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技術引領到標準引領 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最新方案

2021-01-08 中國網
由技術引領到標準引領 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最新方案

2020-03-02 10:32:40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

A+

A-

2014年,iPhone5s手機的指紋開鎖,是用戶對於生物識別的最初印象。事實上,虹膜、聲紋、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技術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各種方案的探索。現在,這項生物識別技術來到Face ID階段,並且進入更廣泛的領域:從線下的智慧醫療、智能家居到在線上的智慧型手機解鎖、APP輔助登錄等,人臉識別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紛紛試水。

作為未來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核心技術之一,生物特徵識別的研發、應用進展在學術、工業界備受重視,中國企業也紛紛提前投入布局。

近日,螞蟻金服宣布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成功申請成立「行動裝置生物特徵識別」標準工作組並立項「生物特徵識別多模態融合」國際標準。IEEE是目前全球最大非營利性專業技術組織,其標準協會IEEE-SA是世界領先的國際標準化機構。而為生物識別技術設立標準工作組及國際標準,則有助於其在全球範圍內更安全、更規範地推廣應用。

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最新方案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是目前在工業界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人工智慧技術之一,它結合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依靠人體的身體特徵來進行身份驗證的識別。

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都是可以進行識別的依據。因為不會丟失、不會遺忘、唯一性、不變性、防偽性能好、使用方便等特點,被廣泛用於門禁、考勤、金融、公共安全和終端電子設備中。

其中由於人臉信息最權威,安全等級高,而且不需要像指紋一樣額外增加識別的設備,因此,相關技術應用最新,也最廣泛快捷。

值得注意的是,在識別人臉過程中,機器識別的並不是原始圖片,而是拍攝人臉後轉換成的數學模型,這串數字只在識別過程中生成。也就是說,只有當你看著鏡頭時它才會生成,當你不看鏡頭,它就消失了。目前刷臉技術可以抵禦列印照片、數字照片、軟體模擬的3D臉等偽造攻擊。為確保金融級安全性,據螞蟻金服介紹,他們還融合了一系列風控措施為用戶使用安全保駕護航。

多模態融合彌補單模態識別缺陷

但研發人臉識別的過程困難很多,比如不同品牌手機的前置攝像頭清晰度不同;場景不同、光線不同,拍出來的效果也不同;戴了美瞳、邊框眼鏡,或化了濃妝還能不能識別;如果是雙胞胎甚至多胞胎還能不能準確識別……為解決這些問題,多模態生物特徵融合技術被研發上線,用戶不用搖頭、點頭、眨眼,就實現了業內獨有的無配合識別過程,並大大提高識別率、安全性。

多模態融合人臉識別技術,即融合多個人體生物特徵的算法,實現用戶的精準識別。據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IEEE Fellow任奎解釋,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存在2D人臉、3D人臉、多光譜人臉等多種模態,每種模態都具有不同的採集適應場景、數據安全程度和隱私敏感度等,各有優勢和局限,「從應用角度來看,當下生物識別技術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瓶頸問題:複雜條件下的生物特徵採集;大規模人群1比N識別準確度;安全隱私保護技術。」

由此出發,單種模態的識別無論在識別性能還是在安全性上均存在瓶頸,多模態融合是人臉識別乃至生物特徵識別的重要突破——不光能夠通過多因子的方式提升識別精準度,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生物識別技術的場景適應性和隱私安全性。相比傳統單模態算法,能夠滿足金融級誤識率(低至千萬分之一誤識率),代表未來的方向。

由技術引領到標準引領

如果說專利是防守,那麼標準則是引領,尤其是標準在全球被認可,意味著迅速提升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並且,生物識別普及的前提是標準化的落地——推動相關產業標準的出臺,並推動產業標準成為國家標準,進而成為國際標準。

此次立項,進一步面向行動裝置生物特徵識別多模態融合識別,規定了技術框架、業務流程、功能要求、性能要求以及安全要求。

任奎表示,成立IEEE-SA標準工作組首先需要在相關技術領域有很好的沉澱,並且需要得到IEEE-SA的認可和批准。在IEEE立項生物特徵識別多模態融合技術標準,意味著中國自主技術處在世界前列,並且在技術出海爭取全球共識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對於整個生物特徵識別行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引領作用。

標準在技術領域如同社會法律法規,對整個行業發展至關重要,是建立行業全球生態的基礎。定義全球標準也一直是中國科技公司國際化的目標之一,是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的重要路徑。「可以通過國際標準制定,將『技術引領』轉化為『標準引領』,從全球層面推動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發展。」任奎說。

