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能給人以安全和保護嗎?

2020-10-28 長城評論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張田勘(北京)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

人臉識別方便了人們的某些行為,但正因為太方便又使人臉變得「分文不值」。媒體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平均每張人臉(照)實在是不值分文。但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值分文的人臉(照)足以產生巨大的安全問題,並讓人懷疑,人臉識別會給人們以安全和保護嗎?

即便是少數違法分子盜賣人臉照,可能沒有普遍性,但是,有人能輕鬆盜用和盜賣人臉照已經說明,這並非是個例和孤案,而且也提醒,人們可能進入到了一個「不要臉」的時代。

似乎在一夜之間,人臉識別就鋪開了,除了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坐高鐵時「刷臉」進站等外,各種手機APP都在用人臉識別,否則就用不了APP,甚至連各個城市的所有小區都在打造人臉識別門禁,所有人進自己的家(小區)都要「刷臉」開門……

儘管人臉天天暴露於外,但人臉如同不輕易示人的基因一樣,是每個人的隱私的一部分,從法律上來講,人臉信息如同基因信息一樣,有隱私權,而且是一種人格權,是自然人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權利。

由於沒有法律和法規的保護,人臉識別目前在中國已經有泛濫成災的趨勢,並且危害不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犯罪分子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再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騙過人臉核驗機制,實施金融詐騙。還有一些公眾反映,因為自己的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財產損失,更嚴重的是隱私洩漏而造成的名譽損失,如與性犯罪有關的人臉張冠李戴。

由於生物信息的特殊性,面部、指紋、虹膜、聲音等信息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點,一旦洩露就是終身洩露。當這些生物信息洩露後,冒名頂替者可以很容易行騙,而被洩漏者則難以再更改和使用自己的臉面作為生物信息的身份認證,讓自己在生活中寸步難行。

目前大量的人臉為數據被存儲在各種各樣的應用運營方或技術提供方的資料庫中。但是,數據應當如何脫敏,如何保證安全,哪些用於算法訓練、哪些會被合作方分享,都要根據信息科學的研究結果制定規則和法令,如專業人員提出的分層授權、分布式存儲的數據脫敏和加密方式,以保護人臉數據的安全,否則,即便沒有內部人員盜用,僅僅被黑客入侵,都會讓人臉數據面臨極大風險。

因此,中國的《網絡安全法》將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範圍,並且《民法典》也規定,收集、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徵得該自然人或其監護人同意,且被採用者同意後還有權撤回。這也是知情同意的原則。但是,在如何操作上,還有討論的空間,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在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因此,希望人臉識別採集和使用在有了法律保障之後再實施。

