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2020-11-09 每日安全資訊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ToF傳感器一直以來都是蘋果、三星、GD、AMS等傳感器企業和智能硬體企業所關注的技術,而ToF傳感器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就是人臉識別。

幾乎人人都在政務、門禁、支付等等這些應用場景使用過人臉識別,根據調查,90%的人都使用過相關技術,雖然便利性很高,但是人臉識別的安全問題從技術誕生到現在一直都存在質疑,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語音識別、虹膜識別以及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一直以來都是AI領域所比較熱論的話題。

但是人臉識別安全性頻繁暴雷,導致生物識別的安全性備受關注,那麼生物識別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門生意?

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並非最好的生物識別方式

從應用趨勢來看,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是從技術角度和安全性來說,兩者均不能算是理想的生物識別方式。

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在生物特徵識別領域,分為第一和第二代識別技術,上面所說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DNA識別以及籤名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都屬於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靜脈識別(分為指靜脈識別和掌靜脈識別)、視網膜識別則屬於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從安全性和技術迭代來看,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於第一代識別技術要更有優勢。

兩代技術的差異可以從特徵的可顯性和活體識別進行區分。

特徵的可顯性,如果生理或行為特徵可以通過肉眼看見,使得容易被模仿和複製,這種基於生理/行為特徵的生物識別技術可以被稱為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籤名識別、聲紋識別以及步態識別,這幾種識別技術的行為或特徵是可顯性的,其中指紋、人臉、掌紋可以通過一些技巧或軟硬體工具提取或者複製,而聲紋、籤名、步態則可以通過刻意模仿來獲得相似性極高的行為特徵。

活體識別,"活體識別"是指不可藉助外力來代替或模擬的活體檢測並識別,也就是說如果通過複製,或者3D列印人臉模型,進行假體識別只能算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而活體識別能夠判斷是否為真實的生物體,滿足可顯性和活體識別要求的生物體才算是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例如,靜脈識別,首先靜脈隱藏於手指或者手掌內部,不可見,另外,靜脈識別技術是通過使用特定波長紅外光照射人體,由於皮膚和皮下的血管內的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對於紅外線不同反射差異的特性,實時獲取血管圖像,將其與存儲的圖像進行特徵比對匹配,實現身份認證及鑑別,所以假手指和手指圖像不能通過靜脈識別。靜脈識別符合判定的兩點要求,屬於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視網膜識別與靜脈識別類似,同屬於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視網膜是眼睛底部的血液細胞層,特徵不外顯;其次,如果沒有血液流動或者是非活體,視網膜識別則也不可能通過。但是,視網膜識別需要雷射照射眼球背面,可能對眼球造成損失,同時降低成本的難度也較大,此文不做對比。

從下圖可以看出,在多項技術指標上,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並非最好的生物識別方式。

但是從上面成本、便捷程度、接受度來看,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確實是普及生物識別最好的方式,並且現在兩者在市場份額上來看,也是名副其實。根據Transparency Market最新的數據顯示,指紋識別在所有生物識別佔比58%,人臉識別佔比18%,位列前二。

但是由於今年疫情刺激下,非接觸經濟和技術的增長,安全性較高的靜脈識別市場也在不斷進入人們的視線。今年7月,蘋果申請的一項名為"用於困難的生物識別認證案例的靜脈匹配"中提到,利用人臉靜脈進行人臉識別,這項技術相比於手指靜脈和手掌靜脈有著更為複雜的靜脈結構,仿造難度更大。與蘋果類似,今年1月,亞馬遜也通過研發手掌靜脈技術進行刷手支付測試。

在市場增長方面,2020年靜脈識別的市場份額相比2015年增長了約4倍,市場規模約20億美元。筆者認為,由於目前智慧型手機逐漸裝配了近紅外傳感器,靜脈識別的市場增速將會進一步加快。

在日本,手指靜脈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如銀行ATM機、接入存有大量個人信息的PC機、門禁考勤管理系統、保險箱管理、複印機管理、電子支付等需要進行身份認證的領域。同時,在以上領域,專利幾乎都是日本企業所掌握,包括日立和富士通。

多模態、多傳感器融合才是生物識別的未來

辯證來看,雖然靜脈識別的安全性較高,但是它的推廣普及也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血管是3D,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成像圖案差異較大,尤其是在指靜脈識別中,稍微偏移就會出現誤識或者錯識的情況,極大影響用戶體驗。其次,成本也是限制靜脈識別產品進行大規模推廣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結合指紋識別、人臉識別來看,目前並沒有一種單獨的生物識別技術能夠完美適應市場需求。同時,由於實際識別系統構建和應用環境的複雜性,單生物特徵識別會有不同的問題。例如,靜脈識別所用的近紅外傳感器和用於人臉識別的ToF傳感器,在採集數據過程中會有噪聲,影響數據精準;適用人群不具備普遍性,例如殘疾人士;以及上述所說的指紋和人臉識別易被複製的安全性問題。所以單生物識別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都會存在局限性。

