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導 12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月度數據分析會(2020年12月)在線上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教授尹恆代表宏觀論壇發布題為「密切關注維護穩定復甦,堅定不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報告。報告指出:在近期應該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走勢,保持政策定力,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定位不宜大幅度轉向。從長期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導致資源誤配置的各種市場扭曲。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清除市場扭曲,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改善是中國經濟實現長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
報告認為,2020年中國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宏觀經濟從新冠疫情暴發和防控導致的前所未有的回落中成功實現V型反轉。然而當前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顯示復甦仍在路上,經濟尚未駛入正常軌道:服務業生產尚在恢復之中;投資復甦的內在動力不足,對房地產投資依賴度高;消費復甦緩慢;各類物價指數持續低迷,通貨緊縮風險猶存;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活躍程度並不高。
尹恆從短期(近期)和長期來展開談政策建議:
從近期來說,應該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的走勢,千方百計的要維護現在的穩定復甦,雖然,很多人都在說今年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正增長的經濟體,但是確確實實離正常的增長的軌道和長期增長的趨勢還是很遠。特別在未來一段時間,明年一月份、二月份和三月份,由於今年基數很低,明年增長趨勢就會從數據上看高得離譜的增長率和逐級回落的現象,數據信息含量的失真會影響我們做出一個合理和明智的判斷,這是不利的。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至少半年中我們應該保持政策定力,現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宜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和轉向,如果情況不是很理想,應該採用更多的措施維持穩定復甦。
在財政政策方面,過去一段時間我們採取了超常規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我們認為不應該設超常規積極財政政策向正常財政政策轉變的時間表,而應該密切關注經濟走勢,對整個明年赤字率的調整,特別國債要不要退出、專項債規模是不是要適當調整,對中小企業的補貼是不是要退出,中央對財政直達資金的調整等等都要根據宏觀經濟走勢謹慎的做出決策,要儘量維護政策的連續性。財政政策很重要的一點是財政的效率,現在我們看到超常規的積極財政政策支出的效率和效果還有待提高。
在貨幣政策方面,三季度貨幣政策就開始出現了一些邊際調整的跡象。我們認為還是應該密切關注當前經濟的運行狀況,要維持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保證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特別要防範經濟技術性下行的風險,現在我們看到確確實實通貨緊縮的風險還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要採用多種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當然這裡面很多措施不一定短期就會產生作用,它可能是一個中長期的政策,比如對民間投資準入的放寬,要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完善社保體系,減少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要增加居民的就業機會和消費升級等等都是為了激發市場主體企業和消費者的活力,當然政策雖然不是立即會發揮作用,但它應該說是長期穩定發展的一個必須的方面。從長期來看,圍繞著促進高質量發展我們提出了很多建議,要進一步理順政企關係規範地方政府行為,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產業政策轉型的積極性與自主行,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協調,提升產業政策質量,我們認為要從選擇性產業政策向更多的功能性產業政策轉型。
在要素市場方面,上半年已經出臺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個意見高屋建瓴,為未來要素市場化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加快深化改革,要全面落實要素市場的改革原則。
總之,從堅定不移的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實際上還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同市場的關係,或者說如何更好的處理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不應該缺位,也不應該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