:品質優良、色澤鮮亮、鹹甜可口、脆嫩醇香。
  • 北京醬菜這麼受歡迎!醬園送菜人曾穿「六品頂戴」進宮
    六必居、桂馨齋和天源醬園加工技術精湛,產品色香味俱佳,曾被選為宮廷御用食品。六必居醬菜據《都門紀略》記載: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趙姓創辦的,是製售八寶菜、包瓜等醬菜的名家。有《竹枝詞》稱:「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餘。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六必居坐落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相傳開業於明嘉靖九年(1530)。
  • 粗茶淡飯中 自有人間真味 500年的醬菜味道好極了
    媽媽還有一道配粥的「殺手鐧」,是北京六必居醬菜。六必居的醬菜種類繁多,我家最常吃的是醬瓜,八寶菜和螺絲轉兒。六必居的醬瓜主料用的是黃瓜,經過用豆醬醃製和發酵的過程,黃瓜早已變成了醬色,但是吃起來不僅醬香濃鬱,而且非常爽脆。
  • 中華老字號「北京六必居」,值得去吃美食的地方
    本文就為你整理了北京前門大街十大老字號,包含了全聚德烤鴨店、都一處燒麥館、一條龍羊肉館、北京六必居等北京前門大街的老字號美食,還包含了中國書店、長春堂藥店、謙祥益、瑞蚨祥、大北照相館等北京前門大街其他老字號店鋪,其中,全聚德、都一處燒麥、一條龍羊肉館、謙祥益、北京六必居、瑞蚨祥被授予「中華老字號」。
  • 明朝大臣嚴嵩真的給北京老字號六必居題寫過店名嗎?
    大臣嚴嵩很喜歡吃六心居的醬菜。每季新出醬菜,嚴嵩都要給嘉靖皇帝送上一壇。嘉靖皇帝吃了醬菜後,很滿意,在六心居的「心」字上加了一筆,改成「六必居」,由嚴嵩親筆題寫店名。 嚴嵩為六必居題寫店名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廣。六必居博物館的官方說法,則是嚴嵩為六必居題寫了店名牌匾,並沒有提到嘉靖皇帝為六必居改名的事情。
  • 六必居一季度營收1.39億元,利潤翻番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新京報記者4月10日從首農食品集團獲悉,其旗下以醬菜出名的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簡稱「六必居」),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1.39億元,同比增長1.31%;累計利潤總額7.9萬元,增幅105.2%。
  • 大明王朝:殺人誅心,六心居改名六必居的背後,嘉靖帝盡顯帝王術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8篇文章)嚴黨倒臺,徐階奉命到嚴嵩府上傳達嘉靖帝的旨意,嚴嵩卻執意要帶一罈子六心居醬菜進獻皇上。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8期:大明王朝:嘉靖帝的硬威懾,他為什麼讓嚴嵩把六心居改成六必居?一、在北京六必居博物館裡,記載著六必居的牌匾是嚴嵩所題,但是並沒有蓋嘉靖帝的大印。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他進京不先找地方住下,也不先到戶部報導,而是直奔一個小店,這家店就是「六必居」!六必居這家店的經歷,我們前面講過了,本來這家店是六兄弟開的,所以起名「六心居」。這六個兄弟的醬菜確實做得出色,嚴嵩愛吃,同時也會進獻一些給嘉靖帝。
  • 「六必居」與「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故事
    「六必居」與「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故事其一.「六必居」,是北京一家醬園店的名字,據說,該店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是一家著名的食品生產企業。而這家店保留至今的門匾「六必居」三個字,據說就是由書法高超的奸臣嚴嵩所寫。「六必居」的店名來歷,有許多解釋。
  • 西安醬菜黑窩點燻死三人續 醬菜廠老闆被刑拘
    7月14日,發生在鬥門萬村一家醬菜廠的慘劇,瞬間致3人身亡,2人昏迷。醬菜廠老闆已被警方刑拘。叔侄倆醬菜廠救人雙雙暈倒7月16日14時許,在高新醫院住院部,鄭安濤仍然處於深度昏迷中,哥哥鄭安俊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弟弟說:「雖然人還在昏迷中,但與剛進醫院搶救時相比好多了,醫生說還需進一步觀察,才能知道恢復情況。」
  • 茶行業中的百年老店,吳裕泰、張一元等,竟都列入不到前五!
    在中國,不管是哪一行哪一業,只要提起『百年老店』,『百年老字號』,似乎自會給人帶來一種可以信賴的感覺,小到小吃店,大到招牌餐飲連鎖店。能成為百年老店的,也基本上就是每行每業的翹楚,歷史能夠超過百年的企業都經過了歲月的沉澱,很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