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SCI,揭秘這個武大科研少年的不凡之路!

2021-01-04 澎湃新聞
13篇SCI,揭秘這個武大科研少年的不凡之路!

2020-08-05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膜拜學霸的 武漢大學

13篇SCI,累計被引上千次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青年學者獎」

武漢大學「十大學術之星」

「十大傑出青年」

「十大珞珈風雲學子」

這是鄭迪威的科研成績單

創新精神、堅韌品質、家國情懷

這12字秘籍是他追夢路上的主旋律

今天,和珞珞珈珈一起走進

這位科研達人的不凡之路

科研的靈感源於生活

鄭迪威,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生。他的科研道路開始得很早,高中時就立志要在醫學材料上做出突破;大一開始每天堅持閱讀英文文獻;大二獨立主持課題;大三時就在材料化學領域頂級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

目前他已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SCI論文13篇,相關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內外權威媒體的報導。耀眼的科研成績背後,是他對生活的興趣和源源不斷的追求。

對他來說,科研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例如,他平時思索問題時習慣抓耳撓腮,一次他看著自己撓下的頭髮,突然想,源於人體的毛髮是否可以成為一種醫用材料。於是他立刻拿自己的頭發展開實驗,驚喜地發現由頭髮做成的微納米材料居然可以在光照下消融血栓、破壞腫瘤。

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對生活的保持好奇心,並把靈光一現的想法堅持探究下去,能拓寬知識邊界,而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在採訪中鄭迪威強調, 「生活中很多小的事情可以激發出科研的靈感。科研應該是來源於生活,最終解決生活中問題的。」

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路,鄭迪威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做自己覺得有意思、有趣的事情。可以說興趣是支撐他選擇這條路的最重要原因,而興趣又是從生活中來的。

在課餘的時間,鄭迪威也會通過聽聽音樂、看一些科普向的、科學哲學方面的書和紀錄片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這是這位工科生的特別愛好,有時也能為他帶來一些靈感。平時工作就集中精力,休息的時候就好好放鬆自己,適度調節,才能在科研路上走得更遠。

用堅韌鑄就科研路

做科研光有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持之以恆。在這充滿挑戰的道路上,難以找到合適的研究選題、有了想法嘗試許久卻毫無進展,鄭迪威都經歷過。每天埋頭圖書館、實驗室,夜裡踩著月光回宿舍,他也曾迷茫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然而經歷過風雨的人生才更加精彩,堅韌不拔是他獲得科研成就的一大因素。

後排左四為鄭迪威

在一次研究中,鄭迪威試圖從植物中提取類囊體,在體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進行治療。為了解決如何提取更高效的問題,他和團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對文獻上有的十幾種提取方法進行了逐一嘗試,終於選出了最高效的方法。

「科研其實是很自由的,你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但另一方面,這條路也確實有一些坎坷,但是只要想辦法克服問題,路途一定是美麗的。畢竟天下也沒有哪條路總是一路平坦。」 面對科研中的挫折與困難,鄭迪威這樣說,「一方面要調節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和導師、同學們的交流也很重要。」

鄭迪威和導師

除了自己的執行力外,這裡鄭迪威還特別感謝導師張先正教授。他第一次投稿時,論文前後被拒了十餘次,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他清晰的記得當時張老師鼓勵他說,「別灰心,你被拒稿的次數肯定沒我多。」在和老師、同學的反覆交流討論中,他逐漸入了門。張老師很鼓勵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經常教導科研要持之以恆,做一個課題就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一起想解決的辦法。

來武大讀研的時光,鄭迪威從對科研充滿興趣但又有些不自信,到可以做出一些前沿的原創研究,他翻越過了一座座高山,也還在向更高的山上邁進。

個人興趣與家國情懷的統一

鄭迪威一直堅信科研人要有「家國情懷」。 新冠疫情期間,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作為醫用材料方向的科研人員,鄭迪威感受頗深。「比如陳薇院士能夠在疫情爆發後迅速的製備出有效的新冠疫苗,並進入臨床實驗。再比如武大的醫學人工智慧團隊,針對新冠肺炎的病理特點,研發出了AI輔助CT診斷方法。」

科技強國的道理在疫情時期更顯重要。同時這期間任務相對少一些,這給了鄭迪威大段的時間思考課題和凝練思路。他也更加立志要好好做科研,希望自己做的理論性工作有朝一日能獲得應用,服務社會。