責任編輯:李海嘯

相關焦點

  • 生物識別技術產業發展深度報告:指紋與人臉識別
    1.2.生物識別技術中人臉及指紋識別優勢明顯 目前市場上應用領域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主要為人臉識別以及指紋識別,語音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別以及基因識別由於技術實現較為複雜,則較少在市場中進行使用。全球首個搭載指紋技術的手機出現於 1998 年,西門子手機首次將 Bromba公司的指紋識別技術應用於手機中,但是電容式指紋技術的普及則是由蘋果公司來實現的,2013 年搭載正面按壓式識別技術的 iPhone 5s 引領了智慧型手機指紋識別技術的浪潮,指紋識別技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 人臉識別考勤機哪個品牌好_人臉識別考勤機排行榜
    人臉識別考勤機排行榜——漢王   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全球文字識別技術與智能交互產品引領者,多年來,通過不斷自主創新,在聯機手寫識別、光學字符識別(OCR)、數位繪畫板等領域擁有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
  • 生物識別市場中的四大「爆款」:聲紋識別、人臉識別等
    近幾年,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不斷進步,以聲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面對公眾對於人臉識別安全性的質疑,接下來產業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開展測試認證、建立行業基準,讓真正成熟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與產品脫穎而出。
  • 智慧眼:生物識別的前世今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生物識別家族成員相繼誕生,往後的十幾年間,整個生物識別家族都在悶頭學習,直至2010年前後,中國生物識別行業進入成長期,技術標準逐漸開始完善,各領域應用走向普及。智慧眼的生物識別故事亦是從2009年這個時間節點開始的。2009年,智慧眼成立,並推出第一代人臉識別技術及相關產品,廣泛應用於民生領域。
  • 人臉識別概念股有哪些?首個生物特徵檢測國際標準發布
    SenseTime 參與主編的IEEE首個生物特徵活體檢測國際標準《生物特徵識別活體檢測標準》(IEEE Std 2790-2020)已於日前正式發布。這一標準將進一步促進人臉識別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更廣泛、安全地使用。  活體檢測技術正是作為提高人臉識別安全性的關鍵性技術,可以有效抵禦照片、視頻、三維模型、假體面具等仿冒欺詐,自主判斷操作用戶身份。目前,伴隨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設備、線上金融、人臉支付等諸多創新應用已日趨普遍,為大家生活、工作帶來快捷和方便。
  • 「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通過生物識別技術保護個人隱私?
    融合技術將引領產業升級,帶來數位化新體驗。5G、人工智慧、 大數據、雲計算、AR 等技術與生物識別的結合應用,使新需求和新願景可以落地實現,賦能垂直行業,進一步引領產業升級,帶來全息影像通話、可穿戴設備生物特徵身份識別、基於眼球追蹤的廣告分析等應用場景。
  • 人臉識別國家標準瞄準這些方面
    現階段制定國家人臉識別技術標準的難點,主要在於如何對所制定的標準進行測試驗證,確保標準的落地。近日,全國信標委生物特徵識別分技術委員會換屆大會舉行,會上,由商湯科技擔任組長單位、27家企業機構共同組成的人臉識別技術國家標準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正式成立。這意味著,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全面啟動。
  • 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ToF傳感器一直以來都是蘋果、三星、GD、AMS等傳感器企業和智能硬體企業所關注的技術,而ToF傳感器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就是人臉識別。幾乎人人都在政務、門禁、支付等等這些應用場景使用過人臉識別,根據調查,90%的人都使用過相關技術,雖然便利性很高,但是人臉識別的安全問題從技術誕生到現在一直都存在質疑,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語音識別、虹膜識別以及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一直以來都是AI領域所比較熱論的話題。
  • 首個生物特徵檢測國際標準發布 促進人臉識別更廣泛應用
    5月8日,由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平臺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參與主編的IEEE首個生物特徵活體檢測國際標準已於日前發布。這一標準將進一步促進人臉識別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更廣泛、安全地使用。A股公司中,新開普(300248)致力於為第三方在人臉識別算法實現跨平臺應用提供一整套人臉識別技術的晶片級解決方案。東方網力(300367)與商湯科技合資設立了深網視界科技有限公司。
  • 新三板黑科技:生物識別技術再上「風口」
    研報要點 1、在蘋果新手機的引領下,生物識別技術再上風口。 一、引言 蘋果在手機新技術的應用上,一直以來都處於引領潮流的位置。從開創智慧型手機時代,到指紋解鎖,再到iphone X上的Face ID,無一不是新科技的弄潮兒。 而本次隨著蘋果推出的人臉識別3D技術,一股生物識別的熱潮再度掀起。
