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1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協辦的「《中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的《中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在「四位一體」的理論框架下,分別從內部、外部兩個層面,財政收入、支出、管理三個維度對我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問題加以研究。《報告》指出,要選擇有利於稅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著力點,減稅降費的同時需要通過擴大稅基來穩定財政收入,通過稅收結構調整實現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長期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報告》主編閆坤主持了報告發布和會議研討。閆坤指出,2020年,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疫情的爆發並在全球蔓延,引發了多領域的危機,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深深的擔憂甚至是恐慌,這無疑為疫情導致的「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雪上加霜。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可持續尤顯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出席會議並致辭,他指出,當前研究財政可持續發展意義更加重要。我們即將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要認識到任何研究都繞不開新發展格局,要注意新發展格局的重心是內循環,其凸顯出的是安全問題的深度考量。要深刻認識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不搞急轉彎」的前提是要轉彎,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轉彎。明年對於財政、貨幣政策的安排、調整必然發生,如何保持必要支出,重點就在於財政的可持續,再往上一層就是統籌財政,統籌經濟發展的安全考量。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在會上強調,PPP機制的創新非做不可,它能支持中國的財政創新。要認識到中國常規發展不解決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問題,必須依靠超常規、高質量的發展。財政資金相對有限,必須做到資金「四兩撥千斤」,而PPP就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機制,是一個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加在一起1加1大於3的績效提升機制。
《報告》指出,土地出讓收入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可儲蓄髮展相互影響,需要通過改革使土地出讓制度發展模式適配當前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土地出讓制度與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在疫情下保持政府債務可持續性,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空間,優化債務資金激活經濟的傳導機制,打通「六穩」「六保」主要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重視外部複雜環境對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應對疫情衝擊階段性減免社保費以及延長減免社保費的政策,對養老及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在收支缺口方面表現出地區差異,對中央調劑需求也呈現出差異化
此外,《報告》還建議,在公共衛生應急資金的績效評價中,需將資金的可持續性作為需要考量的重要目標,從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吹罰,對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建立相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