基於此,最近在生物識別領域,多模態、多種類生物識別融合技術被看做是未來趨勢,智慧型手機、智能門鎖以及安防領域目前已經出現了多生物識別技術融合的應用案例。

這種趨勢也與目前傳感器企業所主張的多傳感融合技術相匹配。這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主張的多傳感器融合還是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本質上並不是使用不同的傳感器或者生物識別算法分別得出相應的結果,而是通過融合算法將多重數據綜合判定得到最終的識別結果或者數據。這種處理方式更加有利於生物識別以及物聯網數據的處理速度和安全性。

可見,多模態生物識別融合首先需要建立在傳感器融合基礎上,進行算法融合。放眼國內,雖然在指紋、人臉方面應用廣泛,但是在靜脈識別等安全性、精讀更高的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上相對處於落後階段,所以國內多模態生物識別的發展仍需時日。

相關焦點

  • 指紋和臉,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但是人臉識別安全性頻繁暴雷,導致生物識別的安全性備受關注,那麼生物識別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門生意?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並非最好的生物識別方式從應用趨勢來看,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是從技術角度和安全性來說,兩者均不能算是理想的生物識別方式。
  • 生物識別技術產業發展深度報告:指紋與人臉識別
    生物識別技術的主要研究對象包括語音、臉部、指紋、掌紋、虹膜、視網膜、體形、個人習慣(包括敲擊鍵盤的力度和頻率、籤字)等,與之相應的識別技術包括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流程一般為,通過設備對信息進行採集,隨後進行預處理,然後將生物信息中的特徵進行提取,將其與檔案特徵進行比對,對比結束後得出識別結果。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北京時間07月1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生物識別六大技術(指紋、臉象、虹膜等)趨勢分析。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
  • 生物識別市場中的四大「爆款」:聲紋識別、人臉識別等
    近幾年,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不斷進步,以聲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也越來越成熟。   聲紋識別   據了解,聲紋是一種可用電聲學儀器顯示、攜帶言語信息的聲波頻譜,與指紋、人臉、虹膜等生物特徵類似,具有穩定性和唯一性。聲紋識別技術是一種通用技術,可用於安防、公安司法系統、金融風控身份驗證、坐席質檢等多個領域,包括呼叫中心身份驗證、非觸摸交互界面、銀行帳戶認證保護和行動應用程式開發。
  • 亞馬遜公開掌紋識別技術,比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強太多了
    亞馬遜推出了基於非接觸式靜脈識別技術的手掌支付系統,其識別準確率遠高於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對於大家熟知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而言,大家對非接觸式的靜脈識別技術可能相對陌生許多了。
  • 隔離時代,人臉和指紋識別如何「不失靈」?
    就生物識別而言,疫情前指紋識別應用最為廣泛,疫情期間卻因其接觸式動作被視為「不安全」的生物識別方式;疫情前人臉識別最為便捷,如今完成這一動作卻需要先摘下口罩,略顯累贅。而另一方面,靜脈識別等非接觸式生物識別方式在疫情中優勢突顯,似乎將要逐漸佔據更大市場。疫情之下,生物識別技術會面臨洗牌嗎?
  • 生物識別技術四大種類介紹(人臉、指紋、虹膜、聲紋)
    「網際網路+」時代的生物識別技術變革   1、人臉識別技術   傳統的人臉識別算法通常採用淺層機器學習模型,它需要根據各類任務來設計不同的系統,並採用人工來設計特徵,如人臉識別採用LBP特徵、人臉檢測採用Haar-like特徵、行人檢測採用HOG特徵。
  • 人臉識別安全嗎?IBM微軟叫停人臉識別業務,人臉數據售賣泛濫
    自從蘋果發布Face ID以來,人臉識別技術就在我國火熱的興起。小到每天都要使用好幾次的刷臉解鎖、大到刷臉安檢、刷臉支付。甚至連筆者的小區進出都用上了刷臉。今年以來,IBM、微軟都公開聲明表示將完全推出人臉識別領域的投資與發展。這背後是否預示著人臉識別並不安全?人臉識別的信息技術真的安全嗎?
  • 密碼、指紋、臉部識別…這些真的安全嗎?
    密碼、指紋、臉部識別…這些真的安全嗎?、面部識別也並非100%安全,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儘可能地降低風險,比如定期更換密碼,不要隨意洩露自己個人信息,對於一些「非必要」的或者是來路不明的軟體,謹慎使用人臉驗證功能,不要隨便上傳自己的正臉照等等。
  • 由技術引領到標準引領 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最新方案
    事實上,虹膜、聲紋、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技術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各種方案的探索。現在,這項生物識別技術來到Face ID階段,並且進入更廣泛的領域:從線下的智慧醫療、智能家居到在線上的智慧型手機解鎖、APP輔助登錄等,人臉識別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紛紛試水。作為未來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核心技術之一,生物特徵識別的研發、應用進展在學術、工業界備受重視,中國企業也紛紛提前投入布局。
