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洗牌

2021-01-12 全景網

  編者按:近幾年,國內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醫藥行業也同樣面臨增長乏力的情況。隨著新醫改政策的推出,原本就已處在多事之秋的醫藥行業內部洗牌加速。今年以來,在多項針對醫藥行業的政策相繼推出下,如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措施政策出爐後,不僅醫藥行業內部分歧更趨明顯,且二級市場上的醫藥板塊也出現了大幅調整。

  醫藥股作為2018年上半年表現最為搶眼的行業之一,下半年在疫苗黑天鵝事件、醫保局帶量採購等利空因素作用下持續走弱。12月6日,「4+7」城市藥品帶量採購預中標結果出爐,A股、港股醫藥股集體大跳水。此後數日,醫藥股持續下跌,引發一輪市值大縮水。

  在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等醫改新政推動下,醫藥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事實上,早在2011年,醫藥行業就已經步入分化時代,在此之前,醫藥行業隨著醫保體系擴容而快速發展,此後,隨著醫保體系總籌資增速下降,醫藥行業面臨的控費、降價壓力凸顯進而產生分化。如今,醫藥行業再次來到分化的節點,在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的影響下,仿製藥領域的生死搏鬥已不可避免,而創新藥的利好政策仍在不斷推出,雖然中藥方面因其特性不同受政策影響較小,短期內看似沒有涉及,但後期很可能會陸續有政策涉及調降中間費用。

  醫藥板塊分化加速

  一致性評價和帶量採購,使得原本就在醫改大環境下的醫藥股整體承壓,行業再次面臨重新洗牌局面。  

  2018年,醫藥股整體市場表現為先揚後抑,上半年,申萬醫藥生物板塊整體上漲了3.11%,是為數不多實現上漲的板塊,而在同期,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則分別下跌了13.9%和15.04%。在醫藥細分行業中,醫療服務和生物製品細分板塊表現相對較好,上半年分別上漲了17.3%和3.64%,而醫療器械、醫療商業、中藥表現較差,下跌幅度均超過了5%。研究機構認為,這與醫藥上市公司尤其是龍頭公司業績表現強勢、流感疫情影響、鼓勵藥械創新政策、市場風格等因素相關。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上半年還表現穩定強勢的醫藥股反而成了下半年領跌板塊之一。受長生生物問題疫苗事件、醫保局帶量採購等多方面利空因素疊加影響,下半年以來,醫藥板塊重挫23.38%,相較同期上證綜指下跌7.49%,深證成指下跌16.75%,醫藥板塊明顯跑輸了大盤。細分板塊中,即便是上半年表現較好的醫療服務和生物製品在下半年也出現了大幅調整,分別下挫21.07%、15.28%。究其原因,一致性評價和帶量採購,使得原本就處在醫改調控大環境下的醫藥股整體承壓,行業內部面臨重新洗牌局面。  

  有醫藥行業投資者對《紅周刊》記者表示,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造成醫藥行業分化會非常明顯,仿製藥蛋糕未來會縮小,品種單一且之前享受行業紅利較多,或者說本輪降價較多的公司受傷最大。中藥公司暫時影響不大,更多的只是醫保控費對於中藥注射劑等大品種的控費影響,集中採購暫時還限制在化學藥領域。創新藥仍會持續享受政策紅利,不過問題在於,未來創新藥整個板塊能否變成現在仿製藥這麼大的盤子,是有待觀察的。「從中期來看,我認為行業估值波動是沒見底的,主要是因為帶量集採新政目前覆蓋的地區和品種絕對數量還很少,未來隨著全國招採價格聯動和帶量集採試點擴大,直至全面推進的過程中,還會再次觸及到很多企業的靈魂,很多前述帶病企業的風險也沒有完全暴露出來」。 

