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突降大雨,他為何不放箭?

2020-12-23 看三國

上方谷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役最經典,最接近勝利的一場戰爭。作戰初期諸葛亮故意讓魏軍劫走糧草並透露自己藏身上方谷的消息,司馬昭立功心切,得知消息後私自帶兵奔赴上方谷,司馬懿知曉後果斷領兵支援司馬昭,卻在上方谷中伏。

諸葛亮事先在上方谷囤積枯木、樹葉火油等易燃物資,當司馬懿大軍入谷後果斷封口並放火大火差點把司馬懿大軍燒光。因為谷內溫度過高,沒過多久竟然下了傾盆大雨,司馬懿趁著這個機會領兵突圍。

有很多網友認為假如當時諸葛亮派人放弓箭或許可以射殺司馬懿,其實這不是諸葛亮不願意,而是時局不允許。

戰況混亂,找不到司馬懿

司馬懿傾巢而出,再加上司馬昭率領的騎兵,上方谷內實際上已經人滿為患。剛剛被火燒的魏軍們還掙扎在生死關口,這下獲救了,第一個反應不會是尋找部隊、戰友,而是為自己劫後餘生而慶幸。再想到自己身處險境,下一步將會拼盡全力找出路,腦中已經放不下其他事,這是人性使然。所以此時上方谷內實際上已經失控,亂成一團。

司馬懿不愧為一軍統帥,撿回性命後果斷讓自己的親衛擺出龜陣,用盾牌和做防禦,盾牌間的空隙則被長槍透出,整體像一隻刺蝟一樣龜縮在角落裡面防禦。在火燒上方谷前諸葛亮還能看見司馬懿本人,此時諸葛亮已經找不到了。沒有攻擊目標,如何放箭?

雨越下越大,魏軍士兵慢慢冷靜下來,龜縮在陣營內的司馬懿明顯感覺騷動慢慢減弱,探出頭來整頓兵馬。先命士兵回到各自的部曲,接受曲長、什長調配,曲長陣亡的部曲可以由同營的部曲指揮。當魏軍整然有序後司馬懿冷靜指揮搬開谷口的巨石、滾木。當谷口露出一條可以自然出入一支部隊的缺口後果斷突圍。此時站在谷頂的諸葛亮才看見司馬懿的身影但為時已晚,諸葛亮只能仰天長嘆:"天不助我。"

北伐多年,弓箭儲備不多

第二個原因是蜀軍的弓箭儲備不多。弓兵是最原始的兵種,也是戰爭的利器。戰國時代秦國就裝備了大量弓弩兵,每次作戰總會先進行幾輪齊射,最大限度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之後再派遣騎兵衝鋒,擠垮敵軍的陣營,摧毀敵軍時期,最後再派遣步兵上千殲滅、俘虜剩餘殘兵。秦軍這套戰法儘管年代久遠,但因為實用性很強,三國時期還繼續用。

而弓箭是消耗品,非常考究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早在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和孫權組成聯盟抵禦曹操,但周瑜一查倉庫才發現弓箭的庫存不夠,按照一般的戰爭規模來算還缺了十萬之箭。從孫策打下江東到赤壁之戰這段時間,孫氏兄弟實際上已經掌控江東長達13年時間。除開打仗的消耗還有軍需儲備不夠上心的原因導致弓箭不足,剩下的就是東吳偏安一隅生產力不足,導致供應不了那麼多弓箭。這才有了周瑜設局、後來諸葛亮草船借箭,一晚上拿到了曹操十萬之箭的傳說。

當時的曹操已經佔據了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實際上只有江東、荊州、益州地區的軍閥沒有歸附他。就論領土的版圖、人口和資源來說就是天下之最,生產力最強。所以曹操可以在黑燈瞎火下單單靠聲音識別方位就命令放箭,畢竟他家大業大耗得起。

而蜀軍不同,蜀漢雖然經過諸葛亮勵精圖治走上正軌,朝廷稅收可以支持諸葛亮多年北伐,但軍需物資一直不多。比如糧草問題、比如裝備問題,蜀軍總是落後於魏軍,弓箭這種消耗量極大的武器自然不會大量裝備。而且諸葛亮本次作戰是想要用大火殲滅魏軍,並沒有考慮,也沒有能力留後手,蜀軍士兵身上也不會帶太多的弓箭,只能說有心無力。

諸葛亮心態已崩

最後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諸葛亮心態已經崩潰了!早在他第一次北伐時期就已經打下了隴西大片領土,為蜀漢獲得充足的人口。原來的曹魏雍涼地區都督曹真活活被氣死,司馬懿臨危受命頂替曹真的職務。讓諸葛亮沒想到司馬懿並不是善茬,他果斷組織部隊反擊,先擊破街亭要塞後圍點打援,成功把前來支援的趙雲打敗,隨後趕走諸葛亮的中軍成功收復失地。也就從這時候開始,諸葛亮把司馬懿當作自己的畢生對手。