談到自己未來的計劃,鄭迪威今後希望可以繼續做自己感興趣、並且能夠解決我國重大需求的科研,將個人興趣和家國情懷統一起來。

勇擔時代使命、培養社會棟梁,在2018級研究生的開學典禮上,他這樣與同學們共勉。武大有著多元化的價值觀,賦予他實現兼顧個人興趣和社會價值的可能。

對即將到來珞珈山的新主人們,他相信「萌新」們在這裡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並且很有意義的人生路線。「創新精神、堅韌品質、家國情懷,是科研之路的縮影,也是整個讀研生活的寫照。這些是武大給予我的。」

細心觀察,不斷創新,堅韌鑄就成功

滿腔熱情,斬棘披荊,永葆家國情懷

科研來源生活,也服務生活

願鄭迪威同學在科研路上再攀高峰

也收穫更多生活的美好

● 燃炸 | 從軍去,熱血好兒郎!

武漢大學

-luojia1893-

圖片來源於鄭迪威本人及自強攝影、

2019年度十大珞珈風雲學子揭曉視頻

原標題:《13篇SCI,揭秘這個武大科研少年的不凡之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別了,SCI論文數量英雄的時代,唯SCI的罪魁禍首是環化生材
    以及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出臺了關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文件,希望科研工作者重視科研工作質量,而不是關注科研論文數量;多將好的學術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摒棄SCI期刊至上主義。
  • 「科研福利」科研六大利器及SCI論文投稿技巧
    為了避免類似情況,請為「科研動態」設置星標(具體操作見文末動圖),文章點一下「在看」,保持互動熱度,就能及時收到每期推送啦。今天大管家繼續給各位小可愛們整點乾貨,我相信你讀完這篇推文,肯定會收穫滿滿,畢竟這可是大管家用心做的呢。本人水平有限也請各位看官批評指正!歡迎交流!
  • 科研文獻下載不求人
    作為科研的日常,閱讀科研文獻就如吃飯睡覺一般稀鬆平常且必不可少。但科研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例如科研文獻的獲取就是一道坎。很大部分期刊都是不能夠免費下載科研文獻的,唯一辦法就是所在單位購買了相關授權,否則展示的就僅有摘要。
  • Sci-Hub又又又被起訴了!這個論文免費下載網站也太難了...
    圖片來源:Sci-Hub  對的,就是這個在Sci-Hub 下載文獻時網頁左下角的彩蛋,她就是創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也是因為她,大家才能看到一篇篇免費的論文。  倘若你是一枚大學生,發一篇paper要看900篇文獻,還恰好無法免費獲取資源,那這個成本是極其高的。另外,購買資料庫的價格也是極高的,許多學校由於承受不了,而放棄續訂。  科研人員的研究經費,大都來自於政府的支持,研究成果在發表之後,讀者需要巨額費用才能獲取,而下載論文以及圖書館購買資料庫的費用並沒有用來支持科研活動或者使論文作者本身受益。
  • 碩士生兩年發14篇論文!一作10篇,4篇頂刊
    浙江大學的齊同學,2018年入學浙江大學,已經發表14篇論文,其中一作10篇,包括4篇Top SCI,2篇SCI和4篇EI;持有2項發明專利,出版1部英文專著,斬獲2020年度學生學術十大新成果獎第三名。
  • 王延軼發表的SCI論文多是第11作者,網友質疑與武大舒紅兵有關
    王延軼發表的重量級論文,包括SCI在內的論文有23篇。但是,當中的論文只有兩篇顯示王延軼是第一作者,而其中的論文有18篇顯示王延軼是第11作者。這些論文信息都是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資料顯示出來的。就此,網友就質疑這與武大舒紅兵有關。眾所周知,一篇有價值的論文,往往需要通過反反覆覆的實驗,得出數據,形成論文,而靠一個人通常是難以實現的,需要通過團隊合作。
  • 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這個年輕的85後教授到底多優秀?1985年,鄧鶴翔出生於武漢,高中就在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成為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的弟子,並繼續攻讀博士後。本科畢業前,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博士期間,陸續發表3篇Science正刊。2015年,他的團隊發表了武漢大學建國後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的《Nature》主刊論文。
  • 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連小梅:2年發13篇SCI論文,第一作者就有5篇
    甚至在科研和學術方面,女性研究者開始嶄露頭角,比如斬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然而今天介紹的是,浙大的一名2017級碩士在讀生連小梅。她不僅在讀研兩年間,獲得不少的成就,還得到《人民日報》的報導讚揚。
