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群體智能」、「麒麟」機器人、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無人駕駛車……在日前落下帷幕的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以下簡稱AIRS)首屆科技節裡,一大批人工智慧黑科技和機器人首次向公眾亮相。這也是AIRS首次向外界展示其研究成果。
人工智慧產業已被列入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其作為引領未來的技術,也已全面賦能各行各業,而教育與基礎研究是其持續高速發展的核心要素。AIRS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作為深圳市政府設立的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其在人工智慧及機器人領域開展廣泛基礎研究。
「AIRS依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多個世界頂級研究機構,以全新的模式設立」,「我們希望解決一些卡脖子的技術,推動人工智慧領域向前發展……」在科技節盛會上,李世鵬對外介紹AIRS的現狀與夢想。
2020年對李世鵬來說意味著新的起點。這一年5月,他從科大訊飛集團副總裁的職位轉身履職AIRS首任執行院長。20年前,他與李開復、張亞勤、沈向洋等人一起創建了微軟海外最大的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2015年,他從微軟離開創業;2018年,他加入科大訊飛出任集團副總裁。
從企業高管回歸基礎研究,從北京來到深圳,李世鵬將帶領AIRS駛向何處?對於深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他又有何研判和建議?日前,AIRS執行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世鵬接受南方 專訪進行詳解。
「深圳是個特別有活力、有創意的城市」
南方 :為什麼想來到深圳?又為什麼選擇來AIRS?
李世鵬:2014年,我還在微軟工作。當時微軟的一些高管們,不理解深圳為何發展迅速,於是就組團在深圳考察了一個星期,我也是其中一員。我們參觀了深圳很多企業、工廠以及創新孵化器,發現深圳是一個特別有活力、有創意的城市,「深圳速度」名副其實。不僅在科技創新領域,更重要的是在政府管理上,也很有創新意識。
所以當我想從企業換到基礎研究工作,深圳自然是我的下一步選擇,而恰好深圳也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我就來到了AIRS。
「很多『卡脖子』的技術,解決核心在基礎研究」
南方 :在企業與在研究機構做研究,體驗會有何不同?
李世鵬:很不一樣。企業的核心目的是賺錢,所以它做研究,一定是看它能不能馬上用到產品裡去,也就是說它看的是今天的技術對今天的產品帶來的效益。稍微有點財力或規模較大的公司,可能會看明天或頂多看後天。所以企業只能在一些短期或中期的研究上投資,特別長期的研究實際上不屬於企業的責任,也很難做起來。而現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核心在於基礎研究。
中國企業對基礎研究非常缺乏,基礎研究通常是交給學校、研究機構來做。所以我便萌生了到專業研究機構做基礎研究的想法,希望能推動人工智慧領域基礎研究向前發展。
「AIRS要做『四不像』研發機構,成果普惠更多企業」
南方 :AIRS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希望關注、解決什麼問題?
李世鵬:高校也在做基礎研究,但其還是以培養人才為主,且在評估教授時,會從論文發表而非實際應用去考量。傳統國家研發機構,主要責任則是承擔一些國家大的科研任務、項目。
AIRS是一個新型研發機構,我們不單要做好基礎研究,還要在研究成熟後做技術落地,這樣才能對經濟發展以及某個領域真正起到推動作用。我們跟企業研究院也會不同,他們的研究主要是服務自己,而AIRS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我們的研究成果要儘可能去普惠更多的企業。用AIRS院長徐揚生院士的話來說,我們要做一個四不像的(不像大學、不像企業、不像傳統科研院所、不像事業單位)、新型的研發機構。
「最怕為做研究而做研究,為寫論文而寫論文」
南方 :把基礎科研和應用創新更好結合,有何好的經驗可以借鑑?
李世鵬:從全球來講,看創新主要還是看美國矽谷。矽谷能有這麼多創新企業,因為它有一套產學研結合機制。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們一開始做研究,就以應用為導向,清楚自己的研究要解決什麼問題,所以研究成果很容易產業化。所以做研究最怕的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
在微軟時,我們經常會說「做研究就要吃肉,不要啃骨頭」,因為如果啃別人啃剩的骨頭,可能會有一些小的改進,但影響力沒那麼大。如果去找一個新的領域研究,情況就會不同。所以說做研究要勇於進入無人區。
「AIRS是國際化平臺,探討最前沿的技術」
南方 :目前AIRS科研團隊情況如何?
李世鵬:我們定位AIRS是一個國際化的平臺,所以我們在世界範圍內去邀請著名專家跟我們一起合作開展研究。如我們跟英國愛丁堡大學的Vijayakumar教授合作研究人跟機器人如何更好地和諧生存在同個空間裡的項目;我們也在跟歐洲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Nelson教授,開展納米機器人研究。在國內,我們也在跟很多院士合作探討最前沿的技術。
AIRS目前的科研團隊很牛,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擔任AIRS的院長,他是著名的機器人專家。還有一些工業界的大咖,比如說田第鴻博士,他主持擴展現實研究中心。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走在前沿,帶動深圳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躍升。
「如果不重視基礎研究,深圳發展會後勁不足」
南方 :您如何看待深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
李世鵬:深圳在人工智慧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發展速度也很快,但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比如深圳很多工廠會生產機器人,但大部分的還是拿來主義,技術是去買來的或從別的地方許可過來的。所以如果不做一些更深層次的基礎研究,可能會導致發展沒有後勁,也會造成如果別人的技術不給你,你別無他法的局面。
但慶幸的是深圳市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上述問題,設立了很多新的基礎研究機構,包括AIRS,目前正處於良性轉變過程中。所以我們肩上擔負著重要使命,我作為執行院長也承擔著很大壓力。
「人工智慧是我們輸不起的競爭」
南方 :人工智慧對深圳發展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李世鵬:你會發現每一代工業革命出現,背後一定有個東西,會普適運用到各個領域。比如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是蒸汽機,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是電。可以說,人工智慧是新一代工業革命的驅動力,沒有人工智慧,就沒有一切。所以國家也把它提到戰略規劃層面,因為這是我們輸不起的一個競爭。所以無論是對深圳,還是國家來說,人工智慧不是說可做不可做,而是必須要做好,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深圳抓住機會做強人工智慧領域,一定會在第四個工業革命浪潮中走在前列,也會帶動很多行業的迅猛發展。深圳是一個技術跟產品結合最好、最緊密、也是最快的城市,具備很多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優勢。隨著政府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對包括AIRS在內的科研院所的投入,我相信不出三、五年,深圳的人工智慧領域應該會走在中國的前列。(策劃:甘雪明、統籌:孫穎、出鏡/撰文:蔡敏玲、視頻/攝影:謝昊燃 實習生 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