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黔江雞雜,卻是如此的有名。
炒雞雜,泛指雞的內臟,即雞心、雞胗、雞腸和雞肝之類原料,是地道的重慶江湖菜,將其與辣椒、泡椒和蔥姜蒜同炒,熱菜油烹製紅豔豔的泡椒、粉嫩嫩的泡水蘿蔔絲,既可以去除雞雜的異味,還使成菜脆嫩鮮香、辣得讓人食慾旺的出火。
直接拐道,奔向市場,買了雞胗、雞心,決定結合網上買的泡椒酸筍,做一個雞雜,至於是否是黔江雞雜的正宗方法,都無所謂了。
雞雜雖屬於雞的一部分,味道卻與雞完全不同,雞有著精華富麗的官府特徵,雞雜則更多是小院的煙火浮塵。
只能說在重慶吃的雞雜印象太過於深刻。
將雞胗洗過,撒上生粉,黏黏地搓洗,之後清水衝掉,能去雜質,然後切成薄片。
雞心將凝血擠出,清水洗兩遍,切成四瓣。
把雞胗、雞心放入容器,加一點鹽,一大勺生抽,一小勺糖,一小勺米醋,因酸筍本具酸味,所以醋不用多,一小勺胡椒粉,兩大勺料酒,我是用了廣東的米酒,抓勻醃製一刻鐘,再加進一小勺澱粉,抓勻,給它裹上薄薄的漿,減輕炒制時雞胗的老硬。
手裡沒有泡姜,泡水蘿蔔,所以改用泡椒酸筍,都有發酵的酸,雖是綠色小椒,依是辣的很。
將酸筍斜切段,泡椒切段.
準備蔥切小段,蒜切片,姜切片。
由於腦子裡還在蕩漾那女子,姜蒜也沒改刀,粗啦啦的一片片不怎麼好看,不過自己能諒解自己。
為何看見一清麗女子,結局卻延展到炒雞雜?
暫時還沒時間思考。
熱鍋後加豬油,動物油比植物油軟,所以炒制肉類也易軟,再加點菜籽油,北方不像四川那樣潮溼,不要大油水,熱開,轉中火,放進蔥姜蒜煸香,倒進醃好的雞雜煸炒,雞胗雞心都易熟,感覺有些泛白,還略有紅潤,轉大火,加一小勺豆醬,豆醬也是從廣東網購的,倒入酸筍翻炒幾下,就可出鍋裝盤了。
雞雜滋味親切,相比那些堂皇富貴的菜品,更多呈現的是生活的原本,好吃就滿足一切。雞胗有酸甜脆度,使口舌生津,雞心有柔嫩,能寬慰人生,泡椒熱辣,皆酣暢沸騰,酸筍滋潤口腔,一眼望去整片綠色草地。
一頓好飯,就是路過一個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