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2021-01-07 光明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

  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具有文化傳承、教化民眾甚至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等多重價值功能。形象詮釋、廣泛傳播我國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跡,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當下,如何通過文藝創作、文創產業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將我國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本版今天刊發一組報導對這一話題予以聚焦。

  讓文化先賢走入尋常百姓家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近日在北京首發。該叢書是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國家重要文化工程,共組織120餘位作家,為5000年中國文明史上120多位文化巨人立傳。此前已完成50部人物傳記的創作與出版,此次出版的10部傳記將傳記人物總數增至60人,標誌這項肩負歷史重任的文化工程已經完成近一半。

湖北武漢,市民在書店裡選購書籍。楚林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傳承文化、教育民眾等多重價值。形象詮釋、廣泛傳播我國歷史文化名人事跡,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

  3年辛苦 60部傳記

  據中國作協副主席、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介紹,他從2012年年初開始籌備叢書的相關工作,當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學術研究,確定歷史文化名人範圍,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5000年文明史中優秀的文化人物進行梳理,最後確定了127個傳主,從孔子開始,一直到冰心結束。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中的部分書籍。光明圖片

  「傳主確定以後,我們在全國的作家當中,尤其是在當代寫傳記類、紀事類的作家中進行招聘,確定每人寫一部傳記。3年來,已創作了60部作品,另60餘部也在陸續創作當中。」何建明告訴記者,「這個叢書在中國文學創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作家協會從沒有動員過這麼多作家圍繞一個文學主題進行這樣的創作,可見這項工程有多麼重要。」

  已經出版的50部作品,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在幾次圖書博覽會上,我們的作品拿出去以後,大家反響都很好,有的作品被評為優秀圖書,還有的作品成了暢銷書。」何建明說。

  心血之作力追前賢

  在第一批出版的圖書中,《泣血紅樓——曹雪芹傳》頗為引人矚目。該書的作者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他把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了《紅樓夢》和曹雪芹研究,出版著作達60餘部。2012年5月,周汝昌先生以95歲高齡辭世,但是《泣血紅樓》書稿還沒有最終改定。後續工作由做了他30餘年專職助手的女兒周倫玲編訂完成。撰寫《李白傳》的詩人韓作榮第一天把稿子交到編委會,第二天就住進了醫院,第三天便傳來他辭世的噩耗。「說他殫精竭慮,以命寫書,也不為過。」已故文學評論家何西來曾如此評說。

  此次出版的《山之巍峨——林則徐傳》的作者郭雪波,寫歷史小說出身。在讀完所有林則徐的史料後,他開始埋頭做田野調查。從林則徐去世的廣東普寧老縣城開始,到他出生的福州市左營司巷,還有他生活過的新疆、江蘇、雲南、貴州等14個省份。郭雪波調查了解2年,寫了1年。「我要對歷史負責,對史料負責,還要跳出史料,以文學的形式把人物寫活,使它讀起來好看。」郭雪波說。

  「史求真實,文須出採」

  「史求真實,文須出採」是叢書寫作的一大原則。每次在兩組專家審讀交流會上,專家們均熱烈討論。叢書的每部書稿,均經過兩組專家數次審核和作者反覆修改。所有書稿上隨處可見專家們的詳細批註。專家小組成員曾表示,叢書中的一些書稿,在交來第一稿時,其實就已達到出版水平,但為嚴格保證叢書質量,使其更上一層樓,叢書編委會與專家小組都會進行極其嚴格的把關,或提出建設性意見,或修正具體史實提法,部分作品甚至經過了7次以上的修改。叢書責任編輯們更是對版式、插圖和裝幀等一一細緻設計編校,把好最後一道關,力求把這套叢書做成文學和文化品位俱佳的優秀圖書。叢書傳主畫像的創作者、90高齡的高莽老先生,堅持先用大量時間對叢書的每一位傳主作深入細緻的研究,然後才下筆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傳主像。

  為保證叢書創作和出版的順利進行,叢書編委會定期召開叢書創作會,就創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何建明說,召開創作會,一方面是為了探討解決作者在創作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是督促創作進度,讓大家增強緊迫感,按時按質完成書稿。

