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正式掛牌,三年來,通過深入實施自主創新示範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雙自聯動」、創新與開放「雙輪驅動」,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有力推進了科技、金融、投資、貿易融合創新。截至目前,武漢自貿片區實施方案中的207項改革工作事項,已完成和基本完成203項,完成率98.1%。
聚集「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首先要有大量富有「科技」含量的人才,而這正是武漢自貿片區的優勢所在。
康聖環球醫學特檢集團旗下武漢康聖達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是武漢自貿片區內省級人才工程入選人才創辦企業,疫情期間,該公司被指定為火神山醫院合作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在高峰時期,一天的核酸樣本檢驗量就超過10000人份。
康聖環球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能夠在關鍵時刻「頂上」,得益於企業十多年的人才積累和技術創新。種子能夠開花結果,還是有賴於所植根的土壤。
康聖環球醫學特檢集團財務長 柴海節
「
我們很慶幸在武漢,在自貿區,有創新精神的政府和領導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
疫情期間,武漢自貿片區聯合金融機構大膽創新推出「人才抗疫貸」,最高可獲5000萬元額度和最長期限10年、更優惠利率的高效便捷融資渠道。武漢康聖達也乘上東風,2000萬元授信額度被快速審批通過,為銷售業務受到很大影響的企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康聖環球醫學特檢集團財務長 柴海節
「
我們從辦理開戶到最後資金到帳用了一天時間,而且是在周日。企業運營資金像我們血液一樣,你的血液一旦在一段時間裡去乾涸掉的話 ,可能馬上就沒有辦法去運轉,所以覺得那個資金到位非常的及時。
」
滋養人才森林,優化營商環境,一直都是武漢自貿片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除了適時的優惠政策,更重要的還是依靠常態化的制度創新。
2017年,武漢自貿片區圍繞政府職能轉變,率先試行行政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去年又在「三辦」基礎上加入「就近辦」。在「四辦」改革的推動下,企業設立僅需一到兩個工作日,產業項目審批僅需25個工作日,武漢自貿片區的「放管服」改革經驗,被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近期,武漢自貿片區又在湖北省率先推出稅務雲服務,通過網上在線輔導,對接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中遇到的痛點堵點問題。制度創新的優勢,在本次疫情期間得到了體現。
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局副局長 王朝暉
「
我們一方面通過不斷地降低市場門檻,來釋放創業創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通過研究,來解決商事登記等一些重點難點問題。4月8日有序開廳以來,我們新登記的企業已經有將近3000戶,其中網辦率達到98.4%。而且現在每天的網辦的登記量達到了日均300戶,比同期200多戶還多了將近100戶。
」
在國內自貿區研究權威機構發布的「2018—2019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中,武漢自貿片區在第三批15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一。截至目前,武漢自貿片區實施方案中的207項改革工作事項,已完成和基本完成203項,完成率98.1%。目前,武漢自貿片區有市場主體59949戶,其中企業數量達50000戶,市場主體數量增幅超過30%。
持續釋放的創新活力,讓武漢自貿片區的科創實力和產業發展不斷刷新。截至去年底,武漢自貿片區上市企業達46家,是全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地之一。近日,長江存儲最新1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在漢研發成功,這是國產快閃記憶體首次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去年,中國信科集團聯合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研製出我國首款商用「100G矽光收發晶片」,填補產業空白……一批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技術在武漢自貿片區誕生。此外,武漢自貿片區還推動科大訊飛、上海聯影等重點項目,外資和世界500強項目落地,小米等80多家知名企業在片區設立「第二總部」,助力武漢加速形成新經濟集群。
如今,武漢自貿片區正以科技創新大走廊為創新橫軸,覆蓋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光電子信息等一系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帶,著力打造高端人才、高端產業匯聚的創新發展核心承載區。
記者手記
疫情的寒流過去,我又看到了那個久違的、生機勃勃的中國光谷,一個個企業挺過寒冬,在這個春回大地的時節,重新吹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集結號。他們不是不難,但他們不畏難,因為「敢拼、敢闖」早已寫進創業者的基因,也因為這片改革創新、對外開放的新高地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放手一搏。「自貿試驗區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窪地」,三年來,武漢自貿片區用一項項向全國複製推廣的經驗踐行著這句話。體制機制的不斷突破,換來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市場活力的持續釋放,才讓我們一次次看到重大項目落地的「光谷速度」,一次次刷新「卡脖子」核心技術的「光谷貢獻」。如今,自貿區改革攻堅正邁入「深水區」,武漢自貿片區的人才、產業聚集均已初具規模,對標先進,如何讓「雙自聯動」「雙輪驅動」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充分發揮創新開放牽引作用?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 武漢廣播電視臺
編輯 | 夏俊俊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