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保護性的外觀相似(Protective resemblance)是動物生存競爭中的一種重要的生態適應機制。一個物種可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似(crypsis隱匿)、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masquerade偽裝)或者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種(mimcry擬態: 如貝氏擬態和繆氏擬態),從而得以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難題,由於該類疾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對其診療常存在困難。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報導許多非編碼變異與精神疾病相關,這些變異是否存在生物學功能及相關機制仍需探索。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選好研究的模式系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領導的課題組在長期積累的研究基礎上,最終挑選了沙蜥屬物種作為研究對象。此外,通過與有鱗類中的麻蜥屬(Eremias)、蜓蜥屬(Sphenomorphus)、滑蜥屬(Scincella)等其它胎生物種的趨同進化比較研究,得以從序列和表達調控兩個層面對胎生進化的遺傳機制及其相對貢獻進行了分析。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 年)》中「十二五」時期建設重點項目之一。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作為共同項目法人單位,分別在雲南昆明和河北涿州建設靈長類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和豬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
-
「偽裝者」枯葉蛺蝶的遺傳分子機制破解
科技日報昆明6月9日電 (記者趙漢斌)枯葉蛺蝶是蝴蝶中的偽裝高手,尤以靜息時豎立的翅酷似一片枯葉而著稱,通過偽裝一次次避免了天敵的捕食。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形成這種偽裝的遺傳分子基礎卻幾乎一無所知。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破解了一系列難題。
-
昆明動物所首次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非人靈長類動物
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
-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2-24 昆明植物研究所 達爾文曾在書中描述近緣物種的兩面性:一方面,近緣物種因其生物學和地理起源的相似性可以促進它們在相同棲息地中共存;另一方面,由於它們在形態和生態上的相似性,物種間在生態、遺傳和生殖上又會相互幹擾。如何解釋這些近緣物種之間的共存?它與物種演化歷史、生態位和環境因子等因素之間緊密相關。
-
非模式動物再生複雜性狀遺傳機制方面獲進展
許多動物的再生能力特別是高等動物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一些動物依然保留強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動物(斑馬魚、蠑螈、壁虎等)可以治癒創傷、再生丟失的器官或者附肢(例如:心臟、尾巴、晶狀體);某些無脊椎動物(例如:渦蟲)甚至擁有更強的再生能力,可以從少量組織和細胞再生整個生命體,因此被廣泛用於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過去基於生理、組織形態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相應的改變。然而,這些變化的遺傳機制尚屬空白。
-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5-0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黨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意社08月13日訊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中心在黨參結構特徵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其研究成果分別以題為《Prospect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ioactivities diversity
-
動物所等揭示RNA修飾酶Dnmt2在精子獲得性遺傳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段恩奎/張瑩研究組和周琪研究組,與美國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的Qi Chen實驗室以及德國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Frank Lyko實驗室合作,揭示了RNA甲基轉移酶Dnmt2在精子RNA介導的獲得性代謝疾病跨代遺傳中的重要作用。
-
【科技前沿】中科院揭示SIRT7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新型表觀遺傳機制
【科技前沿】中科院揭示SIRT7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新型表觀遺傳機制 2020-06-09 0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礎設施項目「天蓬工程」在河北涿州進展順利,明年有望竣工驗收
通訊員高長安供圖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高長安 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12月15日,筆者在位於河北涿州的中國農業大學教學實驗場獲悉,正在這裡施工建設的模式動物(豬)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該項目土建工程方面的表型及實驗樓、遺傳實驗樓、動力站房、繁育動物房等主體均已封頂,進入二次結構施工階段,部分設備已訂購。
-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獲獎 獲獎項目疑為父母研究成果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獲獎學生在其實驗記錄上寫到,「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他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簡稱昆明動研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
-
「工匠精神」任勃:匠心獨運的植物遺傳研究
利用轉基因技術對人體或者動物進行基因的編輯目前是絕對被禁止的,但是對農作物等植物,卻沒有這個顧慮。無論是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從事研究工作,一直秉承著工匠精神的信念,潛心科研,為夢助力。「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匠心。匠心決定了我們處理問題時所展現的決心與意願。」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難是數不清的,在這些困難中如果意志不夠堅定,就很難走到最後獲得成功。
-
中科院微生物組計劃:研究中藥與腸道微生物之間作用機制
劉雙江所說的「種子計劃」,是指2017年12月20日啟動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組計劃」。項目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牽頭,整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中科院下屬研究所和北京協和醫院14家機構,聯手攻關「人體與環境健康的微生物組共性技術研究」。那麼,何為微生物組,它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什麼關係?與國際巨頭同臺競爭,我國微生物組路線圖如何規劃?
-
2010年國內昆蟲學研究進展盤點
既然從事昆蟲學研究,同時應生物谷朋友的邀請,那就盤點盤點今年國內的昆蟲學研究進展吧!1 昆蟲遺傳學研究進展2010年國內昆蟲遺傳學研究有個不小的突破,就是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分別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分離到決定性狀的目的基因,這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PNAS和Development上。這是中國的科研人員首次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分離家蠶上的目的基因。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因此,尋找一種能夠對昆蟲進行快速三維成像,並獲得其高分辨形貌信息和色彩信息的設備,就成了昆蟲分類學家和相關研究領域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