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2020-12-24 教育小叔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總是別人家的?

這大概是很多家長都會有的疑惑,但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除了家長和老師的奮力託舉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自身要足夠努力。

這個年輕的85後教授到底多優秀?

1985年,鄧鶴翔出生於武漢,高中就在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成為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的弟子,並繼續攻讀博士後。

2013年,28歲的鄧鶴翔讀成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

本科畢業前,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博士期間,陸續發表3篇Science正刊。

2015年,他的團隊發表了武漢大學建國後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的《Nature》主刊論文。

2020年9月,再發Nature,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

今年,35歲的他已經是傑青……

天才的背後也是「特別能吃苦」

如此經歷、如此成就,恐怕萬人裡邊也未必會有一個,有人說這是上天的眷顧,但他靠的的的確確是自己的吃苦。

「鶴翔一直拼勁十足,特別能吃苦」是本科同學對他的評價,本科暑假,上海的夏天酷暑難耐,他選擇不回家,37℃的高溫天氣,他在閱讀文獻、在實驗室做實驗。

即便是課業繁重,時間很有限的情況下,他還是擠出大量的時間去做實驗、看文獻、學習。

本科畢業後,他去的其實是美國休斯敦大學化學系,但這個學校當時在國際上的排名是200左右,算不上一流高校,內心不甘的一邊就讀,一邊請國內導師寫推薦信,終於如願去了加州大學。

大牛心得:科研的道路上要學會取捨

在武漢大學組織的一次講座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心得:

國外研究生的壓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實驗室裡,對於本科生來說,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語的應用能力要強;

對於研究生,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文章,還要有一封很牛的導師推薦信,另外要多參加國家會議,武大這方面就有很好的資源,希望同學們能抓住機會,與大牛們滿對面交流。

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須要做更多不想做的事情。

一些想法

當代大學生存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目標,太迷茫了,剛到大學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去做什麼的人少之又少,不少人都在這種沒有方向的生活中渾渾噩噩度過大學四年,過完了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

其次就是把科研看得太難了,總以為距離很遙遠,事實上,哪怕是在一般院校,也有不少同學能夠發表很厲害的文章,只是太多的人不願意付出相對應的努力;

最後就是英語水平,不要再說什麼英語不重要了,也不要有那種抵制英語的幼稚想法了,因為不久你就會發現,各個行業比較先進的一些思想和理論都在國外,如果英語蹩腳,給你一個和大佬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也是無用,何談學習呢?

所以各位啊,還是要努力啊!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自己的觀點!