後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戰役,儘管蜀軍佔據很大的優勢,但司馬懿避過蜀軍的鋒芒,選擇從諸葛亮最薄弱的後勤入手,通過策反諸葛亮的運糧官、離間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致使軍糧無法及時送到前線,諸葛亮因此退兵。

而這一次諸葛亮費盡心血才把司馬懿引誘到上方谷,為了殲滅他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不單單諸葛亮,就連參與計劃的蜀漢諸將都認為可以在這裡擊殺司馬懿。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這麼完美的計劃下都讓司馬懿逃脫,再加上此前的例子,可想而知對諸葛亮的衝擊該有多大!所以此時諸葛亮心態實際上已經崩潰了,隨後吐血倒地。

小結

戰爭是智力、體力、能力的大比拼,不論雙方實力如何,在這裡都會用盡最大的力氣去擊敗對方。為了戰勝對手,由此產生了各種兵法、計謀來輔佐。而戰爭同樣也不可預測,哪怕一方兵力再多裝備再強優勢再大,但也不一定能夠穩穩獲勝。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就是這個例子。

諸葛亮雖然智冠天下,但他畢竟是一個人,總會出現失誤。再加上戰場的多變性以及司馬懿智謀不輸於他,終於導致上方谷之戰尷尬收場,讓司馬懿成功逃脫。而脫身之後的司馬懿變得更謹慎更狡猾,後續任憑蜀軍如何邀戰、約戰都堅守不出,最終耗死諸葛亮。