  • 帶指紋識別的耳機?微軟或進一步擴展生物識別應用場景
    以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在移動端早已廣泛使用,而隨著傳感器的增加和系統的優化支持,越來越多的PC端產品也開始支持生物識別的安全認證模式了。Windows Hello就是一項為生物特徵授權提供支持的系統級解決方案,用戶在支持的設備上可以通過使用人臉信息、虹膜或指紋等生物特徵來解鎖設備、應用、數據甚至可以用作登錄網站和服務的密鑰。
  • 不用記密碼:自帶人臉識別/指紋識別銳龍本
    除了高顏值、超輕薄和核心、線程數量等表面參數之外,還有更多值得大家關注的因素,譬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超長續航這些安全和便利特性也非常重要。    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四款支持WindowsHello生物認證的銳龍筆記本電腦,注重安全和使用便利性的朋友不妨從中挑選自己喜愛的型號。
  • 艾創米:選擇生物活體指紋識別與光學指紋識別的區別
    一些掃描儀還有另外的脈衝和熱傳感器來檢測手指是否是真的,而不是一個模型或者肢解手指,但是這些系統甚至也可能被真實手指的明膠指紋模型欺騙。要使這些安全系統更可靠,一個不錯的方法是:將傳統的認證方法如密碼(同ATM需要銀行卡和PIN號碼一樣)與生物學分析法結合起來。
  • 中低階智能型手機生物識別大戰已開打,指紋識別或將被淘汰
    自Apple iPhone X問世以來,手機行業捲起人臉識別的巨大浪潮。 中低階智能型手機生物識別大戰已開打 根據拓墣研究指出,搭載指紋識別技術的智能型手機數量年成長率,除在2018年下滑至10%左右,2019年將可能首見負成長。
  •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廣泛不代表是安全最好?
    如今,在安防設備如視頻、門禁、梯控,在支付場景如手機刷臉支付等,在我們生活當中大部分人都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的智能便捷讓我們的生活距離未來智能更進一步了,但人臉識別背後所帶來和引發的安全問題也一直存在也毋容置疑,當然,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生物識別技術其中一種,也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
  • 戴口罩手機Face ID人臉識別失效 網友懷念指紋識別
    但以往看一眼就能解鎖、支付的Face ID人臉識別功能成了「廢柴」,每次都要脫下口罩才能識別給手機使用造成了諸多不便,也帶來了一定安全風險。不少蘋果手機用戶開始懷念以前的Touch ID指紋識別。有網友尷尬表示:「天天戴口罩不方便人臉識別換了8P,結果越獄的8P玩不了和平精英,默認為外掛。
  • 人臉識別能給人以安全和保護嗎?
    媒體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平均每張人臉(照)實在是不值分文。但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值分文的人臉(照)足以產生巨大的安全問題,並讓人懷疑,人臉識別會給人們以安全和保護嗎?即便是少數違法分子盜賣人臉照,可能沒有普遍性,但是,有人能輕鬆盜用和盜賣人臉照已經說明,這並非是個例和孤案,而且也提醒,人們可能進入到了一個「不要臉」的時代。
  • 情緒管理考勤機人臉識別原理與指紋識別性能對比-微幼科技
    隨著AI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生物識別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包括指紋識別、眼紋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聲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等,這些識別方式一般用於確認身份信息、考勤和支付等。那麼,情緒管理考勤機人臉識別的原理與指紋識別性能比較是什麼呢?
  • 不用記密碼:自帶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安全功能的銳龍本
    除了高顏值、超輕薄和核心、線程數量等表面參數之外,還有更多值得大家關注的因素,譬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超長續航這些安全和便利特性也非常重要。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四款支持Windows Hello生物認證的銳龍筆記本電腦,注重安全和使用便利性的朋友不妨從中挑選自己喜愛的型號。
  • 不用記密碼:自帶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安全功能的銳龍本
    除了高顏值、超輕薄和核心、線程數量等表面參數之外,還有更多值得大家關注的因素,譬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超長續航這些安全和便利特性也非常重要。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四款支持Windows Hello生物認證的銳龍筆記本電腦,注重安全和使用便利性的朋友不妨從中挑選自己喜愛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