  「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研究傳主的時代背景和相關材料,力求走進傳主的內心世界,得出自己的新發現,寫出歷史文化名人的精氣神兒。這套叢書的定位是『文學傳記』,要在保證史實不出錯的前提下,敘述得精彩一些,讓作品充滿文學性。每一個創作者都要有責任意識,嚴把書稿質量關,讓整套叢書得到廣大專家學者和讀者的高度認可。」何建明說。

  叢書文學組組長李炳銀認為,這套叢書還承擔著糾正大眾對歷史文化人物認識偏頗的作用。「這些年的文藝作品,涉及文化人物的作品不少,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文藝作品帶著輕浮的、隨意的、功利的目的來塑造,戲說、胡說、空說,把很多歷史人物的莊重感、優秀品質都化解了,很不嚴肅,對歷史不負責任。」在他看來,認真而生動地塑造歷史人物,是該傳記圖書義不容辭的責任。

  何建明說:「盛世修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傳統,為歷史上一批傑出的文化大家樹碑立傳,總結他們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貢獻,用生動形象的文化形式來詮釋和反映中華文化基本精神,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意義。現在,這套叢書我們已完成了一半,後面,我們還有更長的道路要走。」

  與世界對話的中國文化符號

  ——專家談中國文化名人如何「走出去」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中國傳記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傳播出去,是我們的一份文化責任。」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在中國傳記文學「走出去」論壇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上這樣表示。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要「走出去」首先面臨的是語言障礙。如何將漢語文學作品準確地翻譯成外語,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趙白生提出了新的翻譯模式。一個中國人跟一個外國人一起翻譯,兩個人在翻譯中互相切磋。「比如翻譯荀子相關書籍時,有很多古文,外國翻譯不一定懂,中國翻譯可以告訴他,中國翻譯譯後,外國翻譯進行潤色。平時翻譯通過電子郵件交流,假期可以見面互動。」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夏露是東南亞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麗華是韓語老師。她們認為,韓國和東南亞作為我們的鄰居,歷史上就受到中國文化重要影響。叢書中的大部分歷史文化名人,不僅影響中國,對我國周邊國家影響也非常大。

  今天,越南還在主動翻譯我們的四書五經,我們的網絡小說在他們那裡受到讀者追捧。「如果有計劃地在叢書中抽出10~20本翻譯成越南文、泰國語、緬甸文等,對中國文化的『走出去』大有裨益。」夏露說。

  清華大學外語系副教授宋麗麗認為,將林則徐等近代文化名人的故事翻譯出去非常有必要。這學期她為外國學生上一門中國社會文化的課,有一個蘇格蘭學生做展示的時候,專門展示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在展示之前他說的一段話讓宋麗麗很震撼。「他說,在上我的課之前他壓根不知道鴉片戰爭的歷史真相。我們的歷史文化名人『走出去』,可以讓世界了解歷史的真相。」

  宋麗麗認為,展現我們真實的自己,不是將史實硬邦邦地塞給別人,而是要放到海外讀者想要了解的故事當中。在授課中,她將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和園林文化結合起來,傳授給外國學生。「把他們不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聯繫在一起,這種方式的『走出去』也許更好。」

  「我們現在的『走出去』不是清朝晚期被動的『走出去』。我們可以把文化比作非常漂亮的項鍊,這些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曾經是中國文化項鍊上的一顆顆珍珠,現在要打磨好這些珍珠並把它們加入全球文化項鍊當中,使之依然璀璨奪目,正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宋麗麗說。

  如何用電影講好中國名人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牛夢笛

  近日,一部由真人事跡改編的傳記電影《血戰鋼鋸嶺》感動了萬千中國觀眾。回顧電影史,許多傳記電影令人難忘:講述政治軍事領袖風採的有《巴頓將軍》《鐵娘子》,講述文化藝術名流人生境遇的有《莫扎特傳》《玫瑰人生》,講述學界天才挑戰自我的有《美麗心靈》《萬物理論》。遺憾的是,這些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記片大都來自好萊塢。好萊塢以標準化的電影敘事手段,將這些歷史文化名人資源轉化為大眾易於接受的流行產品,其影響力已延伸到全球。