  「藥企首先要通過一致性評價,過了之後才能去帶量採購。有30%~40%留給了沒有帶量採購的企業,有60%~70%給到了出價最低的企業,企業的運營效率至關重要,而且肯定會引起仿製藥的大幅降價。對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肯定也是一個巨大的衝擊。醫療器械後期也要小心,醫療器械後期可能也會跟進這個政策。」新餘查理投資董事長李一丁認為,醫保推出帶量採購新政,主要目的還是降低藥價。仿製藥要做一致性評價,這會加劇仿製藥之間藥效的競爭。  

  當然,業內還有其它不同觀點,如具有十餘年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經歷,現主業從事醫療VC的雪球用戶@夢見萊茵就表示,醫療體制改革仍未進入深水區,各方博弈的反應比較激烈,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去幾年的改革中醫保降費把矛頭對準壓縮供應環節、醫藥和器械廠商的利潤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要想減少帶金銷售,應該先對醫療體制改革,降低人民對醫保付費的不合理高預期,大力發展商業醫療保險,真正將醫保作為一種基礎保障而非一攬子全包。同時,應該改革醫生群體的薪酬體系,高薪養廉,那麼降低帶金銷售的比例和壓縮渠道空間的政策才能合理的實施下去。如果做到這兩點,根本就不需要從醫藥和器械廠商壓縮成本,反而應該可以給它們創造更好的現金流,通過嚴控臨床和質量,讓真正具有研發能力的廠商脫穎而出,讓它們具備充沛的現金流去做創新研發。  

  仿製藥良幣驅逐劣幣

  醫藥新政導致行業洗牌現象明顯,很多公司未通過一致性評價而可能轉型或退出市場,而帶量採購可能成為這些企業的「催命符」。  

  在金百鎔投資副總經理馬學進看來,最新實施的「4+7」城帶量採購政策是遵循了中國製藥行業產業升級的規律,從長遠來看,是方向正確的政策。他對《紅周刊》記者表示,對比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它們的用藥結構當中,仿製藥的開藥量佔比達到80%,極具創新性的創新藥開藥量僅為20%;但用藥金額卻恰恰相反,原研藥佔八成份額,仿製藥只佔兩成。「可以看到,即便像美國這樣醫保資金足夠雄厚的國家,其實也願意把資金更多的用在創新藥上面,這些藥品代表了行業升級的方向,藥效更好的同時,副作用更低,所以美國仿製藥企業的日子其實也並不好過。」 

  不過,「4+7」城市帶量採購藥品中標價降幅還是遠超市場預期,給資本市場帶來不小的情緒擾動。Wind數據顯示,12月6日,醫藥生物板塊出現大幅「跳水」,12月7日,醫藥股繼續下挫,兩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7.56%。與此同時,國家聯採辦公布的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有25個集中採購最終獲擬中選,成功率81%。從降價幅度來看,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價大大超過市場預期。  

  馬學進認為,政策的推出並沒給藥企調整和適應的空間,改革力度大,價格降幅超出了產業預期,這是導致醫藥股行業性的大震蕩的根本原因。但他同時也指出,對於仿製藥來說,醫藥新政導致行業洗牌現象明顯,很多公司未通過一致性評價而可能轉型或退出市場,而帶量採購的推出可能成為這些企業的「催命符」。  

  某投資醫藥領域的機構人士接受《紅周刊》採訪時對記者表示,這次帶量集採之所以震動很大,一是因為行業對於政府原來在推出一致性評價政策時所暗示的過渡期沒有兌現感到失望;二是因為多數企業出於全國市場統籌考慮,對這次集採招標的殺價程度準備不足,很多企業並沒有使出全力。「隨著全國市場招採價格聯動的推進,相信等到明年第二次帶量集採招標的時候,才會真正的出現殺紅眼的情況。」

  「一款醫藥產品做一致性評價的費用現在通常在500萬元~1000萬元,之前很多藥企無論如何至少銷售收入可以覆蓋一致性評價的成本,但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一位接近某醫藥企業的人士向《紅周刊》記者透露,假如企業現在要參與競標,成功與否還都是個未知數,因為不確定是否有競爭對手會出更低的價格,即便壓低價格中標,銷售收入如果過低,能否覆蓋得了一致性評價的成本也是企業需要算的一筆帳。「當然,對於有些小企業來說,不做一致性評價也不行,因為很多企業主要依賴一兩款品種,如果不做一致性評價,按照國家政策導向,未來很可能就要退出市場。」  

