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造車潮起:蘋果、阿里、百度們為何都來了

2021-01-03 市商網

牛牛敲黑板:

上一輪新造車熱潮經過殘酷的淘汰僅剩下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為數不多的生存者;現在,蘋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直接參與的第二輪造車運動又來了。新玩家的入局,會給電動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近期,蘋果公司被傳出將在2021年9月發布首款電動車Apple Car,這比原先規劃至少提前了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供應商預計明年Apple Car的出貨量將初步釋放,到2022年將「全面爆發」。

這一消息無論在汽車界還是科技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

不止Apple Car,最近一段時間,諸如嵐圖汽車、智己汽車、極狐arcfox等一些陌生的電動車品牌已經開始在汽車市場上出現。站在這些新品牌背後的,不乏東風、上汽等傳統汽車大集團,更活躍著阿里、華為、蘋果等科技巨頭的身影。

儘管電動汽車距離技術成熟、替代燃油車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但是全球汽車企業全面轉向電動化的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逆轉。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的這一變化類似於功能手機向智慧型手機的革命性轉變,誰跑的慢誰就有可能是汽車界的「諾基亞」。

當第二輪電動車造車熱潮席捲而來,老牌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巨頭們都在摩拳擦掌,新玩家們究竟有多少勝算?他們又會給電動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這一次是誰在造車?

12月18日,東風汽車集團(下稱東風集團)旗下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嵐圖在深圳發布了首款量產車型「嵐圖FREE」。從7月份新品牌發布到其首款車型亮相,嵐圖汽車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

在電動車造車上火急火燎的不光是東風集團,今年10月份,有媒體爆料上汽集團正在打造代號為「L」的全新電動智能汽車品牌。一個月之後,「L」項目以「智己汽車」的面目出現。

近期,智己汽車方面透露,明年1月中旬,智己汽車將同時發布兩款車;明年4月發布第三款產品,還將公布首款車型的購買方式,並接受限量預訂;在年底開始少量交付。

不難看出,在新一輪造車大潮中,傳統的汽車廠商開始發力,成為主要的推動者,它們正在爭先恐後地推出自己的獨立電動汽車品牌。比如長城汽車的沙龍智行,廣汽集團的廣汽埃安,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極狐等。而科技巨頭成為了重要參與者。

今年11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向外界透露,公司正攜手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產品,不久之後就會和大家見面。

而就在上周,路透社報導稱,百度正在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並已與吉利汽車、廣汽集團和一汽集團就這種可能性進行了談判,或組建一家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企業,但尚未達成任何協議。

不久前,網絡上傳出「小米即將發布和比亞迪聯合出品的『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的消息,同時還曝光了多張圖片。但後來雙方均已闢謠。

雖然說上一輪新造車熱潮中,百度、阿里等也參與了新造車企業的融資,可見相較「投資人」,這一次,科技巨頭們更願意作為一名深度參與者。

更有科技巨頭親自下場獨立造車,例如蘋果。該公司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 」項目,不過後來被擱置。但近期蘋果公司被傳出將在2021年9月發布首款電動車Apple Car,當前蘋果已經向汽車零組件供應商提出了備貨要求。

實際上,在2-3年前,傳統汽車企業在談到新造車時還是不屑一顧的態度。

比如在2018年央視舉辦的一個汽車論壇上,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公開抨擊「造車新勢力」:「用網際網路、電動汽車到處忽悠,我覺得很危險,老百姓那點錢賺的不容易。」

李書福的言論在當時的汽車行業很有代表性,贏得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支持,比如時任上汽集團副總裁的王曉秋也認為,「新勢力造車不靠譜,造好車,一定需要時間沉澱、經驗積累。」

當時有汽車博主認為,在樂視汽車泡沫破滅、特斯拉深陷財務困境面前,新勢力基本都是笑話,「市場已經不會給新勢力們任何機會。」

不過時至今日,傳統汽車企業對於電動車造車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彎——不再嘲笑,反而開始學習。

比如作為一款大型智能電動SUV,「嵐圖FREE」的身上就有很多來自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的影子。

在價格上,嵐圖定價不超40萬元,與理想one、蔚來ES6相當;在動力上,兩條腿走路,提供純電動和增程電動兩種動力方案;在外觀、智能配置上也學習了新造車,比如擁有4種智能座艙模式,全系標配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在銷售上採取直營店渠道模式;也開發自己的app,通過社區的私域流量來維繫客戶。

