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啟超 王兵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新理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合理的人才配置是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與單要素生產率類似,全要素生產率概括了各要素的綜合生產效率,是指經濟增長中不能夠被資本、勞動等要素投入所解釋的部分。與生產要素邊際報酬遞減的一般規律不同,全要素生產率不存在邊際報酬遞減的趨勢,因此成為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不竭動力。探尋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成為當前經濟學界較為關注的話題之一,筆者基於人才配置的角度對此進行新的解讀。
行業間人才配置有待優化
合理的人才配置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早期研究發現,如果生產部門對人才更有吸引力,那麼人力資本會通過改善生產效率並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但如果人才更多進入財富的再分配部門,而不參與直接的生產過程,那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非常有限。也就是說,人才配置越是傾向於實體行業的生產和創新,經濟績效就越好。對於當前的中國而言,特別是在實體經濟「冷」而虛擬經濟「熱」的大背景下,人才配置「脫實向虛」的傾向較為明顯,成為阻礙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升的短板。
在經濟學理論中,人才資源屬於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源於經濟學家對人的經濟價值的思考,與實物資本有很大不同。人力資本是依附在勞動力身上,人才配置主要是具有經濟理性的微觀勞動力的職業選擇。筆者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人才配置在行業間差距明顯,高學歷勞動者選擇金融業作為職業的概率更高。
儘管我國通過普及高等教育的方式積累了豐富的人力資本,但行業間人才配置仍然不均衡。從行業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來看,製造業平均受教育年限仍然較低,初中學歷的就業人口佔比超過50%。根據全國人口普查以及1%人口抽樣調查提供的就業人口行業和受教育程度信息,2000年和2015年我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是9.43年和10.03年,初中學歷就業人口佔比分別是53.56%和52.42%,受過高等教育就業人口佔比分別是5.81%和12.07%。與此對照,金融業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是12.91年和14.27年,受過高等教育就業人口佔比分別是41.59%和69.63%。高學歷人才在金融業中的佔比明顯更高。
從行業進入門檻來看,2000—2010年我國金融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標準差是2.60,製造業對應值為2.62。可以說,金融業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異與製造業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異相當。然而,2015年金融業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標準差是2.56,明顯小於製造業的2.74。這表明,2010—2015年間金融業的就業門檻明顯有所上升。更為重要的是,在工資報酬相近的情況下,如果金融業進入門檻是大專及以上,而製造業就業門檻不明確,那麼受過良好教育的個體更加可能會傾向於選擇金融業。行業就業門檻的差異會進一步增強高學歷勞動力偏向金融業就業的可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需要優化行業間人才配置格局。
人才配置影響全要素生產率
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都有貢獻,因此都需要高學歷的優秀人才。一方面,如果高學歷人力資本配置到金融部門,將有利於金融創新,滿足經濟增長的資本需求,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另一方面,如果高學歷人力資本配置到實體行業,可以提高生產部門的研發創新能力,同樣有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金融—實體部門間人才配置與全要素生產率呈現倒U型關係,且存在最優配置比。
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通過創新活動影響全要素生產率,並且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當前我國人才配置格局明顯有偏,與金融部門相比,實體部門的人力資本水平嚴重偏低,實體經濟創新能力不足,因此不利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更甚的是,如果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過度偏向金融業是為了投機獲利,將擾亂市場秩序。比如,近年來被人們廣為熟知的「金融熱」現象,反映出人才配置的「前置尋租」傾向,將通過市場環境影響經濟增長,可能導致全要素生產率損失。
在當前國際國內複雜形勢下,儘管中國的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遇到了局部的發展困難,但實體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首先,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戰略舉措和政策導向。中國已經建成全球工業製造業門類最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全球第一。其次,實體經濟是強國之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以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為支撐,這一點已經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歷年《中國統計年鑑》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大約是30%,製造業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後,我國已制定並實施了振興實體經濟的戰略規劃,結合配套出臺的功能性產業政策,地方政府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者。
合理引導高學歷人才「脫虛向實」
為了振興實體經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人才是根本。當前中國實體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遇到瓶頸,其背後的因素是複雜的,既要重視實體經濟自身的原因,同時更要關注非實體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實體行業人才配置不足的現象,在具體政策工具方面,可以使用「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組合,引導高學歷人才「脫虛向實」。只有確保充足的人力資本,才能把製造業建設成為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以及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
對於實體經濟自身,吸引優秀人才是重中之重。從人才的需求和供給來看,實體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存在比較大的缺口,比如《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的人才缺口預計分別達到950萬人、450萬人、45萬人。從科技經費的投入來看,以2017年為例,製造業R&D經費投入佔GDP的1.14%。如果考慮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互補性,那麼就不能單純依靠加大科技經費投入促進生產率增長,因此,製造業「招才引智」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對於金融和實體,增強實體生產和創新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回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具體來說,以振興實體經濟為目標的戰略規劃或者改革一定要與其他政策相配合,金融和實體的改革是一盤棋,比如在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主動對金融部門等高壟斷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減少甚至消除行業壟斷租金,從而降低金融部門對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開拓高學歷人力資本投身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推動形成最優化的金融—實體經濟合理人才配置格局,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撐。金融業的快速增長要以實體經濟為依託,金融和實體相互促進、循環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測算研究」(17JZD0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人力資本配置偏向公共部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理論、機制與經驗證據」(7180319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閱讀
立足新時代研究生教育 加快培養高層次人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優化人才配置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