  此外,前述機構人士亦認為,隨著帶量採購政策深入推進,很多競爭力一般的企業都會被邊緣化,尤其是對於以下幾種企業,投資者更是要留神。「第一,現金流過於依靠仿製藥製劑的企業,尤其是對幾個大品種依賴較大的企業,一旦失標,震動難免;第二,很多醫藥企業在行情尚好時,並沒有專注於主業,而是跨市場經營,亦或是大力推進外延式發展,對於這些企業,尤其是其中槓桿和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就一定要高度注意其風險。行業在不好的時候,商譽更會是一顆顆隱藏的深水炸彈。」  

  頭部仿製藥企有望勝出

  在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作用下,仿製藥頭部企業並不缺乏投資機會,一些沒有競爭實力的小企業將被逐漸邊緣化。  

  帶量採購單一品種中標,大大壓縮了中間渠道的銷售推廣費用,仿製藥品將回歸合理利潤。與此同時,此前高價格、高毛利的仿製藥將一去不復返,在悲觀的市場情緒之下,部分券商甚至在研究報告中直接建議投資者「短期規避化學仿製藥」。不過,在《紅周刊》記者採訪過程中了解,不少職業投資人認為,在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作用下,仿製藥頭部企業並不缺乏投資機會,一些沒有競爭實力的小企業將被逐漸邊緣化。  

  「我覺得對於綜合實力排在全國前20名的仿製藥企來說,在行業洗牌的大背景下最有可能成功突圍。這些企業的藥品批文通常比較多,至少上百個,主力產品的批文至少也有10個以上,憑藉雄厚的產品線,這類企業的迴旋餘地很大。」馬學進認為,參與帶量採購的時候,頭部企業完全可以利用某些品種擠壓競爭對手;此外,即便對於這些頭部企業來說,旗下所有產品也不可能全部中標,在保全重點品種的基礎上,低利潤的非重點品種該棄就棄。「對於現在很多擁有仿製藥業務的藥企來說,這種『棄車保帥』的策略已經比較明顯了。」 

  事實上,根據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在12月7日公示的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結果來看,6款出現掉標藥品中,石藥集團就擁有3款產品(阿莫西林膠囊、阿奇黴素片、曲馬多片)。掉標藥品如此集中,有市場觀點認為,石藥集團此舉是「有意為之」,背後更多的是企業利益的博弈。  

  前述投資醫藥領域的機構人士對《紅周刊》記者表示,在帶量採購政策推出後,未來可投資的醫藥企業不會超過50家,而且只能投資頭部企業。對於一些優勢增量企業而言,第一波的估值殺跌應該算是市場的估值修正,因為市場過去是把仿製藥當做新藥來做的,現在搞了帶量集採,仿製藥毛利縮水,按照使用金額佔比30%,使用量佔比70%,淨利潤率10%~15%(也許還樂觀了,國內重複競爭比較厲害)來計算,國內仿製藥可能也就比化工企業強一點,給個15~25倍PE差不多了。美國純仿製藥企業估值一般是PE值在10~20倍,頭部企業新藥加仿製是PE值20~30倍。  

  在該人士看來,存量企業的麻煩在於,這些企業的股價,是投資者將所謂的仿製大品種按新藥估值所得,但是帶量採購卻打破了行業傳統生態。就算是存量企業「拼了老命」做到不失標,但營業額和淨利潤也必然會發生急劇縮水,股票市值自然也會做出反應,儘管優勢的存量企業可以儘量做到通過更多的品種投放,維持原有利潤,但短期創傷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且一年一次議價,對於企業來說,失標的危險始終存在。「雙鶴藥業近年來一直在努力甩開競爭壓力較大的基礎輸液,進軍高端輸液,同時希望打造慢病平臺,進軍製劑領域以提升企業總體毛利水平。不過現在的情況確是,基礎大輸液市場丟了不少,高端輸液卻沒能給企業帶來太多紅利,這次帶量集採,更是打破了企業打造慢病平臺的夢想。科倫藥業和石四藥集團的競爭壓力也可以說是如影隨形,在北京市場,要同時面對百特公司的強勢競爭。」   

