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環境智能發展遭遇數據困境

2020-10-10 哈爾濱中軟卓越

  通過非接觸式傳感器搜集環境數據,結合人工智慧判斷個人行為,環境智能可應用於老人護理、重症監測、無人販售等多個場景……

  利用攝像頭對手術過程進行高清視頻採集、對獨居老人日常生活行為進行監測、為心理疾病提供連續且經濟的症狀篩查方法……人工智慧正在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深入我們的生活,不是人們熟悉的機器人,而是與我們身邊的整體空間、設備融合建立的環境智能。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飛飛聯合斯坦福醫學院教授阿諾·米爾斯坦等科研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題為《利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的論文顯示,通過人工智慧與非接觸式傳感器結合來實現環境智能,可以潛在地改善醫療保健服務情況。

  「環境智能的市場化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它對於醫院和日常的生活空間都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凡是需要長時間耗費大量人力的重複性監控場景,都可能利用環境智能技術,替代其中的大量人力。」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多維度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孫力副教授9月2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環境智能不是一項獨立的技術

  什麼是環境智能?涉及哪些人工智慧技術?其實環境智能最早是在1999年由歐洲的一個信息社會技術研究團隊提出的,其主要強調計算資源應普遍存在於環境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需要的信息和服務。

  不過,隨著傳感器、通信、物聯網、雲計算、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環境智能的含義也產生了一些演化,當時的環境智能技術以普適計算為主,發展到今天,環境智能已經發展成通過嵌入到環境中各類非接觸傳感器,並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去高精度感知人類活動,從而將獲得的人類活動信息反饋到信息空間的一種技術。

  孫力解釋說,環境智能就是通過在環境中放置大量被動的、無接觸式傳感器,採集人在某一特定場景下,如聲音、普通圖像、紅外圖像、運動等數據,並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數據進行融合挖掘,自動識別這一場景下人的行為。

  「環境智能不是一項獨立的技術。」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副院長、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薛向陽教授指出,目前,在環境智能中廣泛使用的非接觸式傳感器有深度相機、紅外相機(測量物體表面溫度)、雷射雷達(距離測量)、微波雷達、麥克風等。涉及的人工智慧技術包括各類傳感器信號的智能檢測、處理、識別和融合等,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將在環境智能中發揮巨大作用。

  「實現環境智能的技術手段有很多,主要是通過硬體模塊+AI算法來實現。」深圳德諾邁斯集團運營中心總監、漳州高新區物聯網示範園運營負責人呂明軒舉例說,如布置AI攝像頭,該攝像頭基於常規的圖像傳輸功能,可集成紅外光學模塊傳感器提供夜視與溫度檢測功能;集成運動檢測傳感器提供物體動態追蹤、行為判斷等功能;集成人臉識別模塊提供身份識別功能等。

  此外,還可以通過在智能穿戴設備中集成心率傳感器、血氧傳感器、重力加速度儀、陀螺儀、溫度監測計、5G通訊模塊等傳感設備,並結合實際用途開發算法,這種環境智能可實現對獨居老人或對病人健康狀態與行動軌跡數據的實施傳輸,以便看護者或兒女了解老人、病人的情況。

  滲透醫療空間中將救人於「無形」

  本次李飛飛團隊發布的論文,描述了醫院和日常生活兩大環境智能的應用場景,論文指出,環境智能可以在緩解臨床服務壓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可應用於多個醫療空間中,實現救人於「無形」。

  從論文中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到,2018年約有7.4%的美國人需要醫護人員過夜陪護。同年,英國國家衛生服務局報告了1700萬入院病例,報告顯示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人手不足,資源有限的問題已經相當嚴峻。在醫院重症監護室場景中引入深度傳感器,可以辨識病人身體的移動性等情況,減少因醫護人員因工作低效、成本高、人手不足等原因而帶給病人的安全威脅。

  「在手術室,利用環境攝像機及內窺鏡影像等,可有效降低醫生的手術事故,還可以對手術器械進行自動計數,以避免留在病人身體中。」薛向陽說。如論文中舉出的案例,在一項前列腺切除術中,研究人員通過視頻數據訓練卷積神經網絡來跟蹤手術中的針頭驅動器,結果與12位外科醫生的手術相比,其準確度達到了92%。

  門診患者數量多,病歷錄入佔用醫生大量時間,且效率低易出錯;病歷質控工作量大、專業性強,醫院人員配置不足效率低……這些問題在傳統醫院中普遍存在。據美國醫學會的統計,醫生職業生涯中大約35%—40%的時間用在病曆書寫及相關文案工作上。

  「應對這一問題,環境麥克風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呂明軒說,2018年美國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學會《醫療行業的發展新趨勢》報告指出,語音識別應用可以提高醫生錄入工作20%—40%的效率,尤其在工作量大、時間壓力大的科室,越複雜的報告,就越能體現語音錄入的價值。

  「環境智能是一個大的概念,它的應用不單局限於醫療,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薛向陽舉例說,可通過監測日常行為改善慢性病患者管理,協助老年人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還可能對老人摔倒這一特殊事件監控;在機場或高鐵站用上人臉識別系統;在無人零食商店,利用攝像頭、電子標籤等,可以實現無人全自動銷售。

