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華為、地平線:我們不製造車,我們只是科技的搬運工

2021-01-05 AutoLab

文/笑笑

北京車展的媒體日終於結束啦!這幾天在朋友圈裡和AutoLab的直播裡「雲看展」,看得我好生羨慕,恨不得馬上飛出辦公室殺到會場,去領克的展臺蹦蹦迪,再去吉普的展臺狂野一把,還想摸摸櫻花粉的保時捷Taycan,滿足老夫的少女心。

不過,車展上有主流車企,也有一些不做整車只做技術的展商,現在就一起看看這些不賣車的企業來這裡都幹了些啥吧~

博世中國

這次車展上,博世展示了曲面儀表、3D顯示和數字鑰匙等與車主息息相關的零部件,但除了這些,博世還面向未來的電氣化、自動化、互聯化交通出行,帶來了自己的創新性技術與前沿解決方案:在全球首次亮相的碳化矽功率器件。

與傳統矽基材料產品相比,碳化矽功率器件在實現更高開關頻率的同時,可以保持較低的能量損耗和較小的晶片面積,還可以為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增加高達6%的續航裡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新能源汽車的缺陷還有很多,什麼裡程焦慮啦、電池宿命之類的等等,各大企業為了解決這些,也在努力投入和開發這一領域。想必博世的這個碳化矽功率器件,又可以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華為

如果說普通觀眾去車展只是看熱鬧,那車企代表去車展總該是看門道了吧?廣汽、上汽、沃爾沃、奇瑞、比亞迪、五菱、蔚來通通現身華為展位,究竟是什麼讓他們都那麼感興趣?

答案就是——華為此次展出的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

據華為展臺技術人員介紹,這是業內首款超融合動力域解決方案,該系統通過電機、MCU、PDU、OBC、DCDC、減速器、BCU七大部件的高度集成,不僅實現了機械部件和功率部件的深度融合,還將智能化帶入到電驅動系統中,實現了端雲協同與控制歸一。

同時,華為這次展出的車載充電系統、BMS(電池管理系統)、充電模塊、8英寸超低反顯示屏、座艙麥克風陳列模組、智能座艙高清攝像頭等,足以讓華為成為一個智能化科技領域的重要角色,與車企一起,為智能車機的更上一層樓而加油。

地平線

2019年,地平線在車展上推出了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徵程2,並且伴隨著長安主力車型 UNI-T 於2020年6月的量產上市,這也成為全球首個上車量產的國產 AI 晶片。

而今年地平線帶來了徵程2的迭代產品——徵程3國產晶片。這款晶片不僅比徵程2具備更高的效能和更出色的表現,而且其算力高達192 TOPS的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也比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平臺算力更高、功耗更低。對於我們關心的高級別輔助駕駛、智能座艙、自動泊車輔助、高級別自動駕駛及眾包高精地圖定位等多種應用場景都完全不在話下。

據悉,地平線的下一代產品——更加強大的徵程5也已經獲得了車型定點,徵程5面向高等級自動駕駛場景,可以達到96 TOPS的AI算力,同時支持16路攝像頭,組成的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具備192-384 TOPS算力,可支持L3-L4級自動駕駛。

未來仿佛真的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那麼,你最感興趣的科技是誰家的呢?