  唯有不斷創新才有更好出路

  國內創新藥要實現升級突圍,還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直面新藥研發的國際化競爭。新藥研發雖然高投入高風險耗時長,但同時創新藥也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回報。  

  2015年以來,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鼓勵創新藥研發的政策,包括進行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專利保護、探索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等,此次「4+7」藥品帶量採購也給創新藥帶來政策紅利。「無論是從審批端還是支付端來看,國內支持醫藥行業創新發展的環境已經明顯優化,」華安證券分析師方馭濤表示,創新藥是未來A股醫藥行業最重要的投資主題。  

  不過,國內創新藥要實現升級突圍,還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直面新藥研發的國際化競爭。事實上,中國藥企的創新藥已經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美國市場為例,康弘藥業的康柏西普、恆瑞醫藥的吡咯替尼、百濟神州的贊布替尼、中國生物製藥的安羅替尼等已在美國開展臨床研究,以期進入美國市場。中國藥企也在加大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力度,如恆瑞醫藥、石藥集團、百濟神州等開始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 

  新藥研發雖然高投入高風險耗時長,但同時創新藥也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回報。例如阿帕替尼上市第三年銷售超過10億元,安羅替尼於2018年6月1日上市,預計今年的銷售額將達到約10億元。有醫藥領域資管人士即向記者表示,創新藥肯定是醫藥行業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做仿製藥只能擁有現在,而做新藥才有未來。帶量集採節約出來的醫保資金,相當一部分會投向對進口新藥的基礎覆蓋,但也必然會留出相當的份額,支持國產新藥的發展。但是,從醫藥市場過往的經驗看,國產新藥賺錢的不多,就算是國家歷次支持的重大新藥創製項目,沉底的產品也屢見不鮮。未來這一塊,要是國內企業想做出明顯的發展,行業政策東風是有了,但是企業也需要拿得出能切實具有療效,並且存在市場旺盛需求的產品才行。 

  在行業整體發生變局的背景下,選擇優質龍頭公司不失為一種選擇,就創新藥而言,一線創新龍頭恆瑞醫藥、二線創新標的華東醫藥、安科生物,以及持續受益於創新藥產業發展的CRO龍頭泰格醫藥等公司普遍受到市場關注。不過,上述資管人士表示,對於市場一直青睞的純新藥企業也應當留意其投資風險。它們的風險可能表現在,不少企業基本運行靠的是不斷融資,流動性大環境好的時候自然沒的說,未來萬一遇到緊縮環境,這些企業因為自己的現金流無法支持繼續燒錢,會面臨對大投資人進行更多風險兌價的壓力,從而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傷害。同時,這些企業既可以靠一個產品一飛沖天,也可以靠一個產品下十八層地獄,而且糟糕的是,這些企業的估值也並不便宜。

  當前因為帶量採購,已經導致大部分醫藥企業股價接近腰斬,職業投資者方萬遒對記者表示,這反映了整個仿製藥縮水一半的預期,風險已經得到釋放,醫藥板塊已存在配置的機會,畢竟整個行業怎麼也有大幾千億的營收,而機會則體現在有原研能力的企業中,或者說正在從仿製藥轉型到原研藥的企業中,沒有原研能力,只有單純仿製能力的企業,市值不會走到多大。  

  也有醫藥私募人士表示,未來醫藥行業還將會加大分化。目前,帶量集採短期已經靴子落地,但中期則難以把握,主要因為帶量集採新政目前覆蓋的地區和品種絕對數量還很少,未來隨著全國招採價格聯動和帶量集採試點擴大,直至全面推進的過程中,還會再次觸及到很多企業的靈魂,很多前述帶病企業的風險也沒有完全暴露出來。未來醫藥投資有機會的企業,主要是能通過仿製藥切入市場,賺取現金流,同時具備強大的新藥亦或是專利挑戰,及具有生物類似藥開發能力的頭部企業。 

