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光刻機到底在什麼水平?現在還是180nm水平
前一段時間阿斯麥實現1nm光刻機,國內開始引起議論,反觀國內水平就像被爆料的一樣,現在還是180nm水平,有人說中科院不是實現5nm光刻機了嗎?其實這個消息是被誤解。
今年7月確實有這麼一個報導,但當時恰逢國內科技巨頭被制裁,大家希望出現一種"彎道超車"的事情發生,所以誤解了,隨後這篇報導也被刪除,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導師劉前公開回應稱,這是一個誤讀,這一技術與極紫外光刻技術是兩回事。那麼國內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呢?
國內光刻機的落後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呼籲要造芯,要走自研道路,缺的是光刻機,是技術,但不完全是。
現在臺積電已經量產5nm、三星也跟了上來,中芯國際前一段時間才表示實現了14nm的製程,而國內光刻機,儘管一直都有說上海微電子到明年交付28nm光刻機,但還一直處於傳聞階段,還是屬於"今年底、明年初、明年底"的這種一拖再拖。樂觀看待,或許明年上海微電子能夠交付。
但是時間不等人,早在2011年的時候臺積電、三星都開始實現28nm晶片的量產了,而越是高製程的光刻機,其技術難度越大,就是人才駕馭,可能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
而這只是開始,最為關鍵的,可能還是生態。
我們的光刻機困難,不單單是技術
一臺光刻機確實集合了人類的智慧,想要攻克難關也非易事。但就算是我們實現了5nm光刻機,真正的問題也就暴露出現了:市場生態。
其實早在1956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半導體進行一定的投入了,而且在提煉的鍺晶體、自主研製的集成電路相方面還取得不小的成績,當然也有光刻機。
但是後來我們遇到了一個思想,那就是"造不如買",還有就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就是這樣,即便是自家的光刻機送到生產廠家手裡都不一定被待見。據網友爆料稱早年間上海微電子的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在2015年的時候該公司確實給國內一家晶片製造廠送了一臺光刻機,但是呢?放在廠房裡面閒置成了一堆廢鐵對方一直沒用!
你能說是廠家"崇洋媚外"嗎?其實也不能這麼說。前面我們講了,生態問題很重要。不僅僅是光刻機,在很多生產線上我們都是搭建在國外的基礎上實現的,比如設備、材料、應用、技術等等,想要嘗試換國產的,談何容易?
國內半導體迎來的希望
儘管難,但還是有希望,且我們必然要實現自研。
如果說以前我們都是過於依靠,那麼現在就必須要獨立起來,這個時候各大廠家和之前就不太一樣,甚至開始主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產業鏈,這就是機會,也是改變。
前不久華為剛被爆出在武漢建立起一座晶片廠,建設內容包括FAB生產廠房、CUB動力站、PMD軟體工廠及其他配套設施,並用於生產自研光通信晶片及模組。當一個生態被打造出來,相對應的供應鏈也就慢慢成熟,這對於國內半導體來說是件好事,且中科院在9月的時候也表示將會把光刻機等卡脖子項目列為任務清單。
沉澱技術,培養人才,打造屬於我們的生態,這是一個慢活,切不可"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