而智己汽車同樣也學習了網際網路社區的做法,表示用戶將成為智己汽車價值鏈的核心驅動。智己汽車的用戶將成為企業研發、生產、製造、營銷等全業務鏈的驅動者。

智能汽車先行者走向成功

在新玩家加速進入電動車賽道的背後,整個汽車市場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國內新能源車零售16.9萬輛,同比增量為9.7萬輛,同比增速136.5%。成為國內乘用車零售增長的核心動力。其中純電動車11月零售銷量為14.2萬輛,同比增長145.4%。

第一輪造車熱潮中的代表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在11月份分別增長了109.3%、342%,蔚來汽車稱這是自今年4月以來連續第八個月實現同比翻番。

相比之下,燃油車銷量額則處於不溫不火甚至是負增長的狀態。

2020年1-11月部分新造車企業和傳統汽車企業的銷量增長情況對比

在資本市場上,截至目前,新造車企業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的股價在年內分別增長了400%、1200%、130%和100%。

新造車企業和幾家傳統汽車企業在2020年內的股價增長情況

相比之下,東風集團、上汽集團、長安等傳統車企的股價則弱得多。

股價的上漲也帶動了幾家新造車企業的市值飆升。到目前為止,蔚來汽車市值已經超越了上汽集團,小鵬和理想也把長安東風集團甩在身後。

2020年來以來,電動汽車們也擺脫了「造一輛虧損一輛的賠錢貨」標籤,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均陸續實現了毛利率轉正。

除了較早實現正毛利的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也在Q2和Q3宣布進入正毛利的區間,而理想汽車的在Q3的毛利更是高達19.8%,直逼特斯拉。

汽車的世界變了

電動汽車之所以走上風口,消費者需求的轉變是其中重要原因。

幾個月之前,博主「電駒哥馬連華」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小範圍的投票——預算30-40萬元,是買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漢這樣的電動汽車,還是寶馬3系級別的燃油車?

「投票結果令我吃驚。」他表示。在479位參與投票的網友中,399人選擇買電動汽車,佔比83.2%;只有80人選擇買燃油車,佔比17%。

不僅是在願意花費30-40萬元購車的中產階級群體中,電動汽車在下沉市場中也廣受歡迎。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曾表示,在江浙一帶的農民,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一年提高將近20%。

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動車能有如此的接受度,原因不難理解。

首先,電動汽車在很多地方具備不限牌、不限行的優勢。比如在上海,由於燃油車牌照價格在10萬左右,而電動車可以免費上綠牌,因此在有同樣的預算時,燃油車購買者或還需要分出其中不菲的費用以購買牌照,電動車用戶則可以用全部預算挑選到性能更好的汽車。

從使用體驗來看,電動車在加速性能和操控配置也都有很大的優勢。價格在20-30萬元檔次的電動汽車,動力水平、百公裡加速甚至可以與百萬元以上的燃油車相媲美。

「在現有的政策條件和法規法律條件下,傳統的燃油車發動機越做越小、性能降低,同時用戶對汽車性能、品質等需求不斷提升。」嵐圖汽車科技公司執行長兼首席技術官盧放表示,嵐圖希望大功率的電驅動來解決矛盾。

在智能化水平上,電動車也有明顯的優勢,在中高端電動車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開始成為標配,幫助司機解放雙腳、降低疲勞,在減少追尾方面發揮作用。此外,在智能座艙配置上,電動車更加強大,功能更加豐富,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拓展性。

就此前被廣為詬病的電動車電池性能問題,隨著技術的迭代,目前電動汽車在續航裡程方面的能力也大大提升。恆大研究院報告顯示,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航裡程從2017年第1批211.6km,持續提升到了2020年第7批的391.4km。

除了新消費趨勢變化,全球汽車產業從石化能源轉向新能源也成為了重要趨勢。

燃油車所用的汽油柴油均提煉自石油,而當前石油的分布和汽車的市場部分極不匹配。全球石油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東、俄羅斯等地區, 這些地方卻不是汽車大國,反而歐盟、美國、中國等汽車保有量很大的地區對於燃油極為苛求。

以中國為例,2019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了70%,已經連續十年超過了50%的國際安全警戒線。

而汽車是其中的耗油大戶。據2019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數據,按照中國汽車保有量2.6億輛、每輛汽車每年平均消耗1.8噸石油計算,2019年全國2.6億輛汽車消耗石油4.68億噸。按照2019年中國石油消耗總量約6.96億噸的數據計算,我國汽車消耗石油的佔比已接近70%。

除了能源安全,電動車相對於燃油車還有減少汙染的優勢。同時,電池價格的迅速下降,也讓電動汽車變得越來越便宜。

行業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的一份調查顯示,2019年電動車電池平均價格相較2010年下降了89%。報告還預測,到2023年,每塊電池的平均價格應降到每千瓦時101美元以下。

在此背景下,最近幾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紛紛出臺叫停燃油車銷售的時間表。

今年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目標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

在此情況之下,各大汽車公司也制定了停止生產燃油車的時間表。

沃爾沃表示,從2030年開始,沃爾沃將只交付電動車;本田則將於2022年停止在歐洲銷售汽油和柴油車型。在國內,長安、海馬、北汽、日產等傳統汽車廠商也表示將在2025年停止燃油車的售賣。

對於這些品牌來說,剩下轉型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誰能成為新一輪勝者?