  在創新藥中,北京大君智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永清認為,大的藥企有恆瑞醫藥、復星醫藥,小的有貝達藥業、雙鷺藥業等,他們在醫藥股這一輪下跌中都可能被錯殺了,「如果非要避開藥品公司,則可選擇一些穩定的醫藥服務類企業,如通策醫療、愛爾眼科、美年健康之類,他們也存在機會」。

  中藥短期尚未受波及

  如果未來醫保控費的決策能夠堅決執行,中藥當中有些類似仿製的品種又沒有太好的療效,這些品種未來也有可能會降價。  

  對於中藥板塊,此次帶量採購又是否對其有很大衝擊呢?一位醫藥行業的私募研究員對《紅周刊》記者表示,中藥特性使得其沒法做一致性評價,所以中藥短期內還沒涉及,但不排除其後期會陸續有政策涉及調降中間費用的可能。 

  與上述觀點相似,馬學進同樣認為,在醫保目錄中,中藥品種的數量和化學藥差不多,中藥在醫院處方裡面也同樣佔醫保資金。帶量採購政策的源頭其實還是在於醫保控費,基於此,中藥未來也多少會受到影響。馬學進對《紅周刊》記者表示,中藥本身不是化學藥,不存在和原研藥進行對比做一次性評價等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中藥就不能搞「集採」。「如果未來醫保控費的決策能夠堅決執行,中藥當中有些類似仿製的品種又沒有太好的療效,這些品種未來也有可能會降價,只不過不確定是否以帶量採購的形式推出。」 

  「可能很多人覺得中藥目前有政策免疫的原因在於很多中藥產品都是走OTC渠道,不花醫保的錢了,就不存在醫保控費的前提了。但這類中藥更多的還是偏向於消費屬性,市場份額還是會向少數擁有強大品牌力的企業集中。」