  • 生物識別技術四大種類介紹(人臉、指紋、虹膜、聲紋)
    北京地鐵有望在年內啟動人臉識別乘車試點,安檢系統也將引入刷臉技術,提高乘客通行速度。警方利用AI人臉識別技術在三場演唱會上逮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   「網際網路+」時代的生物識別技術變革   1、人臉識別技術   傳統的人臉識別算法通常採用淺層機器學習模型,它需要根據各類任務來設計不同的系統,並採用人工來設計特徵,如人臉識別採用LBP特徵、人臉檢測採用Haar-like特徵、行人檢測採用HOG特徵。
  • 「人臉識別」遭遇應用困境 步態識別正成為AI+安防新突破
    近些年,在各種展會及發布會上,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AI落地成為安防行業內大大小小各類企業的狂歡。小到執法記錄儀、警務通,大到智能門禁、出入口控制系統,只要嵌入「人臉識別」的模塊就推上了「AI賦能」舞臺。  然而「大紅大紫」的人臉識別正在遭遇新的應用困境與難題: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缺乏亮點;疫情佩戴口罩,識別精度下降;信息洩露時有發生,強制應用頻受質疑;……  從安防的本質來看,實現身份認證與識別,不只是人臉識別這一條路。以複雜場景下遠距離非受控身份識別技術為基礎,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孵化的銀河水滴研發的遠距離步態識別技術正在成為AI+安防下個突破技術。
  • OPPO和IFAA共同定義安全人臉,引領3D視覺技術發展
    OPPO和IFAA共同定義安全人臉,引領3D視覺技術發展 隨著行動支付等功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不可缺少,人們對智慧型手機身份識別的安全性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 令人著迷的人臉識別技術
    很少有生物識別技術 像人臉識別一樣能激發起人們對未來的遐想和期盼。 同時它的到來也引起了我們對科技發展深切的關注和令人驚訝的反應。面部識別是使用面部識別或驗證一個人身份的過程。進行面部檢測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它通過檢測並定位到圖像和視頻中的人臉,通過面部捕獲臉部信息為一組的基礎上,進行人臉匹配過程驗證兩個人臉是否屬於同一個人,今天,它被認為是所有生物特徵測量中最便捷的。並且有充分理由證明,例如我們不是通過觀察指紋或虹膜來識別自己,而是通過觀察面部來識別自己。
  • 2020人臉識別企業十強推薦榜
    發展至今,目前的人臉識別系統已經集成了人工智慧、機器識別、機器學習、模型理論、專家系統、視頻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同時需結合中間值處理的理論與實現,是生物特徵識別的最新應用,其核心技術的實現,展現了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的轉化。而在國內,人臉識別算法的發展亦是突飛猛進,逐漸湧現出了一批擁有核心算法競爭力的科技公司。
  • 美國最新蒙面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高達96%
    在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科學技術理事會(S&T)舉辦的2020年生物識別技術大會上,美國國土安全部(DHS)使用的面部識別系統在測試中對蒙面人臉的生物識別準確率為96%。生物識別技術大會在美國國土安全部附屬的馬裡蘭測試設施(MdTF)舉行,測試了6個面部圖像採集系統和13個生物識別匹配系統,有60個國家582名志願者代表參加,包括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志願者。其中,虹膜識別系統也進行了測試。受試者在模擬機場條件的環境中一次識別一個人,系統性能中位數的成功識別率約為77%,但受試者成功識別率最高達96%。
  • 探析人臉識別技術原理及其技術發展方向
    近日,人臉識別技術因多次在抓逃犯的過程中「立功」,再度走「紅」。從20世紀60年代起,人臉識別研究開啟,發展到今天有哪些進展?該產業裡的競爭,是人工智慧投資泡沫帶來的浮躁,還是市場規模將持續突進? 何謂人臉識別技術? 20世紀60年代,人臉識別工程化應用研究正式開啟。
  • 探秘人臉識別技術
    文章轉自傳感器技術,作者:毛富利 自從iPhone 8啟用人臉識別解鎖首先應用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上之後,到現在人臉識別已經在各種應用環境中使用,且技術越來越成熟和靈敏。 那麼,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這到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 生物識別技術:步入數字時代
    生物識別技術有利有弊,需要安全加密來隱藏我們的生物特徵數據。過去,檢查站、政府機構、公共和私營公司使用紙質籤名記錄等物理登錄方法來識別員工、承包商、訪客等。舊方法正被生物識別技術大大取代。這項技術不僅縮短了時間,使事情變得簡單,而且還提供了高度負責的安全系統和考勤維護解決方案,而不會顯著增加預算。
  • 人臉識別技術在多個領域帶來智能化管理和便捷性服務
    最近幾年,科技發展的趨勢是由AI人工智慧、5G通信、物聯網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等等諸多高新技術來引領。基於這些技術的創新性發展,從而給各個行業帶來了技術更新與產業升級的機會。其中,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更是堪稱爆炸性,在眾多的技術之中極為有代表性和革命性。人臉識別藉助AI人工智慧,不僅在安防領域、金融教育等行業,還在醫療辦公領域、社區機關等領域帶來了更為智能化管理和便捷性服務。   簡單來說,人臉識別也被稱為面部識別,指的是基於人的臉部生物特徵信息而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