電動汽車前景雖普遍被看好,但是造車並非易事。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一份統計顯示,在上一輪新造車熱潮中有近50個電動車品牌。但時過境遷,僅僅有少數品牌存活下來。

這其中也給新玩家們留下了不少的警示。

首先,對於造車企業來說,電動汽車是一個投入巨大的行業,需要長期的燒錢。李斌曾經表示,沒200億不要造車;而何小鵬則感嘆,「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

因為資金鍊撐不下去的不光是國內眾多新造車企業,在海外也不乏碰了一鼻子灰的玩家。

2016年,戴森斥資25億英鎊(約人民幣218億元)正式啟動了電動車項目,並從英菲尼迪、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梅賽德斯等全球頂尖車企招募眾多人才造車。

然而在4年過去了,2020年5月戴森卻突然宣布取消造車項目,戴森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承認,「儘管我們在整個開發過程中都非常努力,但再也看不到其在商業上的可行性。」

200億元到底行不行,其實看看特斯拉和國內這些新造車企業花了多少錢就夠了。

從2003年到2019年,特斯拉公司15年累計虧損了50億美元(約合327億人民幣)。按照李斌的說法,蔚來汽車截止到2020年第二季度,累計虧損額為220億元。而2020年前三季度又累計虧損達39.8億元。

以上市為限,小鵬汽車累計獲得185億人民幣融資,理想汽車共募集資金約130億人民幣,蔚來汽車上市前共融資融資145億。

顯然這遠遠不夠,在上市之後,這些造車企業還在持續融資。今年以來,蔚來、小鵬、理想三家造車新勢力紛紛在高位增發融資。

近期,何小鵬表示,今年小鵬汽車累計募資額接近50億美元。這個數據超過了小鵬汽車上市之前的融資總額。公開數據顯示,蔚來汽車在2020年也通過3次增發可得48.7美元的融資,理想汽車也將通過增發獲得13.6億美元的資金。

雖然在此之前,智己汽車已獲得上百億融資,而東風集團近日也宣布將投70億元用於支持嵐圖汽車發展。但對兩位新玩家而言,上百億的融資僅僅只是啟動資金,未來還需要持續「彈藥」。

不過在資金問題上,相較前輩們,第二輪新造車品牌似乎有備而來。

對於傳統汽車廠商來說,雄厚的資金實力是它們的優勢,同時為了分散投資風險,各家造車企業也紛紛找到了合作夥伴共同投資。

對比前後兩輪電動車造車熱潮,在上一輪新造車大潮中,主力更多是初創企業。這些企業的創始人有人具備傳統汽車行業背景,也有人從網際網路領域跨界而來,造車的經驗為零。

比如,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均來自汽車門戶網站;而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創業前在阿里巴巴任職,與汽車行業幾乎毫無關聯。

如今,在新一輪造車潮參與者中,已經雲集了汽車、科技兩大行業的巨頭們,將電動車「汽車+科技」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例如「智己汽車」的出資方除了上汽和浦東張江,阿里巴巴也參與其中;長安的高端電動車品牌也將與寧德時代及華為合作。

而百度被傳出在和吉利汽車、廣汽集團、一汽紅旗討論成立合資公司。就連小米也被「謠傳」與比亞迪聯合造車,在社交媒體上,「青悅S1」被傳的有鼻子有眼。

除了資金支持之外,新造車品牌要想成功還需要打造出用戶認可的產品,這需要對於汽車行業和用戶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

相比於第一輪造車企業許多門外漢相比,第二輪造車潮中很多企業都是傳統企業廠商,並且在電動汽車領域有多年的積累,在技術上比較有優勢。

但是在C端消費者的把握上卻是傳統企業廠商的弱點,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接觸用戶、做好用戶體驗卻是阿里巴巴、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優勢。因此對於智己汽車們來說,和網際網路巨頭的結合可以說是優勢互補。