相關焦點

  • 2020醫藥股票有哪些?醫藥股龍頭股一覽表
    2020醫藥股票有哪些?醫藥股龍頭股一覽表一、廣州藥業(600332)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藥業」)由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屬下八家中成藥製造企業和三家醫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貿易企業於1997年9月1日重組成立,分別於1997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交所上市。
  • 林園說,投資醫藥股。我的慧眼已經看到,醫藥股的未來。買買買
    林園老師說,投資醫藥股。只要自己認為價格合理,就隨機買入。 不要怕套,越套越買,經過長時間的持有,過去被套的股票最後變成了金項鍊。我是發自內心地相信,林園老師所說的。所以,今天開始加倉醫藥股。我不聰明,所以只能每次發了工資就定投醫藥股票。
  • 醫藥股大行情才剛開始?上半年混合型基金業績冠軍:未來十年醫藥股...
    因此,當各種基金重倉醫藥股,甚至偏科技類的基金也在醫藥上投入不小的配置,醫藥主題基金更是在牛市中狂歡,我們更需要關注,當時間隨著推移不斷拉長,牛市逐步降溫後,「疫情」新聞散去、市場回歸理性後,在平凡的市場中,誰能夠真正把握未來醫藥股的投資?
  • 高瓴資本看中的醫藥股,10倍股
    高瓴《可持續性價值投資影響力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高瓴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醫藥零售等領域累計投資了160多企業,總投資超過12000億人民幣,投資企業總市值超過2.5萬億。盤點a股市場上高瓴投資醫藥股。
  • 林園說,投資醫藥股。我說,貨幣貶值年代,投資醫藥股是最好選擇
    林園老師說,投資醫藥股。我相信老師,所以,我會堅定的定投醫藥股。今天買的醫藥股收益不錯,跑贏大盤。但是我不會賣醫藥股,因為我不知道賣了醫藥股以後,再去買什麼板塊的股票。現在是我們處在一個貨幣貶值的年代,投資醫藥股是最好的選擇。
  • 醫藥股票有哪些龍頭股?醫藥概念股票有哪些?
    經過連續4周調整後,本周(11.30-12.4)生物醫藥行業指數實現上漲,周漲幅達5.98%,位列申萬一級行業指數周漲幅首位。從行業內個股表現來看,超八成個股本周實現上漲,貴州三力領漲,周漲幅37.37%,健之佳、正川股份、山河藥輔、博暉創新周漲幅均超20%。
  • 巴菲特眼中的醫藥股:這10隻醫藥龍頭股,未來有望再翻40倍!
    另外,對比美國輝瑞和強生兩大醫藥公司,我國現在還沒有大市值的醫藥公司,在健康需求越來越大的未來,中國醫藥行業肯定會出現國際性巨頭公司,因此我認為下一個10倍龍頭股會產生在醫藥領域,具有研發實力的醫藥公司在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 醫藥龍頭股有哪些股票?緊盯科技醫藥龍頭
    以價值投資著稱的外資機構近期掀起了一波A股上市公司調研熱潮。據統計,10月份以來,包括富達、摩根史坦利、摩根資管、野村資產、新加坡政府投資等知名資管機構現身多隻A股上市公司的調研名單,調研目標多為科技、醫藥板塊龍頭公司。
  • 醫藥股競價強勢 多股被資金頂漲停
    醫藥股競價強勢 多股被資金頂漲停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20 09:37:15
  • 醫療器械實行最嚴格監管,龍頭股有望在行業洗牌中受益
    12月22日,醫療器械概念表現活躍,截至收盤,N南山漲254.12%,碩世生物漲逾11%,達安基因(002030,股吧)、南衛股份(603880,股吧)、欣龍控股(000955,股吧)等4股漲停,其餘多股紛紛拉升。1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
  • 渝股點金|醫藥股反覆活躍 福安藥業衝擊漲停!
    從板塊上看,今日表現比較良好的有兩個分支,一是半導體和元器件為代表的科技股,科技股在上周就有過明顯的超跌反彈,但是這種反彈在上方套牢盤密集的情況下很難持續走高,因此我們看到今日的科技股強勢的均是二線或者三線的科技股,並非龍頭科技股,而且這種板塊內部的輪動短期有望進一步擴散;另外疫情相關的衍生鏈條今日表現也比較突出,典型的如醫藥醫療板塊,當然這個板塊是在一季度業績優良的加持下走出的溢價行情,因此在醫藥三巨頭以嶺藥業
  • 最強醫藥股的補跌說明什麼?
