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2020-12-27 老胡說科學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利用氫光譜學將量子力學的精確度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在此過程中,他們更接近於解決著名的質子電荷半徑難題。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測試了量子電動力學,其精確度達到了小數點後13位。新的測量方法幾乎是之前所有氫測量方法加起來的兩倍,使科學向解決質子大小的難題又邁進了一步。這種高精度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梳技術實現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

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意味著物理理論的預測(精確的數字)可以被實驗驗證或證偽。實驗是對任何理論的有效驗證。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的相對論版本)無疑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理論。它允許進行極其精確的計算,例如,將氫原子的光譜描述到小數點後12位。氫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同時也是最簡單的,只有一個電子的元素。然而,它仍然是一個未知的謎。

質子大小之謎

氫原子中的電子「感知」質子的大小,而質子的大小在能級上的最小變化中得到反映。幾十年來,無數次對氫的測量都得出了一致的質子半徑。但對所謂的介子氫的光譜研究揭示了一個謎。在這種氫中,電子被比它重200倍的介子取代。這些測量是在2010年與蘭道夫波爾合作進行的。從這些實驗中得到的質子半徑值比普通氫的半徑小百分之四。如果所有的實驗都是正確的,那麼就會出現與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相矛盾的情況,因為所有用介子和普通氫進行的測量必須具有相同的質子半徑,而所有的理論條件都是正確的。因此,這個「質子半徑之謎」激發了全世界新的精確測量方法。然而,當來自加興和多倫多的新測量結果證實質子半徑變小時,來自巴黎的測量結果再次支持了之前較大的數值。

科學在獨立的比較中蓬勃發展。利用所謂的無都卜勒雙光子頻率梳光譜學,研究小組已經成功地將精確度提高了四倍。現在對質子半徑的測量結果比之前所有對氫的測量結果加在一起要精確兩倍。這是量子力學第一次被測量到十三位小數。該方法確定的質子半徑值證實了質子半徑較小,從而排除了該理論的原因。因為對於相同的躍遷,無論理論如何,實驗結果必須一致。

對量子電動力學有效性的評價只能通過幾個獨立的測量值進行比較。如果理論是正確的,並且所有的實驗都是正確的,那麼質子半徑的值必須在實驗不確定度的範圍內一致。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如我們在圖中看到的那樣。這個差異的解釋(質子之謎)開啟了量子電動力學(最精確的物理理論)可能存在一個根本缺陷的可能性。然而,新的結果表明,這個問題是實驗性的,而不是根本性的。量子電動力學又一次成功了。

頻率梳光譜學的新裡程碑

脈衝鈦藍寶石雷射器在放大非線性晶體時產生了二次諧波,產生了410nm的藍色雷射。

頻率梳光譜學在這個項目中的成功也意味著一個重要的科學裡程碑。迄今為止,對氫和其他原子和分子的精確光譜學幾乎完全是用連續波雷射器進行的。相比之下,頻率梳是由脈衝雷射產生的。有了這種雷射器,就有可能穿透到波長更短的紫外線範圍。使用連續波雷射器,這似乎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努力。非常有趣的離子,比如類似氫的氦離子,在這個光譜範圍內有它們的躍遷,但即使在第一個量子理論發展100多年後,它們也不能被精確地研究。現在提出的實驗是改變這種不令人滿意情況的必要步驟。此外,人們希望這些紫外頻率梳能夠使重要的生物和化學元素,如氫和碳,通過雷射直接冷卻,使科學能夠以更高的精度研究它們。