從總體上看,第二輪新造車企業相比上一輪的企業在資金、專業性、用戶渠道上有著較強的優勢,看起來似乎生存機率更大。

當然,這對於經歷過艱難掙扎才存活下來的蔚來、小鵬、理想來說,未必是個好消息。

在嵐圖FREE汽車發布後,外界紛紛將這款車與理想ONE進行對比,認為對後者形成了挑戰。

嵐圖FREE和理想ONE部分指標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有意思的是,就在當天,理想汽車也對外宣布向用戶交付超過3萬輛理想ONE,表示創下了國內新能源車企首款車型最快交付記錄。

不過對於增程式這個「小眾」市場來說,嵐圖和理想第一要務可能還是共同做大市場而不是內鬥,在官方層面上,雙方也是呈現「惺惺相惜」。

就像李想在朋友圈裡說的,「在一個領域有認真用心的新選手進入,絕對是好事情,可以快速增加這個領域的關注度和消費者的信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市商網無關。市商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風險與責任。

相關焦點

  • 新玩家入局,第二波造車潮起
    蘋果汽車假想圖這一消息無論在汽車界還是科技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由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領先的上一輪電動車大戰才剛剛交出成績單,眼下,新一輪造車大潮已經洶湧來襲。雖然說上一輪新造車熱潮中,百度、阿里等也參與了新造車企業的融資,可見相較「投資人」,這一次,科技巨頭們更願意作為一名深度參與者。更有科技巨頭親自下場獨立造車,例如蘋果。該公司在2014年就啟動了「泰坦 」項目,不過後來被擱置。但近期蘋果公司被傳出將在2021年9月發布首款電動車Apple Car,當前蘋果已經向汽車零組件供應商提出了備貨要求。
  • 百度造車、蘋果造車、馬斯克成全球首富,這些事串起來看才有意思
    一個三四年前還有破產風險的公司,現在市值超過了阿里、騰訊,超過了中國所有的上市公司,誰能想到呢?上面的第二個新聞,是蘋果和韓國現代汽車集團計劃籤署傳聞中的「蘋果汽車」合作生產協議,並有望於2024年在美國生產出首款「蘋果自動駕駛汽車」。蘋果汽車,是一個傳聞很久的產品,在蘋果內部也是幾起幾伏。
  • 吉利牽手百度!造智能電動車,傳統車企都得抱百度大腿?
    傳統車企要加速造電動車,都得抱百度這條大腿?近年來,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市值一路飆升,也讓眾多傳統車企「眼饞」,看到了電動車這塊「香餑餑」。但是論「造車」,或許百度比阿里、華為等網際網路企業更具優勢。
  • 百度造車?哪來的底氣?
    和同期「路邊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車謠言不同,百度造車的消息來自路透社。除了在自動駕駛方面布局還相對「零散」的阿里和騰訊,接連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品牌HI和自動駕駛開源架構的華為,也是百度將面臨的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不過,華為從開始涉足汽車版圖之初就不斷強調:華為不造車!
  • 百度造車?哪來的底氣?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百度計劃開拓造車業務」,這則新聞成為了近期汽車圈、科技圈、投資圈等關注的熱點。  和同期「路邊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車謠言不同,百度造車的消息來自路透社。儘管百度方面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但市場卻給出了最為直接的回應,消息曝光當天,百度股價飆漲近14%,一年半來百度市值重回600億美元。
  • 蔚來ET7上市ModelY本月起陸續交付蘋果、百度紛紛下場造車
    本周,頭部造車新勢力們的勢頭依然強勁,無論是特斯拉衝進胡潤世界500強前10名,還是蔚來市值突破千億美元,他們都在創造著全新的歷史;而另一方面,百度和蘋果要造車的消息也在同一天被曝出,網際網路巨頭和科技巨頭的接連下場,讓人們不禁期待,未來的汽車,越來越「好玩」了。
  • 「汽車人」IT企業再掀造車潮
    「新勢力」發動的造車運動,已經基本塵埃落定。「第二浪潮」由信奉「輕資產哲學」的IT企業掀起。文/《汽車人》黃耀鵬這幾天,車圈兒沸騰了。以1月11日百度宣布「與吉利合資造車」為標誌,網際網路對造車的介入力度空前高漲。熱情當然不是這幾天才激發的,幾乎所有重量級IT企業都對造車有了或多或少的想法,都在尋求兌現的合適方式。
  • 蔚來ET7上市 Model Y本月起陸續交付 蘋果、百度紛紛下場造車
    原標題:E周新勢力 | 蔚來ET7上市;Model Y本月起陸續交付;蘋果、百度紛紛下場造車
  • 百度開始造車了?!它哪來的底氣?
    百度計劃開拓造車業務」,這則新聞成為了近期汽車圈、科技圈、投資圈等關注的熱點。和同期「路邊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車謠言不同,百度造車的消息來自路透社。儘管百度方面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但市場卻給出了最為直接的回應,消息曝光當天,百度股價飆漲近14%,一年半來百度市值重回600億美元。
  • 造車!對於百度來說,是一道必須拿高分的必答題