相關焦點

  • 華為:我們不造車,但我們是技術的搬運工!
    華為造車這件事兒此前炒得沸沸揚揚的,其實在去年就已經有相關規定對外表示,華為不會涉足整車製造領域,但這並不表示華為不會進入到汽車領域,相反在智能汽車新時代中,隨著智能以及5G的先後應用,華為將會憑藉自己在移動終端的優勢服務汽車行業。
  • 華為可以造車,偏偏只做搬運工
    文|Ada認識華為從手機開始,卻不曾想過華為正在以「汽車智能供應商」的身份進入汽車市場的洪流裡,華為說,「我們絕不會造車,而是幫企業造好車。」時光倒流回5月末,華為掌舵人任正非籤發了組織變動文件,正式決定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這個BU被定位為智能汽車領域的端到端業務的責任主體,提供智能汽車 ICT 部件和解決方案。
  • 博世迎來真正對手,不造車只造汽車配件,華為野心比小米恆大更大
    很明顯華為下一步就是要搭建和使用這個網絡。明白了專利的含義,才能明白華為的苦心。隨著智能汽車越來越受到車企重視,傳統車企和網際網路企業的合作也迫在眉睫。相對於布局自動駕駛,華為和車企的合作其實早就開始。不久之前,就有傳華為已與比亞迪籤訂了麒麟晶片的合作協議,雙方擬聯合打造汽車智能座艙技術,使用的首款產品是麒麟710A。
  • 徐大全:華為 is 華為,博世 is 博世
    考慮到現實情況,可能不會發生,我們只是做我們擅長的,或者我們能夠做得很好的部分,然後推動。不可能所有的域,所有的軟體都是博世一家做,這基本不太可能。 一些Tier 2供應商也提到,現在車企不滿足於原來的找Tier 1,它們不僅和Tier 1合作,還會直接找到Tier 2,找到更底層的供應商,協同開發它們想要的功能。博世作為Tier 1對於這種情況怎麼看?
  • 徐大全:華為 is 華為,博世 is 博世
    徐大全:對我們而言,業務面越廣越好。考慮到現實情況,可能不會發生,我們只是做我們擅長的,或者我們能夠做得很好的部分,然後推動。不可能所有的域,所有的軟體都是博世一家做,這基本不太可能。 它有一部分軟體可以自己做,有一部分可以分包給博世的幾個軟體中心。軟體中心屬於內部服務,但也是收費的。 智能座艙的普及會越來越快汽車商業評論:這次博世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聽說只是面向特定客戶開放。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裡,大概能夠承擔幾個屏?裡面的HMI是博世自己做,還是與車企合作?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不希望華為入局造車 而是成為中國的博世
    華為已經在多個場合重申,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從雷射雷達、車機系統HiCar等多個方面,華為都有自己的布局,並且正一步步實現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承諾。    對於華為不造車這一觀點,也有業內專家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海淘網——我們不生產商品,我們只是海淘正品的搬運工
    海淘網:不生產商品,我們只是海淘正品的搬運工上海淘網,用戶可以淘到最正宗的海外商品,一鍵轉運,又快又省又放心。
  • CES 2019創新獎:谷歌改變世界、博世最大贏家、地平線機器人在列
    從2009年開始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的Waymo,一直走在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前列,收割著自動駕駛領域一個又一個的記錄,其初衷正是「科技創新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的理念。02 博世最大贏家「智能汽車與自動駕駛技術」獎項,共計有20位獲獎者,其中博世是最大贏家,有四款產品獲得該獎項,分別是「摩託車駕駛輔助系統」、「重卡鏡面攝像系統」、「適用於eScooter用戶集成連接解決方案」和「帶連接管理功能的V2X連接控制單元」。
  • 華為為什麼不造車
    華為不造車,而是通過自身強勢的技術研發能力入局。這樣做的好處是,要專注於價值更高的產業鏈上遊,在國際業務面臨經營困境的情況下,迴避了造車的資金門檻。同時,HI還擁有三大作業系統,AOS(智能駕駛作業系統)、HOS(智能座艙作業系統)和VOS(智能車控作業系統)。從這幾點上看,華為的軟硬體幾乎涵蓋了新能源汽車除了整車製造和電池、電控之外的全部核心領域。這也符合市場對於新能源汽車產品「軟體定義汽車」的預判。
  • 不懼蘋果造車 華為醞釀一盤更大的棋局
    [愛卡汽車 愛卡頭條 原創]在智能浪潮的推動下,以「電氣、電子」為核心的汽車架構逐步向「通信、計算」轉變,在這種大趨勢下,我們熟悉的手機製造商華為「下海了」,並且在汽車產業圈兒織了一張密網,進行了全面布局。儘管從表面來看,華為在車企的戰略布局看似與消費者關係不大,然而在產品來看層面,華為在汽車圈兒的發展,卻是將通信、科技與汽車聯繫的更加緊密。
  • 這些「黑科技」,可比看車有意思多了