  隱私保護問題是應用普及的「絆腳石」

  智慧養老與智慧醫療領域已逐步對環境智能開放市場,部分產品已開始投入使用,但大多數潛在應用場景還受限於技術、成本與市場認知等因素,目前還沒有看到可大規模商業推廣的解決方案和應用案例。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環境智能帶來的數據隱私問題。用隱私去交換某些便利,人們顯然是不願意的。

  在許多環境智能應用中,例如獨居老人居家看護等應用,個人信息隱私保護是這類應用推廣的關鍵門檻,此時必須保證環境傳感器獲取的各類數據的安全,不能洩露用戶任何隱私信息。「如在衛生間或者浴室安裝智能傳感器時,應該考慮這個場景並不適合安裝普通攝像頭,所以可以考慮能否用聲音採集設備完成任務,或用深度攝像機完成任務。」孫力說。

  總之,數據的隱私問題,不僅僅可以從技術角度解決,更可以從應用場景對數據的需求本身解決。

  「目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用戶隱私又能實現環境智能的技術是聯邦學習,利用聯邦學習實現隱私保護下的環境智能應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薛向陽指出,其他保護隱私的相關技術,還有降低圖像中人的解析度,或對圖像中出現人的區域進行替換等,使其不能被他人辨認出身份等。

  薛向陽表示,在複雜開放場景下,基於多種環境傳感器的環境智能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除了數據隱私外,環境智能技術還面臨不少挑戰,人工智慧研究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問題,在環境智能中都是存在的。這類應用涉及傳感器技術、網絡通信技術、雲邊端協同計算技術、隱私保護技術、網絡信息安全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算法等,都需要開展廣泛深入研究,並且應構建完整的技術體系及標準。

  孫力認為,技術上值得完善的地方有多模態數據的融合,這方面學術界後續或許會有所貢獻。另外,目前大量數據都需要標註,數據獲取的成本過高,因此學術界也一直在關注自監督、弱監督、半監督甚至無監督方面研究,這些研究可以大大降低標註數據的成本,降低環境智能對高質量標註數據的依賴。