    上周生物醫藥指數下跌1.43%,板塊表現弱於滬深300的1.78%的漲幅。上周所謂醫藥最強板塊CXO醫療服務下跌說明什麼?原因有二:其一是最安全的醫藥股在沒行業邏輯情況下莫名其妙下跌,很可能為堅守到現在偏好醫藥股機構選擇離場,說明醫藥股調整或已比較充分;其二隨著器械、原料藥、化藥等板塊下跌,醫藥板塊估值下修、最強醫藥股估值隨之下行。我們認為:其大概率為醫藥股最後一跌,規避集採是21年主基調,這些領域仍將是主要投資方向。
  • 醫藥概念股票有哪些?醫藥股龍頭股票有哪些?
    在醫保集採政策提速的大背景下,醫療醫藥板塊會如何表現?  (1)短期:會對整個醫療醫藥板塊造成情緒的打壓,尤其是臨近集採或者價格打壓厲害的細分板塊,股價會受到較大的衝擊,比如近期的冠脈支架、骨科耗材板塊。
  • 醫保談判結果未出 恆瑞醫藥股價新高 「醫藥股一哥」穩了?
    被預判為「醫保談判贏家」的恆瑞醫藥,再度獲得大量資金關注。25日,南都藥企合規與發展研究課題組記者注意到,國內創新藥上市公司恆瑞醫藥股價收盤報115.01元漲5.71%,創下了上市後股價新高。南都記者還注意到,截止下午收盤後,恆瑞醫藥總市值6312.01億。
  • 港股醫藥股有哪些?2020年港股醫藥股票一覽表
    與此同時,疫情影響下的醫藥、教育、交通、影視、博彩等細分板塊呈「冰火兩重天」之勢。  受疫情影響,內地群體性聚集活動紛紛被叫停,直接導致往年電影「春節檔」火熱行情不復出現;春節旅遊出行也大受影響;抗擊疫情如火如荼致使資金向優質醫藥股扎堆;教育部一紙延期開學通知,無疑利好在線教育板塊。  從個股表現看,漲幅靠前的個股中多為醫藥股。
  • 2020年最具投資價值的醫藥股有哪些?醫藥股票龍頭一覽
    受疫情的影響,「特效藥」引發醫藥股漲停潮,醫藥股可謂是全面爆發,但是在漲停的醫藥股中魚龍混雜,哪些才是最具有投資價值的呢?下面就是2020年最具投資價值的醫藥股一覽。  1、健帆生物(300529) :血液灌流相關產品股,我國血液灌流領域龍頭企業。營收和淨利連續兩年保持32%以上增長,淨資產收益率24 %左右,毛利率84%左右,動態市盈率46倍,總市值243億。  2、邁瑞醫療(300760) :醫療器械龍頭股。營收和淨利持續高增長,淨資產收益率28%一47%之間,毛利率66%左右動態市盈率44倍,總市值1771億。
  • 估值回調疊加不確定性消減 醫藥股強勢反彈
    個股方面,山河藥輔、奇正藏藥、通化金馬等個股漲停,博暉創新上漲15.02%,愛美客、博雅生物等多隻個股漲幅超5%。 8月初以來,醫藥板塊整體回調明顯。尤其進入四季度以後,醫藥行業面臨多重利空,包括三季度業績的兌現,行業進入年底業績真空期;藥品和藥械集採消息頻出,醫藥目錄談判等政策擾動等因素。加之今年以來整個板塊漲幅明顯,醫藥股持續震蕩調整。
  • 三大原因揭秘醫藥股爆發:恆瑞醫藥漲停 君實生物跳水為哪般?
    來源:新浪港股12月17日消息,隨著醫藥集採不斷,醫保談判結束,近期醫藥股上演集體爆發行情,B類股更是直飛沖天,還有醫藥股上演驚魂一幕,發生了什麼?近期醫藥股集體爆發,今日醫藥股更是全面上漲。康基醫療漲近超25%,亞盛醫藥漲超10%,三生製藥漲超10%,啟明醫療、中國生物製藥漲超7%,藥明生物、康哲藥業、康方生物漲超6%。不過,君實生物盤中一度跌超7%,引發市場熱議,同樣百濟神州漲幅也受限。對於醫藥股上漲主要來自三方面原因。1)疫苗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昨日晚間新華社報導:我國目前已有5支新冠病毒疫苗在進行Ⅲ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
  • 哪些生物醫藥個股還有較高的投資機會?
    科技板塊各個細分行業特徵非常明顯,但是醫藥板塊卻比較交叉混雜,醫藥大牛股和大爛股的表現天壤之別。但是想必大家也知道,去年很多主動型醫藥主題基金的業績漲幅遠遠高出不少,且今年來表現也更加優秀。   司令最近看到一些自媒體作者紛紛拿出了2003年SARS時期醫藥板塊表現,來提醒近期事件性投資機會,那麼醫藥主題基金應該如何挑選呢?司令覺得還是得從去年業績表現優異,且今年來漲幅也靠前的主動選股型醫藥基金中去挑選。
  • 鷺燕醫藥:股東王珺質押130萬股
    每經AI快訊,鷺燕醫藥(SZ 002788,收盤價:9.5元)9月1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鷺燕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於2020年9月9日接到公司控股股東廈門麥迪肯科技有限公司之一致行動人王珺女士關於股份質押情況的函告,獲悉王珺女士將其所持有本公司的部分股份辦理了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