相關焦點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太好了,量子電動力學實驗:向大規模實施邁出了重要一步!
    現在,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科學家利用超冷原子實驗構建了量子電動力學的對稱性,他們希望為實現未來可以模擬複雜物理現象的量子技術獲得新見解,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研究電子和輕粒子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它基於所謂的U(1)對稱性。
  • 戴森和量子電動力學
    戴森是全能型的科學家,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他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所做出的奠基性的工作,此外,他在核工程學、固體物理、天體物理、生物學、以及數學等領域都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本文將主要介紹戴森在1947-1948年間,用短短一年左右時間完成量子電動力學方面工作的傳奇經歷。
  • 最精確的質子半徑測量結果揭曉|科學要聞
    · 物理學 · 質子半徑的最精確結果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和基礎的元素,但它的質子半徑大小仍是一個謎團。據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中,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利用高精度的頻梳技術(frequency comb technique),在高解析度的氫光譜中激發原子,使得對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達到了小數點後13位。此外,他們進一步靠近了質子半徑大小的答案,其測得的質子半徑大小的結果為0.8482(38)飛米(1飛米=10^-15米),精確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 71個格點的量子模擬器 成功求解量子電動力學方程
    量子模擬器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獲得突破性進展!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求解,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首次模擬了規範場與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並由此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性。相關研究成果11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量子糾纏的本質,是量子電動力學和量子力學
    量子通訊保密性表現在使用量子糾纏糾錯時即可實現,不需要有非常寬的帶寬,就是測量本身也就沒有糾錯的過程,而且量子糾纏也沒有經典光子糾纏那麼微觀。這裡需要指出,量子糾纏並不是關鍵,它和量子以及量子通訊並不是一回事,只不過之間具有相似性。
  • 進入質子內部看看
    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更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電子是基本粒子,意味著它無法繼續分割,但是質子和中子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基本粒子夸克和膠子。從宏觀尺度到亞原子尺度,基本粒子的大小在決定組合結構的大小時,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存在巨大的空隙;相對於整個原子,原子核幾乎只是一個點;對於質子而言,組成它的夸克在決定其質量時幾乎無足輕重。
  • 費曼關於「量子電動力學」的論文真的讓人大開眼界
    量子電動力學(QED)是理察·費曼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他在自己的著作《QED:光與物質的奇怪理論》中解釋了這一令人大開眼界的理論。這本書從日常生活中光的行為的例子開始,介紹物理學家可能會觀察到的光的行為。書的結尾解釋了費曼最著名的——費曼圖。光子是粒子還是波,多年來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
  • 馬斯克口中的「量子飛躍」
    「量子飛躍」,這是馬斯克用來形容特斯拉的Autopilot和FSD全自動駕駛功能軟體代碼基礎架構重寫帶來的全新體驗量子飛躍,通常指的是量子計算機充分利用量子力學理論,能將特定類型計算問題的求解速度提升多個數量級。這意味著,特斯拉自主研發的FSD晶片將充分釋放算力,從而更快地部署更多的功能。馬斯克表示,作為重寫的一部分,「神經網絡正在吸收越來越多的問題。」這種改進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因為是基礎架構的重寫,而不是一個增量的調整。
  • 季向東自述:追蹤質子自旋之謎三十年
    轉到物理系後,因為我的數學功底比較好,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等課程學起來也比較輕鬆。特別是量子力學,看上去基本都是一些數學題,不需要搞清其中的物理意義就能拿高分。但唯有一門功課是例外,就是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這是一門研究日常生活中冷與熱的學科,涉及到溫度、能量守恆定律、熱功轉換效率、相變等,其研究成果直接推動了蒸汽機的應用與第一次工業革命。
  • 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費曼的4步高效學習法
    理察·費曼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因其對量子電動物理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種學習方法被歸於費曼的名下,雖然並沒有事實證據是由費曼提出,但這個方法幫助了很多人快速學習一門技能。那費曼學習法是什麼呢?
  • 黑洞的奇異性,從量子信息到史瓦西半徑!
    在本文中,我們首先會將它們作為經典物理理論的對象來討論,「經典」意味著我們會忽略掉所有可能的量子效應及其後果。這種情況下所說的基本經典理論是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它用一系列的場來描述空間和時間,這些場的行為由愛因斯坦方程決定。一個自然會問到的問題是,該理論是如何描述質量像恆星一樣巨大的球形天體周圍的空間與時間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是由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找到的。
  • 量子計算新突破:在71個格點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溫格方程...
    (製圖:石千惠、梁琰)據悉,研究團隊同德國、義大利科學家合作,開發了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通過精確調控成功模擬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首次模擬了規範場與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並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
  • Science: 科學家打造出量子物理領域的AlphaGo ,破解多體系統難題
    Hush 等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黃小天掌握古老圍棋遊戲的人工智慧能夠幫助科學家解決包含數十億粒子量子狀態的驚人複雜性難題。去年,谷歌 AlphaGo 擊敗頂尖人類圍棋高手後登上頭條。驚豔於 AlphaGo 的戰績 , 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Giuseppe Carleo 認為,或許可以打造一款類似的機器學習用來破解量子物理中最複雜的難題。
  • 薛其坤:量子革命解決大數據難題,指甲蓋存儲全世界
    僅以量子存儲這一項量子技術的細分應用來看,其重大意義就不言而喻。「全世界目前擁有的數據是3000個ZB,光維持數據中心需要的電費是2400億人民幣,將來大數據要想繼續研發下去,能耗必須降下來。」薛其坤稱,事實上人類此前已經經歷過一次量子革命。「比如說,電晶體的運作原理只能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用牛頓力學解釋不了。」 「正是第一次量子革命直接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利用規模化量子模擬器求解複雜物理問題
    據悉,研究團隊同德國、義大利科學家合作,開發了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通過精確調控成功模擬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首次模擬了規範場與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並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
  • 美國對撞機開建,破解質子質量之謎
    質子由更小的夸克和膠子構成,膠子像膠水一樣把夸克綁在一起。令人驚奇的是,夸克只佔了質子和中子質量的很小部分,膠子可能佔了宇宙可見物質質量的90%以上,這是為什麼?此外,對於夸克和膠子是怎麼互相組織的,我們也知之甚少。如今,有望解決這些疑問的利器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