相關焦點

  • 環境智能發展遭遇數據困境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飛飛聯合斯坦福醫學院教授阿諾·米爾斯坦等科研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題為《利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的論文顯示,通過人工智慧與非接觸式傳感器結合來實現環境智能,可以潛在地改善醫療保健服務情況。
  • 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阻礙智慧城市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智慧城市有望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大城市地區對環境的影響,使公民更健康,更高產,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二、顛覆未來智慧城市的四大傳感器技術在智慧城市中,傳感器,攝像頭,無線設備,數據中心的網絡構成了關鍵的基礎架構,使市民能夠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基本服務。當中,傳感是智能基礎架構的核心。
  • 共創雲上新價值,中軟國際雲智能閃耀華為HC大會
    今年上半年中軟國際實現華為雲生態業績第一、華為雲百城戰役活動總體排名第一、生態夥伴綜合能力排名第一的佳績。目前華為雲夥伴能力中心已布局15個省市,中軟國際始終堅持大力投入公有雲生態體系的建設、引領公有雲產業的發展。
  • 中軟國際黃平:破解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難題,成就數位化未來
    在HUAWEI CONNECT 2020(華為全聯接大會)上,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雲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黃平與各行業嘉賓深度分享了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難題的解決之道,並發布中軟國際攜手華為打造的&34;聯合解決方案,為數位化轉型賦予新動能。
  • 中軟國際與華為聯合解決方案:喚醒沉睡數據,成就數位化未來
    在HUAWEI CONNECT 2020(華為全聯接大會)上,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雲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黃平與各行業嘉賓深度分享了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難題的解決之道,並發布中軟國際攜手華為打造的&34;聯合解決方案,為數位化轉型賦予新動能。
  • 向著希望,從華為全聯接2020看中軟國際的「雲中漫步」
    一場疫情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然而「危」向來都與「機」並存,後疫情時代,外部環境複雜,多種因素作用下的ICT產業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會。數位化轉型給各行業的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和創新的動力,其中尤以雲計算產業最為明顯。
  • 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軟國際的數位化轉型有點不一般
    眾所周知,雲計算技術發展到當下,已經在眾多行業領域當中落地生根,尤其是在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合的趨勢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在向雲服務+智能的方向轉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當中除了要練好自身的「內功」,將產品與技術能力不斷的迭代創新之外,更要將生態的能力不斷的擴張。
  • 中軟國際攜手華為打造「場景應用+數據存儲」聯合解決方案
    在HUAWEI CONNECT 2020(華為全聯接大會)上,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雲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黃平與各行業嘉賓深度分享了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難題的解決之道,並發布中軟國際攜手華為打造的「場景應用+數據存儲」聯合解決方案,為數位化轉型賦予新動能。
  • 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5G未來的發展前景和趨勢全面探討
    中國的5G發展也引起了國際方面的高度關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地面業務局局長Nikolai Vassiliev也對中國的5G發展作出高度評價,他認為5G將成為數字社會的通信基礎設施和工業的增長引擎。關於5G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給出了良好預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未來,5G將拓展數字經濟發展新領域、新空間。
  • 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如何認識人工智慧對未來經濟社會影響
    例如,根據圖靈測試方法,人類通過文字交流無法分辨智能機器與人類的區別,那麼該機器就可以被認為擁有人類智能。其次,人工智慧是對人類智能及生理構造的模擬。再次,人工智慧發展涉及數學與統計學、軟體、數據、硬體乃至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一方面,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需要算法研究、訓練數據集、人工智慧晶片等橫跨整個創新鏈的多個學科領域同步推進。
  • 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車聯網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方法
    歷史的發展勢不可擋,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以人們應接不暇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被誤解的「車聯網」目前,車聯網的概念尚無定論,車聯網暫以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定義為例,車聯網是物聯網和智能交通的有效結合,它以車為節點和信息源,通過無線通信等技術手段獲取車本身以及車外部等屬性,並加以有效利用,從而達到「人--車--路--環境」的和諧統一。
  • 構建新數據創新生態 中軟國際數字賦能嘉興市
    嘉興市委副書記、市長毛宏芳表示此次籤約是中軟國際與嘉興市合作的良好開端,是中軟國際對嘉興投資環境的認可,嘉興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中軟國際在嘉興的發展,對後期的合作充滿信心。在聽取完嘉興市委、市政府的介紹後,中軟國際董事局主席兼CEO陳宇紅表示很受鼓舞,更加堅定到嘉興發展壯大的決心,並將帶來中軟國際以服務為核心的能力助力嘉興本地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中軟國際高級副總裁兼網際網路ITS集團總裁居琰、嘉興市副市長盛全生作為雙方代表進行了籤約。
  • 是暴露隱私還是救人於「無形」環境智能發展遭遇數據困境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飛飛聯合斯坦福醫學院教授阿諾·米爾斯坦等科研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題為《利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的論文顯示,通過人工智慧與非接觸式傳感器結合來實現環境智能,可以潛在地改善醫療保健服務情況。「環境智能的市場化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它對於醫院和日常的生活空間都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
  • 是暴露隱私還是救人於「無形」,環境智能發展遭遇數據困境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飛飛聯合斯坦福醫學院教授阿諾·米爾斯坦等科研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題為《利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的論文顯示,通過人工智慧與非接觸式傳感器結合來實現環境智能,可以潛在地改善醫療保健服務情況。「環境智能的市場化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它對於醫院和日常的生活空間都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
  • 乘雲而至,中軟國際即將實力亮相2020華為HC大會
    5G、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這些ICT領域前沿話題又將齊聚一堂,2020 HUAWEI CONNECT(華為全聯接大會)將在2020年9月23日-26日於上海啟程。大會以&34;為主題,將匯聚全球產業領袖、商業精英和先鋒企業,共同探討ICT產業最新產品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
  • 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未來十年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前景和趨勢
    網際網路發展前景至今為止,隨著網際網路產業2C的流量市場與商業機會接近天花板,同時伴隨著AI、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5G等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技術之間的相互取長補短實現了大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算力作為生產力、區塊鏈作為生產關係的科技矩陣。
  • 「數字一帶一路」基地啟用 中軟國際助推重慶軟體產業高質發展
    12月23日,中軟國際「數字一帶一路」軟體生態基地啟用暨兩江軟體與數字經濟產業學院項目籤約儀式在重慶兩江新區隆重舉行。該基地是中軟國際通過解放號產業網際網路平臺與實體產業園區優勢相結合,以平臺為引領,賦能重慶數字經濟發展的軟體生態智能體。
  • 「雲聚創新,共贏未來」 中軟國際-華為雲創新中心2020年終大會圓滿...
    現場中國(南京)軟體谷管委會主任孫中華、華為江蘇雲與計算業務部總經理王震、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分別為大會致辭。 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致辭 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指出,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目前雲產品能力已取得較大突破,多場景布局初具形態,不僅在產業、解決方案、管理服務等方面與華為雲全面合作
  • 中軟國際哈爾濱ETC:分享安防大數據時代雲存儲的特徵
    爆炸式增長的數據,正推動人類進入大數據的時代。維基百科全書的定義:「大數據是飛速增長的,用現有資料庫管理工具難以管理的數據集合」。這些數據包括:社交媒體、行動裝置、科學計算和城市中部署的各類傳感器等等,其中視頻又是構成數據體量最大的一部分。據IMSResearch統計,2011年全球攝像頭的出貨量達到2646萬臺,預計到2015年攝像頭出貨量達5454萬臺。
  • 中軟國際
    隨後,中軟國際雲智能業務集團執行總裁孫佳韡代表中軟國際攜手華為、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等全球優秀企業和機構共同發布「共創行業新價值生態宣言」。目前華為雲夥伴能力中心已布局15個省市,中軟國際始終堅持大力投入公有雲生態體系的建設、引領公有雲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