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崔昊 通訊員 曾祥耀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火炎) 「照」和「證」就像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兩把鑰匙:「照」是指營業執照,是打開市場「大門」的鑰匙;「證」指不同行業的「許可證」,是打開行業準入的「小門」的鑰匙。
去年12月,廈門自貿片區啟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工作,制定改革方案,明確43個承辦部門職責分工,對改革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寬進嚴管,讓企業進得了「市場的門」,也能進得了「行業的門」。
如今,改革實施一周年,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截至12月1日,「證照分離」改革累計惠及市場主體(戶)10000餘戶,按新的改革方式共辦理近2600件,累計壓縮辦理時間2萬多天,精簡材料近1萬件,「放管服」跑出加速度,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賦能。
清單化管理 減少企業入行成本
作為全省首批3個「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片區,廈門自貿片區於去年12月正式啟動改革工作,明確承辦部門職責分工,對改革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一一對應,解決企業「準入不準營」問題。
根據清單,片區直接取消13項審批事項,並對食品經營(僅銷售預包裝食品)等22項許可事項實行「審批改備案」,對69項行政許可實行「告知承諾制」,注重「當場辦結」,減少企業進入相關行業時間成本。
在廈門自貿片區海滄園區,廈門科瑞億幸貿易有限公司提交食品經營許可申請時,市場監管局窗口工作人員發現該公司符合「審批改備案」的條件,立即告知企業。通過「雙向郵寄」方式,海滄區市場監管局10分鐘便完成該公司的食品經營備案。
記者從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到,食品經營許可(僅銷售預包裝食品)審批改備案是此次「證照分離」改革中全市辦件量最大的事項,截至目前,廈門自貿片區內共有1106家食品經營企業受益。
商事制度改革一直是「放管服」的「當頭炮」和「先手棋」。廈門自貿片區自成立以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首創商事登記「一照一碼」,樹立全國典範,進而實行企業註冊全程電子化,實現一網流轉、一表申報。如今,在「證照分離」改革中,市場監督管理局、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市行政審批管理局和市司法局等多部門形成合力,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改革提速 穩住外貿「基本盤」
廈門自貿片區啟動「證照分離」改革一周年,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圖為市民在等待辦理業務。
廈門如意集團是一家集農副產品培育、種植、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旗下擁有多個子公司,出口產品涵蓋了保鮮蔬菜、食用菌、凍幹蔬菜等多個品種,出口市場遍及日本、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自從去年廈門自貿片區「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開始後,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核准事項由行政許可改為備案,如意集團已相繼取得了菌類、調味品類等多個品類的出口食品企業備案。
「改革之後,辦理時間大大縮短,為我們產品出口爭取了寶貴時間、贏得了主動。」廈門如意食用菌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瑞陽告訴記者,以前增加新產品,不僅要提交申請,還要專家現場評審,前後要花差不多兩三個星期才能拿到備案證明,有些海外客戶等不及就可能尋找其他的合作夥伴。
廈門海關法規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廈門自貿片區「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後,企業辦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核准業務時,海關不再履行審批手續,而是改為備案,業務辦理時限從法定20個工作日壓縮到最快當場辦結,提交的申請材料減少到只要一份申請表,且備案證明取消了有效期,改為長期有效。
「從重審批到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同時優化流程、精簡材料、壓縮時限,『證照分離』改革讓不少企業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極速』體驗,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外貿生產力』。」廈門海關法規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涉及廈門海關的13項「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均已在廈門自貿片區落地,其中11項已提早覆蓋至整個廈門關區,為廈門乃至福建外貿穩定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自我加壓 創新舉措落地見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各部門主動加壓,備案「無紙化」「不見面審批」服務、電子籤章等創新舉措紛紛落地見效,實現不出家門辦理事項。自改革實施以來,海關和市場監管等部門通過「無紙化」辦理備案700多件,累計壓縮辦理時間7500多天,精簡材料4000多份。
放得開,更要管得住、管得好。廈門自貿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各主管部門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強化「行業監管、屬地監管」等原則,明晰監管職責,健全監管規則和標準,創新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建立起以綜合監管為基礎,專業監管為支撐的監管體系,充分運用協同監管、信用監管、動態監管、智能監管和社會共管共治等方式,創新監管手段。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跨部門聯合監管和「網際網路+監管」,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對高風險行業和領域實行重點監管。
如今,在新的起點上,廈門自貿片區正在著力探索一業一證、準入承諾即準營、極簡審批等更加開放的改革措施,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從自貿試驗區複製推廣到全市範圍,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打造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問答
改革按「四扇門」分類推進,是哪「四扇門」?
改革「四扇門」分別為:
一是直接取消審批(13項)。取消審批後,企業持有營業執照即可開展經營。
二是審批改為備案(22項)。對審批改為備案的事項,企業備案後即可開展營業。
三是實行告知承諾(69項)。對實行告知承諾的事項,企業自願作出承諾並按要求提交材料的,原則上可當場獲得審批決定。
四是優化審批服務(430項)。對優化審批服務的事項,有關主管部門會及時調整相應的辦事指南,並針對有關審批難點痛點問題,採取:①下放審批權限;②壓縮審批要件和環節;③延長或取消許可證的有效期限;④公布事項許可總量控制條件和存量等各種措施方便企業自主決策。
改革涉及哪些領域?
一是採用「直接取消審批」主要有:成品油批發、倉儲經營,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消防技術服務機構資質審批,工程造價諮詢資質認定,從事大陸與臺灣間海上運輸業務許可(初審)等。
二是採用「審批改為備案」主要有:醫療、診所設置執業,食品經營、生產出口,汽車租賃經營,人力資源、勞務派遣,報關企業註冊,從事印刷品印刷經營活動等。
三是採用「實行告知承諾」主要有:旅行社、旅館業許可,建築業企業資質,房地產企業資質,外商投資電信業務等。
四是採用「優化審批服務」主要有:文化、旅遊業務,自然資源規劃業務,公路、港口交通業務,海關商務進出口業務等。
更多的改革事項可以從市政府或廈門自貿片區官方門戶等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