參考資料:部分資料來源於武漢大學、武漢晚報、半月談等。

相關焦點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當楊倩來到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她發現安德烈·海姆教授這樣親切地稱呼她,而同事們對這個名字似乎也很是熟悉。在後來與同事們的交流中,楊倩才得知,安德烈·海姆教授十分喜愛中國熊貓,在他在結束交大的訪問回國之後,曾多次向同事提及:在中國不僅見到了熊貓,而且還帶回來一個「熊貓女孩」。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山東就曾有這樣一個男孩,名叫薛其坤,他經歷了考研3次讀博7年,才最終有結果,至今發表物理相關論文330多篇,如今又有新突破。就在今年的2月,薛其坤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成為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的獲得者。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science》,3月份剛開始浙江大學再次發表一篇
  • 近百篇!2020上半年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再創歷史!
    本月21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2020年6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35篇,其中Nature刊出76篇,Science刊出59篇。
  • 王延軼發表的SCI論文多是第11作者,網友質疑與武大舒紅兵有關
    王延軼發表的重量級論文,包括SCI在內的論文有23篇。但是,當中的論文只有兩篇顯示王延軼是第一作者,而其中的論文有18篇顯示王延軼是第11作者。這些論文信息都是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資料顯示出來的。就此,網友就質疑這與武大舒紅兵有關。眾所周知,一篇有價值的論文,往往需要通過反反覆覆的實驗,得出數據,形成論文,而靠一個人通常是難以實現的,需要通過團隊合作。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小姐姐,近日再發Nature!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02「熊貓女孩」坦言:「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周祚萬教授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
  • 武漢高校崛起「80後博導群」 武大29歲正教授爆紅
    武漢晚報訊(記者屈建成 王震)「80後」正教授,「85後」博士生導師,「80後博導群」正在武漢地區高校崛起。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武漢地區高校現有「80後」博士生導師近50名,他們集中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部屬高校,其中武漢大學人數最多,達33人。
  • 她師從施一公,30歲任清華大學博導,如今共發表34篇CNS,榜樣!
    在美國時間5月13日,清華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發布兩篇nature,這兩篇文章分別解析了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AT1和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反應機理,對靶點抑制劑的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如果老師能夠有能力在這三個期刊當中任意一個發表一篇文章,這位老師國內的大學肯定混得風生水起,顏寧卻在CNS上面已經發表累計34篇的科研學術論文,可見顏寧的科研實力之強。
  • 武大85後帥氣教授:被粉絲嚇得不敢公開郵箱(圖)
    蔡鵬  編者按:「80後」正教授,「85後」博士生導師。武漢高校現有近50名「80後」博士生導師,他們是如何練成的?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鄧教授應邀做講座  女生驚叫「好帥呀!」  武大最年輕的教授鄧鶴翔,想採訪他非常不容易,自從去年他在網上爆紅後,他拒絕任何媒體採訪。昨天,記者登錄武大化院網站,發現其他老師都有電話、郵箱等聯繫方式,但他沒有。事後記者了解到,因為郵箱經常被一些「粉絲」的郵件塞滿,使科研真正需要的郵件收不到,他只得把聯繫方式取消了。
  • 85後社會學教授《Science》:提出新穎社會學高見
    《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eLetter文章 《Isomorphism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d Human Societies》 ,針對Science兩篇近期文章進行點評,闡述生態系統演化與社會系統治理觀點。
  • 僅半年13篇Science/Nature,看這個「明星」材料如何獨領風騷
    即使器件浸泡在水中,由於鉛吸收膜吸收鉛後發生溶脹而非溶解,所以可保持器件結構的整性,從而便於收集已破壞器件中的鉛.相關成果以題為「On-device lead sequestration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發表在Nature上。
  • 13篇SCI,揭秘這個武大科研少年的不凡之路!
    13篇SCI,揭秘這個武大科研少年的不凡之路!他的科研道路開始得很早,高中時就立志要在醫學材料上做出突破;大一開始每天堅持閱讀英文文獻;大二獨立主持課題;大三時就在材料化學領域頂級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
  • 大四被保研,讀博後換方向,發表SCI論文32篇,來看看她有多厲害!
    在研究生期間(碩博)共發表SCI論文32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10篇,其中SCI一區論文3篇,SCI二區論文7篇,個人影響因子累計為49.9,其中1篇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封面論文,3篇論文單篇引用超過40次,單篇最高引用次數為73次。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9日電(趙星 徐含樂)近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與Nature Communications分別發表了西北工業大學關於非矽基材料納米電子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李鐵虎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鄢勇研究員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趙星為兩篇文章的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
  • 工作四年重返校園讀博發表五篇SCI一區論文
    王朋,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設計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劑,有效解決了鋰氧電池能量轉換效率低、循環穩定性差的問題,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5篇SCI一區論文,其中2篇論文榮獲Advanced Energy
  • 《Science Robotics》發表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首篇文章
    3月29日,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以「Bioinspired living structural color hydrogels」為題,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發表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首篇文章。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如此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論文「Chiral AIEgens–Chiral recognition, CPL materials and other chiral applications」是馮海濤博士受邀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4.499)上撰寫的綜述論文,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馮海濤博士第二次受邀為該期刊撰寫綜述論文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讓我們首先關注到任文才科研團隊發表的這兩篇Science論文的具體情況(以近日發表文章為優先介紹): ‖ 第一篇:發現空位誘導的二維材料薄膜超快離子傳輸 10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