    百度沒有選擇第一時間親自下場造車,與汽車行業高風險低回報的行業特徵有一部分關係,而且當時的造車新勢力們也是遠不像今日這般光彩奪目,在巨額虧損的帳面和層出不窮的產品故障中,各個都是哀嚎苦熬,賠本賺吆喝才是資本對行業當時的主流判斷。以蔚來為例,2020年第三季度,其淨虧損就達到了10.47億元,2018年以來,其累計虧損更是超過200億元。
  • 同是造車,百度或許比蘋果更為值得期待
    市場為什麼期待科技網際網路巨頭造車?雖然蘋果、百度、車企對這些報導傳聞均表示不予置評,但市場對此依舊是熱情萬丈。在此,問題也隨之而來:市場為什麼對科技網際網路巨頭造車,報有如此熱情?在我看來,可能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在相互交織。
  • 百度轉型造車,中國電動車企兵強馬壯,或將重演手機業崛起神話!
    造車新勢力們狂飆急進,蔚來汽車市值已經超過大眾汽車。比亞迪也已成為世界一流電動汽車廠商。 而1月11日,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百度宣布正式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 蘋果造車的衝擊波:連PPT都沒有 就有人喊狼來了
    從2014年起,蘋果啟動了一項號稱絕密級的「泰坦計劃」,開始全力推動造車事項,並四處招兵買馬。那段時間,蘋果從特斯拉、克萊斯勒、大眾等車企挖走了一批人才。為此,馬斯克曾稱,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的那些人都是「被解僱」的。
  • 五問百度造車:要造什麼車?競爭力在哪?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1日電 (常濤 付玉梅)11日,百度造車的消息塵埃落地。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  二級市場對此早有反應。兩家公司股價此前多次伴隨「合作造車」的傳聞大漲:百度美股股價在一個月內已上漲67%,市值時隔兩年後站上800億美元;港股吉利汽車8日盤中大漲超20%,11日開盤漲逾5%。
  • 蘋果收購汽車公司失敗,百度也要開始造車了?網友還給起了名字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為了推進自主電動汽車項目發展。早在2020年上半年,就與加州電動汽車創業公司Canoo進行詳談,雙方主要討論的內容包含了Canoo的可擴展滑板電動汽車平臺收購項目,不過因為雙方意見出現分歧最終導致談判失敗。
  • 誰怕蘋果造車?
    作者 | 王慧「我注意到,蘋果公司要造車了。」12月底,瞭望智庫的內部研討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語氣鄭重。他補充了一句,「特斯拉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市場影響力,還沒有弄清楚,第二波衝擊又來了,這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情況。」
  • 百度下場造車:自動駕駛起個大早,電動車趕個晚集
    隨著頭條和阿里旗下的神馬搜索高調進軍搜尋引擎業務,甚至在自己的基本盤領域也受到蠶食。 造車確實是給百度打了一劑強心針,至於藥效能管多久,能不能治本,這就不好說了。
  • 蘋果、百度、阿里巴巴等入局造車,他們會是跨行業搶奪者嗎?
    近日,蘋果造車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事實上,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聞,在過去幾年時有傳出,不過像如今這樣密集曝出猛料的時刻,並不多見。蘋果首款汽車Apple Car 將於2021年9月亮相;目前有至少數十輛Apple Car原型車,進行秘密測試;蘋果正在與臺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晶片…
  • 網際網路造車風起,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 -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1月11日,百度宣布造車。這是繼阿里巴巴、華為之後國內第三家進入造車領域的網際網路大廠。加上國外的蘋果,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近期持續起風。百度造車的直接影響是,股價迅速攀升。自去年12月15日首次傳出造車消息後,百度股價一路飆升,一個月內上漲67%。
  • 蘋果汽車或於明年發布,為何網際網路科技巨頭都想入局造車?
    近期,有消息稱蘋果Apple Car最快可能在明年9月發布,實際上,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聞近些年一直不斷湧出,而本次媒體關注的焦點在於發布時間,這似乎暗示著Apple Car有可能即將到來。據媒體報導,截至去年年末,蘋果已從特斯拉挖走超過500人,從福特汽車挖走超過170人。故在一次採訪中,特斯拉CEO馬斯克戲稱蘋果公司是特斯拉的「墳墓」,因為蘋果招聘了很多被特斯拉「解僱」的工程師。不論如何,蘋果在造車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人才,已經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值得引起眾多新老車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