  好萊塢的傳記片幾乎涵蓋了各類名人,政壇領袖、體育明星、創業奇才、音樂偶像……對比之下,國產的人物傳記片不僅數量稀少,而且在質量上距離向全球輸出的水準也相差甚遠。坐擁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卻沒能產出優秀的傳記電影,這的確令中國電影人尷尬。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10年的迅猛增長。其間,電影圈的急功近利有目共睹:一段時間扎堆拍小成本驚悚片、一段時間扎堆拍愛情喜劇、一段時間扎堆買IP,與這些易於搞噱頭營銷、能快速上馬的電影項目相比,傳記電影顯得有點「高冷」和「費功夫」。處理歷史文化名人的題材,對主創的耐心和能力都是巨大考驗。

  歷史文化名人因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或其較高的專業成就,對大眾來說有陌生感,所以形成了一定的知識壁壘。作為流行藝術的電影要突破知識壁壘,讓大部分觀眾對名人從略有耳聞,到了解、理解、為其感動,必須經歷一個艱巨的創作過程。因為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資料和相關研究大多卷帙浩繁,而一部電影卻長度有限。

 

電影《黃金時代》海報 光明圖片

  2013年3月,傳記電影《蕭紅》上映3天,全國票房僅80萬元,不少影院選擇將該片下線。有觀眾評價這部電影太文藝。然而,在專業化影評人的引導下,在熱愛文藝片的觀眾的鼓與呼下,該片逐漸被接納。2014年10月上映的電影《黃金時代》更是經歷了考驗,從被觀眾冷落到被市場熱捧,兩度上映創下了票房口碑佳話。儘管市場認可了這部電影,但還有不少觀眾對文學意義上的蕭紅形象感到不滿足。影評人認為,作為作家的蕭紅,為何能被魯迅賞識,與蕭軍產生了怎樣的理念分歧,又何以能成為當時一代文學青年的偶像,這些關係到人物特質的問題,在電影中雖得到了呈現,但不夠,那個在文學世界中不斷探索、不斷強大、不斷自信的蕭紅還沒得到充分表達。

  為歷史文化名人拍攝傳記,不能只停留在傳奇經歷或坎坷命運的表象,而應梳理出主人公的精神跋涉之路。如果普通觀眾看不到主人公內心的堅持與外部世界的衝突,也就無法認同、理解他的人生選擇。「文藝片就是小眾」,絕不是電影表現力不足的藉口。很多時候未必是觀眾欣賞能力不夠,而是電影創作者沒能做到「深入」和「淺出」。

  除文藝片之外,還有一類以領袖人物和英雄人物為主的主旋律式傳記電影。這類傳記片因為將人物一味「神化」,充斥著歌功頌德的讚美,往往令觀眾敬而遠之,缺乏市場吸引力。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的《張思德》《鐵人》《楊善洲》等傳記片,努力突破為了表現而表現的窠臼,用心尋找平凡中的視角。「偉大」背後,英雄們甘於奉獻自己,甚至不惜犧牲的勇氣、堅韌動力究竟從何而來?這些根本的問題都得到了重視。對於一部傳記電影,如果不能剖開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缺乏知識儲備的觀眾而言,就只能成為「宣教片」。

  拍好一部傳記片,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係。無論是國產的《梅蘭芳》《孔子》《葉問》系列,還是即將在中國上映的《黛安娜王妃》《摩納哥王妃》等外國傳記片,都以真實事件為藍本,這似乎又與光影的「造夢」特質有些格格不入。如果影片只是流水帳似的記錄人物生平,那麼觀眾還不如捧一本人物傳記讀上一遍;但如果一味誇大人物傳奇色彩,又會失去傳記片的真正意義。因此,傳記電影不僅要符合歷史真實,也要將娛樂性、趣味性融入其中。一味地忠於真實就無法按人物思想邏輯展開想像,一味地娛樂和八卦,也會讓觀眾認為低俗膚淺,傳記電影如何拿捏內容的尺度,顯得尤為重要。

  以美國電影《美麗心靈》為例,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納什對抗病魔的一生。數學對普通觀眾來說何其沉悶,但影片創作者巧妙避開了真實人物的光環,而是將觀眾帶入一個虛構性質更強的故事懸念:納什究竟是個天才,還是個瘋子?切入點的懸疑性,大大增強了故事吸引力。同時,要攀登科學高峰,就必須戰勝精神疾病帶來的瘋狂——這一核心衝突的樹立,將人物苦苦掙扎的心理世界展現出來。這種尋找人物特有的內心衝突,並扣住內心衝突編排情節的敘事方法,值得借鑑。