  • 武漢大學大四學子以本科生第一身份發2篇SCI!熱愛幾何,醉心物理
    >接下來,就和珞珞珈珈一起看看他的科研之路吧!黃可,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2篇SCI論文。於是,出於對理論物理的愛好與濃濃的探索欲,黃可同學開始走上科研之路。當談及是什麼支撐自己克服困難、取得成就時,黃可坦言,「我沒有什麼堅持下來的理由,就是喜歡去做」,正如楊振寧所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
  • sci檢索號怎麼查詢,web of science查詢步驟
    一篇sci論文,不僅要關注能否被錄用,什麼時候見刊,還關注什麼時候檢索。得知一篇sci是否檢索,檢索號是多少,有不少查詢的渠道。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sci檢索號查詢情況,本文主要介紹下:sci檢索號怎麼查詢,這個問題。
  • sci論文評職稱必須第一作者嗎
    sci論文評職稱必須第一作者嗎?當然不是,sci論文在評職稱中很吃香,作為sci論文的第一作者,備受歡迎,但對評職稱而言,並非只有第一作者才有效,很多時候,通訊作者也是可以的。不過參評人具體應該怎麼選擇,應該根據本單位職稱文件來定。
  • sci論文翻譯怎麼收費
    我國科研工作者或碩博畢業生等發表sci論文,往往會面對語言的難題,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篇論文因為英文使用和表達不規範,而被sci期刊拒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許多作者選擇找專業人翻譯,就是不知道收費高不高。那麼,sci論文翻譯怎麼收費?
  • 繼Sci-Hub之後,科研狗的新福音,Sci-Hunter來了
    相信廣大的科研狗對Sci-Hub都不會陌生,這個工具堪稱行走江湖的傍身利器!它是由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的一個學生創造的,名字叫Alexandra Elbakyan。就是下面這位姑娘。 2012年為了提高sci-hub工具的效率,Elbakyan和LibGen(一個付費書籍盜版網站)達成合作關係,將Sci-Hub所下載的所有論文都上傳到LiGen的伺服器中。從此,Sci-hub一發不可收拾,首先在中國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但這顯然撬動了一些大出版商的奶酪,比如,Elsevier。
  •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影響因子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即影響因子說的是期刊,而不是論文。發表論文是否對sci期刊影響因子要求,還是要看有關單位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會有,有的單位則沒有。
  • 何必獨寵Sci-Hub,這個文獻下載網站你一定要知道
    好不容易知道了sci-hub,又經常更換域名,經常面臨找不到正確域名的尷尬。如果你有以上任何一個困擾,不用擔心,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個強大而神奇的論文檢索下載網站。中外文獻下載神器:掌橋科研【zhangqiaokeyan.com/?
  • 如何快速知道期刊是不是SCI?
    如果沒有被收錄,基本上可以判定上面的文獻大多沒有價值,期刊已經爛到這種地步 —— 連科研狗發論文評職稱都不想去。在大多數情況下,那些文獻不值得看,在有金礦的情況下,沙裡淘金是愚蠢的。……對於這篇文章來說,需要驗證「《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是世界核心期刊」這種說法。
  • 今天,用「成語」打開武大!
    ○ 智慧校園、1梯2戶、恆溫泳池……武大這個學院上新啦!○ 125周年校慶 | 請回答1928○ 原來,你的名字是這樣來的!這10位學生獲評武大十大傑出青年○ 期中啦,武大學子「生存現狀」揭秘○ 科研、創業兩開花,武大學霸是怎樣煉成的?○ 工學部7舍532,被學霸們點亮啦看珈本領原成語:看家本領原釋義:指特別擅長的技能。出自茅盾《清明前後》。
  • Scihub永久連結
    scihub是科研人下文獻全文必備的網站,但眾所周知的原因,網址經常有變化,不同網址的網速也有差異,科研工具箱網站-科研者之家(www.home-for-researchers.com)昨晚在其官網上上線了一個
  • sci個案報導晉升有用嗎
    sci個案報導晉升有用嗎?sci個案報導,屬於醫學論文的一種常見體裁,但其含金量不如科研型的醫學論文。當醫生發表論文評職稱時,sci個案報導是否也如科研型醫學論文一樣,參評職稱有加分,這個要根據職稱單位的具體要求來定。換句話說,sci個案報導晉升不一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