    連著介紹了幾天車展新車,估計大家也都看膩了,今天換換胃口,給大家介紹的這些品牌,它們不生產車,卻是黑科技的創造者。華為智能座艙當前,汽車行業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而華為也攜前沿科技加速布局。華為不造車,可能也不會做交通設施的硬體,華為要做的是讓車和交通設施和雲端
  • 華為的車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車」的野心
    作者| 王賀編輯| 大溼兄不造車,是近兩年華為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是有邊界的,永遠不會造汽車。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 華為入場汽車領域,智能製造來勢洶洶,自動化行業的我們能做什麼
    之前美方就已經開始打壓華為,只是沒有如今的明目張胆,直至9月15日美國正式禁止華為的晶片供應,華為設計的麒麟系列晶片被迫停產。無獨有偶,美國在對Tik Tok的態度也是十分的強硬,而國內外對Tik Tok收購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不知Tik Tok在未來是否會迎來轉機。
  • 深評:實力揭底 華為能否成為下個博世?
    華為早在2014年就有了車聯網實驗室,利用其擅長的通信設備和技術跟長安、上汽、廣汽等本土車企展開合作,將自己的通信模組、車機系統、車聯網TBOX搭載在一些車型上。  零部件層面的合作對於車企主要是看中性能和成本,華為可憑藉技術和製造優勢打破外資壟斷。華為在智能座艙和車輛網主要瞄準增量部件,包括TBox、AR-HUD、HiCar等產品。
  • 專訪航盛電子楊洪:「華為也需要我們」
    航盛電子的野心一向不小。曾經高調對外表示要做中國的「博世」,汽車電子界的「華為」,力爭達到「打造百億集團,成為世界級、國際化的汽車電子優秀企業」的目標。當然在這個領域裡,前期可能在市場上我們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但是華為也就是說,在歐洲它是跟博世合作,在日本跟電裝合作,在中國會跟航盛、其他一些企業都有合作,但是優先來講是跟我們航盛合作,已經快兩年了,我們在兩年過程中,我們不斷的為下一代的智能座艙,包括它的服務系統、1.0以及2.0,因為華為有很多BMS這樣的很多生態,這些生態怎麼應用到汽車上,其實它需要我們這樣的一級供應商,來提供給整車配套的經驗,其實在整車廠
  • 滿滿都是「黑科技」!新型「搬運工」機器人來了
    自從某飲用水公司打出了一則「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的廣告後,「搬運工」這個職業突然「火」了,很多人都自嘲或被嘲是「搬運工」,比如國足:我們不進球,我們只是足球的搬運工;再比如某些自媒體: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只是新聞的搬運工。
  • 地平線張玉峰:我們是最懂算法的晶片公司
    張玉峰表示,地平線在國內屬於真正第一家實現智慧AI晶片量產的企業,全球來看,目前還只有三家企業研發出了車規級AI晶片的產品,包括英特爾、英偉達和地平線。「我們於今年3月實現的量產,已經被長安UNI-T應用,在五六月時已正式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張玉峰說。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這就明擺著,華為離造車就是「一步之遙」,也難怪每次華為在汽車領域有所動作,都會被外界解讀為:華為要造車。 華為堅持不造車的原因? 為什麼華為偏不造車呢?原因有很多,這裡揪幾個最明顯的來聊一聊。
  • 華為汽車領域的「朋友圈」持續擴大,中國版「博世」可期
    在汽車領域,華為的「朋友圈」又增加了一位新朋友——奇瑞汽車。 不造整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贏得了廣大車企的好感與合作的意願。而且,華為的技術、資金、品牌都是上上之選,這樣的一位好的合作夥伴,對於任何汽車製造企業來說,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前,華為已經與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北汽集團、比亞迪、長安汽車等展開合作,現在又加入了奇瑞汽車。2020年12月16日,華為與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
  • 「自動駕駛周報」地平線發布高等級自動駕駛晶片
    面對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高等級晶片的生產企業主要有國外的Mobileye、英偉達、特斯拉以及國內的地平線、華為等,其中,Mobileye的產品更為成熟,目前在全球滲透率約為70%,國內的地平線具有先發的本土化優勢,此次北京車展發布的AI晶片採用16納米工藝既是源於安全性要求也相對降低了斷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