  並非每一段傳奇都能被寫成傳記。中國電影人如何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是值得思考的話題。

  以人觀史 以文載道

  作者:劉文嘉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近日在北京舉行,叢書收錄了張衡、岑參、韓愈、溫庭筠、柳永、沈括、王夫之、林則徐、康有為、冰心等10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標誌著這項肩負歷史重託的文化工程已完成近一半。

  細說起來,「傳記」是一種挺特別的記錄體裁。既可作史料看,亦可作文學看;既可看到記錄對象的人生起伏,也可以看到立傳人的胸中丘壑;既可透過人物看時代,又可超拔於時代看「人的精神」「文化的精神」。大傳如司馬遷寫《史記》,記錄了華夏第一帝國(秦漢)從黃河之畔崛起的壯闊圖景,也掃描了中華文明從起源到成型過程中的歷史人物群像;小傳如林語堂寫《蘇東坡傳》,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樣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儒釋道精神如何影響了中國知識群體的思想走向。

  和從前相比,今天「傳記」的內涵正變得更加廣義,為歷史文化人物立傳的形式開始多樣化。圖書出版界推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組織120多位作家書寫120多位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是以筆墨立傳;影視界近年來陸續推出《孔子》《梅蘭芳》《錢學森》等傳記電影,是以光影立傳;南京市為包括清代散文家袁枚在內的37位歷史文化名人塑像或建立專門的博物館,復現六朝古都文化氣象,是以人文景觀立傳。這些針對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看似分散,且各有具體訴求,但都在深層上指向了同一文化命題。

  對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意在以人觀史。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不同的人物,展示的是不同的歷史切面,甚至不乏山河破碎、乾坤倒懸的歷史場景,但將中國歷史人物的傳記連起來看,就能見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就能了解一個民族雖履險而能如夷、經百折而猶向前的深層動因。

  對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意在以文載道。歷史文化人物的傳記,是華夏兒女的群像,從中能看到魯迅先生所謂的「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捨身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的人」;也能深切感知什麼是籠罩百家的胸襟,光風霽月的氣象,高遠平和的精神。正是這些人物和其所表徵的境界,動態地提升著民族精神、塑造著民族品格,讓後人讀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謙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

  歷史文化人物資源是歷史饋贈給今人的珍貴財富,是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對象,應以文化的態度對待這種文化資源。對內,需深度闡釋,不做作、不偏狹、不刻板化、不進行消費式解構;對外,需遵循國際規律傳播,凸顯自己的價值導向、傳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展現自己的審美風範,讓這筆來自歷史的巨大饋贈,澤被當代與後世、中國與世界。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11日 05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