人臉識別除了必須堅持合法性,正當性和必要性的原則外,還需要嚴格遵守知情同意的原則。如此,才能保護人的最珍貴的臉面,並且讓人的臉面一如既往地尊貴和尊嚴。

(本文系長城網、長城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能給人以安全和保護嗎|長城評論
    媒體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平均每張人臉(照)實在是不值分文。但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值分文的人臉(照)足以產生巨大的安全問題,並讓人懷疑,人臉識別會給人們以安全和保護嗎?
  • 你認為人臉識別安全嗎?
    【微調查】#知識經濟那些事兒#【你認為人臉識別安全嗎?】隨著科技的發展,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坐火車、進小區、快捷支付……這項技術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然而,雖然人臉識別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保障了人的安全,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也或多或少地竊取了人的隱私,存在洩露風險,成為不安全因素。對於人臉識別你了解多少?人臉識別的數據安全又該如何保障?一起來聊聊吧!
  • 面具竟然能替代人臉解鎖手機!人臉識別還安全嗎?
    最近,一個「面具可以替代人臉解鎖手機的科學測試」再次引起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安全性的憂慮。測試中,科研人員先將手機放置在一個三腳架上,再在手機對面放上面具,然後進行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調節,通過幾次比對,手機被成功解鎖了。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系統的識別準確率高嗎?「它」對「我」的判斷是否公允?早在1973年,瑞典就推出了首個《數據法》,如今全球約有130多個國家出臺了數據保護相關的法律。但它們的效力如何?能夠保護我們的「臉」嗎?隱私之外:準確性、數據歧視、人為審查和正當程序• 監管應如何確保生物識別技術的準確性和非歧視性?• 技術標準制定機構給出的準入指標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參考性?• 對生物識別系統進行「人工審查」有效嗎?如何才能為監督和問責提供保障?
  • 如何使用法律規制更好保護人臉識別信息安全
    就非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對人臉信息作出比一般個人信息更為嚴格的特別保護和特別規制,更有利於保護個人的人臉信息。   在無競爭性的服務領域(如民航、鐵路、學校、社區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當人們拒絕「刷臉」時,應提供其他替代性的驗證機制,而不能不「刷臉」就不能使用或進入。即使不全面叫停政府部門安裝、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也應該對其進行嚴格的法律規制,防範安全風險,防止被濫用。
  • 人臉識別安全嗎?IBM微軟叫停人臉識別業務,人臉數據售賣泛濫
    自從蘋果發布Face ID以來,人臉識別技術就在我國火熱的興起。小到每天都要使用好幾次的刷臉解鎖、大到刷臉安檢、刷臉支付。甚至連筆者的小區進出都用上了刷臉。今年以來,IBM、微軟都公開聲明表示將完全推出人臉識別領域的投資與發展。這背後是否預示著人臉識別並不安全?人臉識別的信息技術真的安全嗎?
  • 人臉識別不安全嗎?很多人都用錯了
    隨著經濟時代的社會進步和科技企業的不斷更新,公共安全問題已不再是紙上談兵。 在防疫控制期間,門衛登記管理尤為重要。管理好門衛人員流動,不僅能為防控疫情把好質量關,還能保證管轄範圍內工作人員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 Fawkes騙倒人臉識別廠商,100%保護人臉照片隱私安全
    人臉識別技術越來越方便的同時,也會給用戶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各種人臉洩露,造成信息不安全。如何保障人臉識別信息安全,已成為許多人工智慧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2020 年初,一家名為Clearview AI的公司,非法抓取Google、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 上的人臉照片,創建超 30 億張照片的面部識別資料庫,並通過出售算法牟利。
  • 蘋果iPhone X的人臉識別安全嗎?
    【天極網手機頻道】在三星GalaxyS8正式發布之後,有用戶發現其面部識別功能相當「雞肋」,用戶用一張圖片便可成功矇騙過手機,現在iPhoneX又配置上了Face ID功能,那麼,其面部識別功能是否安全呢?蘋果iPhone X的人臉識別安全嗎?
  • 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問題
    得益於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和海量數據的累積,人臉識別應用在近年呈現出加速落地的態勢。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客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技術的影子,2019年更被很多人稱為「人臉識別大規模商用元年」。然而正如所有新技術一樣,人臉識別也開始呈現出「雙刃劍」效應,在提高社會效率、增加便利性的同時,在隱私、安全、公平等方面亦引發了諸多爭議。
  • 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幾乎人人都在政務、門禁、支付等等這些應用場景使用過人臉識別,根據調查,90%的人都使用過相關技術,雖然便利性很高,但是人臉識別的安全問題從技術誕生到現在一直都存在質疑,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語音識別、虹膜識別以及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一直以來都是AI領域所比較熱論的話題。
  • 人臉識別應用普及,強化未成年人監督保護!
    未成年人在沒有監護人或監護人委託的其他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陪同的情況下,本應不可入住旅館、酒店等,但事實上監管力度嚴重不足,仍有不少未成年人違規留宿旅館酒店。部分專家表示,各地應嘗試設立、細化未成年人入住旅館異常情況強制報告制度,提升監管保護力度;同時可充分運用人臉識別、大數據等新科技,發揮技術作用。
  • 人臉識別是否具有安全隱患?
    人們會經常好奇一個問題假如用照片被人盜竊濫用,將2D的平面圖取代三維立體的人臉是否還能解鎖手機或者一些支付密碼。本是出於安全考慮運用的技術,但是會不會適得其反,出現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就是自從蘋果手機的更新換代開始,已經沒有了指紋識別的功能鍵,取而代之的是人臉錄入模式,只要要將面部放在攝像頭前便可以解鎖手機;包括現在很多支付功能、安檢系統都選擇了人臉識別認證模式。從便捷的角度來說確實我們可以省去很多繁瑣的記密碼以及輸入的步驟,可是有沒有可能同時洩露出去了自己的隱私,出現安全隱患?
  • 人臉信息五毛一份?應給人臉識別技術套上「安全鎖」
    眼下,人臉識別技術早已遍布各行各業:隨便一筆小額的支出,都可以直接刷臉支付;一些學校的門禁也與時俱進,完成從指紋識別到人臉識別的遞進;各類App上的實名認證,基本上都離不開人臉識別……無處不在的人臉識別技術,一開始都是為了「更安全」而設立的,但實際效果真是如此嗎?這不,最近不少媒體就報導了一則令人震撼的新聞:我們的人臉信息,0.5元一份。
  • 加強人臉識別技術和應用安全 迎來更好發展
    近幾年,人臉識別技術在各產業逐步廣泛應用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其應用範圍在不斷擴大。 但作為人臉識別技術的提供和運營商,除了不斷升級新技術和新應用搶佔市場的趨勢下,是否考慮過人臉識別技術安全和隱私問題呢?是否關心用戶對此技術的看法呢?
  • 購買1條人臉信息只需5毛錢!人臉識別智能鎖如何堅守用戶信息安全...
    此次人臉識別信息洩露事件讓大家對自身隱私保護意識再度提升,那麼,被盜取的人臉識別信息究竟能不能被用作其他渠道?這也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聯想到近幾年人臉識別在智能鎖行業內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鎖企開始主推人臉識別智能鎖,那麼,智能鎖的人臉識別信息會被盜取且用作其他渠道嗎?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採訪了智能鎖行業的生物識別廠商的盧深視,獲得了專業的答案。
  • 任何機構組織都能安裝人臉識別系統?
    任何機構組織都能安裝人臉識別系統? 傳言一: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都能裝 真相:需符合相關規定,不是想裝就能裝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購物、打卡、解鎖、出行,甚至在一些地方連取廁紙都離不開它。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
  • 萬維識別:人臉識別系統是否安全,這幾點就知道
    不少人問:人臉識別安全靠譜嗎?不管現在哪種識別方式,都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相對的安全。我們所能做的,是在這些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手機中選擇一個技術相對成熟,同時相對安全的手機品牌,從而去保障自己的信息和財產安全。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在消費領域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予以禁止,但是相關文件都強調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當、必要』且需要徵得當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確保安全,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侵權方需承擔相應責任。」
  • 蘋果新機人臉識別失敗 人臉識別比指紋識別人安全嗎
    經過幾個月的猜測和傳言,蘋果終於在新園區舉行的首場新品發布會上揭開了iPhone X的神秘面紗,並詳細說明了這款豪華設備的售價(1000美元)以及其功能。這款設備的屏幕幾乎覆蓋了整個正面,並配備了能夠處理複雜應用和視頻遊戲的強大處理器。此外,iPhone X還配備了無線充電功能以及名為Face ID的面部識別功能,蘋果稱後者將極大地改善智慧型手機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