相關焦點

  • 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突然天降大雨時,諸葛亮為什麼不放箭射他?
    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是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謀劃已久的誘敵之計:當司馬懿率軍進入上方谷後,入口便被蜀軍攔斷,隨著諸葛亮一聲令下,山谷中立刻變成了一片火海。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難道孔明也有出錯的時候嗎
    如果仔細算一算諸葛亮一生所經歷的戰爭,就會發現他對火攻頗有心得。剛開始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在博望坡進行的。關羽,張飛,趙雲,劉備麾下的猛將,都對他頗有不服氣,不得已以劉備令劍威服眾人,將曹軍引入林中火燒之,大敗曹惇,燒掉了他的主帥。這場戰役不僅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為劉備贏得了安息之地,更贏得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尊敬,奠定了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 諸葛亮精通天文,又可以呼東風,為何火燒上方谷時沒能算出大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多智近妖之人,他算無遺策,十分厲害。還沒出山之前,他就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出山後,更是多次幫助劉備化險為夷。綜合整本書來看,我們能發現,諸葛亮是一個既懂天文地理,又知奇門八卦的奇才。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既然他能在赤壁預測東風,為何在火燒上方谷時卻沒能算出會下雨?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從而功虧一簣?他8個字道破玄機
    當然,如果前四把火可以稱之為諸葛亮的經典之作的話,那麼第五把火就成了諸葛亮的遺罕之作。北伐時,諸葛亮一直沒能成功,除了各種外部因素外,還因為遇到了一個強有的敵人——司馬懿。司馬懿的計謀顯然比諸葛亮是有差距的,為此,他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一直是堅守不出戰。
  • 《三國演義》火燒上方谷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會失算?
    諸葛亮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包羅萬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先知先覺,預測的那麼萬無一失。別說是兩千年前的三國時代,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個時代,天氣預報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也有預報不準的時候。因此不能太苛求諸葛亮,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已經做到了最好和極致。
  • 陷入上方谷絕路,司馬懿靠天降大雨死裡逃生,諸葛亮為何失算?
    鑑於此,才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雖然最後戰績不盡如意,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對漢室的忠貞,也不能忽視他們恢復漢室的決心和意志,所謂盡人事,剩下的憑天命。這其中,最有可能取得戰績的一戰是諸葛亮首次北伐,出其不意的攻打曹魏,當時雍涼之地震動,天水、南安等直接投降,而已馬謖失街亭結束,此後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無法給曹魏造成巨大威脅。但是在演義中,諸葛亮曾經把司馬懿逼入上方谷絕境,而姜維則把司馬昭圍於鐵籠山。當然,這樣的優勢並沒有對歷史造成有意思的改變,畢竟屬於演義情節。
  • 火燒上方谷司馬脫困,諸葛亮為何不派兵攔截?卻嘆天不助我助爾曹
    天降大雨,司馬懿從上方谷脫困,很多人會疑惑,諸葛亮為何不派兵堵住谷口截殺?不是諸葛亮不想截殺,而是諸葛亮已經無兵可派。這個情況在火燒上方谷之前文中就有過交代。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敗兵,約折了萬餘人,心中憂悶。
  •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第3把火是著名的火燒赤壁。火燒赤壁不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孫劉聯軍殺得曹操屁滾尿流,魏兵死傷達十萬之眾。第4把火是火燒葫蘆谷。這次主要是要燒死司馬懿,結果就在大火正旺時,天突降大雨,燒死了魏兵無數,司馬懿僥倖逃脫。第5把火就是火燒藤甲兵。就在燒第5把火過程中,孔明突然傷感道:「吾用火燒,必損陽壽也」。
  • 火燒上方谷是真的嗎,諸葛亮到底哪裡失算了
    首先歷史上是否存在上方谷之戰? 上方谷又名尚方谷,其內部形狀如葫蘆,是著名的古戰場,在今陝西眉縣境內。 所以作者必須要虛構上方谷一役,增加蜀軍第五次北伐戰果。
  • 諸葛亮絕未料到一場對流雨救了司馬懿的命!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35萬蜀軍將士北伐中原,魏軍都督司馬懿也調集兵馬準備迎戰。諸葛亮一邊積極備戰,一邊親自察看戰場地形。當他來到渭河以南,發現上方谷地形特殊,心中大喜,立刻想出了一條妙計。 原來,上方谷位於兩山之間,入口狹窄,只能容一人一馬通過。而谷內地勢低洼,能容納上千人。
  •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什麼不趁機滅了蜀國?
    ,終未能完成先帝遺願,在最後一次徵討魏國時,諸葛亮成功的將司馬懿引進了上方谷,這上方谷乃是絕地,入口小,腹地大,像一個大葫蘆,所以也叫葫蘆谷。司馬懿進入葫蘆谷後,諸葛亮命人用大石封死了葫蘆谷口,又命人在葫蘆谷燃起了熊熊大火,眼見司馬父子就要被燒死命懸一線之時,天有不測風雲,突然天空烏雲密布,大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司馬懿因此逃過了一劫,而諸葛亮也知道此次司馬脫難,今後再無生擒司馬之事,因此而身染重病,終於不久就病死於五丈原軍中。真可謂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借東風破曹軍,為何上方谷會失算?
    諸葛亮從算無遺漏變成變數繁多,上方谷的時候沒有算到有大雨,火併沒有把司馬懿燒死,反而還讓他有了活路,加速蜀國的滅亡。諸葛亮能借東風破曹軍,為何上方谷一戰會失算?《三國演義》是由羅貫中寫的,他是根據已知歷史改編的小說,其中很多劇情都是虛構或者根據史實創作的。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史書上記載了三次。這三次評價,都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在率軍抵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時,與諸葛亮做了多次較量。在祁山一帶,雙方採取各種機動,還進行了滷城之戰。在諸葛亮撤軍時,司馬懿派張郃追擊,還折損了這員大將。從各方面來說,雖然司馬懿完成了抵禦諸葛亮的任務,在作戰中還是略顯吃虧。
  • 諸葛亮的亡羊補牢之戰:孟獲族人奉命出戰,遭司馬懿迎頭痛擊
    故事梗概如下:諸葛亮視察戰場時,意外發現一處名為葫蘆谷之地適合設伏,便向杜睿和胡忠授以密計,讓他們率一千軍匠進入葫蘆谷製作木牛流馬。同時,諸葛亮又命馬岱率五百人守住谷口,並吩咐不得讓軍匠離開山谷。杜睿、馬岱等人領命而去。沒過幾天,長史楊儀來報,說是大軍的糧草都在劍閣,卻因搬運不便無法準時到達。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司馬懿與諸葛亮誰更厲害?一人讓華夏受益千年,一人留下無盡禍患
    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曾在上方谷包圍司馬懿大軍,即將用火殲滅谷底幾萬魏軍,但因為天降大雨使得魏軍得以活命,司馬懿趁機帶兵突圍。司馬懿凱旋迴朝後遼東公孫淵反叛,遼東從群雄割據時代的公孫度開始實際上已經高度獨立,官渡之戰結束後袁氏兄弟一度被曹操追趕至遼東,當時公孫度恐懼曹操的兵鋒特意擒殺袁氏兄弟並將他們的人頭送給曹操。曹操沒有實力攻佔遼東,只是和公孫度保持和平關係,兩家井水不犯河水。
  • 諸葛亮和司馬懿,死前各留下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司馬懿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戰鬥是上方谷之戰,司馬懿又中了計,誤入上方谷,谷底全是乾草、火藥等易燃易爆之物,大火呼呼燃氣,掀起數丈火苗,眼看司馬懿要變成死馬了,忽然天降大雨,呼啦啦一陣
  • 武功水之戰:諸葛亮司馬懿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然後,李世民話鋒一轉,拿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比較。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李世民眼中,司馬懿那兩下子,到諸葛亮面前根本玩不轉。他認為,司馬懿每逢與諸葛亮對峙,「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司馬懿這招「堅壁拒守,以逸待勞」十分有用,之前諸葛亮北伐,多次因為糧草不濟,最終退兵,而這一次,司馬懿不主動和諸葛亮交戰,就是為了拖垮諸葛亮。可是司馬懿這樣想,他的手下卻並不這樣想不,大家被諸葛亮欺負了這麼久,人家都打上門了,他們卻不能出戰,這讓眾人的面子往哪裡放?
  • 諸葛亮臨死之前,出現了一件怪事,時至今日仍無法破解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事情還得從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說起,他吸取了前面幾次北伐失誤的經驗,這一次現在上方谷一地設伏,然後「不小心」讓魏軍俘虜了蜀軍的運輸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