相關焦點

  • 臺企文化:深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臺企文化:深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上海市臺研會仇長根先生認為,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民族,不僅僅是臺商個人,許多臺資企業的企業文化也深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在生產筆記本電腦的上海達豐企業,「達豐三心:誠、信、愛」的條幅掛在員工必經的通道上方,這一企業精神與《論語》裡「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的精神不謀而合。
  • 「網際網路」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具生命力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通過吃粽子、插艾草、賽龍舟等方式歡度節日。然而,今年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傳統節日氛圍受到一定影響,但網際網路的增色讓傳統節日更具魅力,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具生命力。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只有具備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揚下去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一定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歷史的積澱,更是精神的凝聚。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常體現出明顯的民族性、地理性、時代性等特徵,是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只有具備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揚下去。
  •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 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原標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  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5日在廣州舉行了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建設推進會暨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現場(韓希 攝)  按照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暨南大學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指示精神,暨南大學將華僑華人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更名並改組為「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
  • 「紫檀文化大講堂」在橫琴開講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人民網珠海12月16日電 (記者林露)今天,紫檀文化大講堂暨「穿越百年——故宮藏老照片展」與「映像百年——澳門歷史照片展」啟幕儀式在珠海市橫琴新區中國紫檀博物館橫琴分館舉行。紫檀文化大講堂由中國紫檀博物館橫琴分館發起舉辦,通過邀請文化大家、知名學者來館開辦講座,傳播中華文化知識與成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傳承與發展。
  • 弘揚詠春文化 發揚中華武術精神
    弘揚詠春文化 發揚中華武術精神 2019年12月06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國家和社會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越來越多,但是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卻缺乏一定的意識,尤其是普通大眾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相應的認識,因此希望大家正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中去
  • 延續中華傳統文化,興我華夏禮儀之邦
    談到我們本次研究的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新編》,這本文學類書籍涵蓋吸收了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十分而又精練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方面,既可以作為各類高等院校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對廣大青少年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讀物。對於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 郵政要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己任
    「郵政文化不只是郵政自己的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的載體,因為,郵政本身是一個平臺、通道,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3月10日,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高考作文輔導122:創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以下資料來源新課標大語文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備受各界關注的鄭萬、鄭阜、商合三條高鐵線已開通,有機連結了河南「米」字型高鐵沿線的一些文化名城。材料二:今年的《故宮日曆》以表現故宮建築為主,展現出紫禁城600年歷史畫卷,有全景有細節、有人物有故事、有歷史有文物,成為推介故宮文化的一重要窗口。材料三:「美食博主」李子染的視頻以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中國農家的衣食住行展開,她的粉絲遍布世界各地。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選擇
    造成這種認知隔閡的原因,既有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損耗與冗餘,但更主要是中外文化與價值理念的巨大差異。由於文化傳統和主流價值觀的不同,外域文化與中華文化在價值觀內核等方面還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難免造成一些誤解和偏差。  針對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認知隔閡問題,一要樹立平和心態。
  • 河北省興隆縣開展家風家訓活動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出版名人家訓書法作品集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先輩留予後人的為人處世寶典。興隆縣將家訓與書法相結合,收錄了顏之推、司馬光等中國古代21位名人的家訓,由興隆本土書法家王孝飛撰寫,讓這些家訓以書法的形式展現,以家庭和諧、孝老敬親、勵志向上、勤儉持家為主要內容,大力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 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高等教育需要認真領悟植根於實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深入挖掘溫潤而雋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要旨,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守核心價值觀之根。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原標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1月10日,由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端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 發揚中醫文化: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
    央廣網福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古法阿膠膏熬製、手工芝麻丸製作、山楂丸製作、製作傳統中藥小香囊……今天(20日)上午,「品健康行 共全福遊——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在致辭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增進大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使中醫藥更好地惠及百姓,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藝委會副主席、福建省海峽生態書畫院院長盧一心先生表示,希望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 傳承華夏文化 傳播林區故事 神農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禮成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冠王名錄遺產地的神農架林區;一場震撼人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視聽盛宴開始啦!本次活動由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神農架林區總工會擔任指導單位;神農架林區嘉禮喜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神農架羚雅禮儀文旅產業有限公司擔任承辦;為了正確傳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觀念,用傳統禮儀文化作品展演的形式引導市民、增強道德修養、塑造具有愛國情懷和職業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 第二屆神農架林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展演活動》得到了林區黨委、林區政府的關懷與大力支持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真是長見識了!
    通過校園有形環境的建設,可以讓師生直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比如建設具有傳統建築風格的校園人文景觀,在教室、教學樓、圖書館張貼名人名言、典故,借用歷史名人名句為教學樓或道路命名等等。要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主動性,擴大輻射面,運用95後喜聞樂見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打造傳統文化新媒體平臺,比如在校園網開設傳統文化專欄,抓住各種節點和契機,利用QQ、校園微博、公眾微信平臺等新興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精品佳作,給予學生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張謇愛國情懷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張謇愛國情懷 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張謇紀念館 張謇紀念館是為紀念清末狀元,愛國主義者、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而建的,坐落於張謇故裡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
  • 翟志海代表:建立河北名人館 弘揚歷史名人精神
    劉宇劍 供圖 人民網石家莊1月12日電 (楊文娟)「安徽、重慶等省市、成都、蘇州、杭州等城市都有『名人館』。河北是文化大省,河北大地英賢輩出,建立河北名人館,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北名人,熟悉河北名人事跡,弘揚他們的精神品質,汲取他們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