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星巴克中國在國內大多數門店推出5款使用植物肉的產品,包括意面、千層面等。這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國推出植物肉產品。此前,肯德基中國宣布,自4月28日起,將在上海、廣州和深圳3家門店進行植物肉產品公測,收集消費者反饋。4月17日,美國披薩品牌棒約翰也宣布,與國內植物肉企業星期零(STARFIELD)合作,在中國推出首款植物肉披薩,以植物牛肉丸替代牛肉,於4月17日開始限量發售。
從去年開始,「植物肉」便頻繁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淘寶造物節上的植物肉漢堡,奈雪夢工廠打造的Starfield—未來漢堡、Starfield—綠星漢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天貓國際的GreenCommon旗艦店以及植物肉月餅等,均出現植物肉的身影。
數字一百對消費者進行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認知廣度方面,77%的國內消費者聽說過植物肉產品,這主要集中在一線以及新一線城市;在認知深度方面,即便消費者聽說過植物肉,也只有39%的消費者認為植物肉是由植物基生產的人造肉以及細胞培養的人造肉。此外,調查對象在對食物分辨時,94%的消費者不能分辨什麼是植物肉。
2019年,國內市場研究公司艾媒諮詢曾對1500多名中國消費者進行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不願意嘗試人造肉,只有低於三成的受訪者願意嘗試。在不願嘗試的消費者中,49.5%稱是出於心理因素,技術不成熟和口感不佳是另外兩個降低消費者嘗試意願的重要因素。
有消費者認為,植物肉沒有普通肉的口感好,植物肉放涼後豆味較重。
價格也成為部分消費者將植物肉拒之門外的原因之一。目前,植物肉的價格普遍比真肉貴。以星巴克為例,在其App中可以看見,星善食分類下的產品價格多在59元,意面則為69元,與其三明治簡餐分類下的28—39元定價,幾乎相差30元。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雖然從理論上植物蛋白不含有膽固醇和反式脂肪酸,並且能提供更多營養,但消費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是植物肉推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看來,植物肉在國內推廣的過程中,口味和價格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口味調整對國內企業來說不是難事。「中國一直有植物蛋白飲食傳統,也具有加工優勢和經驗。現在許多傳統素食廠商看到了發展路徑,對他們而言,在質感和味道方面進行技術上的改良並不算太難。」
有專家表示,就推廣而言,食品企業應該儘快抓住現階段消費者對於健康和素食加速提升的需求,進一步打造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植物肉食品。建議短期內以半成品或成品為主,以多樣化的口味做季節性短線產品;利用消費者樂於嘗鮮的心理特性,拉動消費者嘗試意願,圈定一批潛在的消費群體。長期則以健康為主訴求,用合適的價格點逐步穩定並擴大忠實的消費人群。
(文章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