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中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應通過稅收結構調整實現增強...

2020-12-27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1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協辦的「《中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的《中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在「四位一體」的理論框架下,分別從內部、外部兩個層面,財政收入、支出、管理三個維度對我國財政可持續發展問題加以研究。《報告》指出,要選擇有利於稅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著力點,減稅降費的同時需要通過擴大稅基來穩定財政收入,通過稅收結構調整實現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長期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報告》主編閆坤主持了報告發布和會議研討。閆坤指出,2020年,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疫情的爆發並在全球蔓延,引發了多領域的危機,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深深的擔憂甚至是恐慌,這無疑為疫情導致的「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雪上加霜。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可持續尤顯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出席會議並致辭,他指出,當前研究財政可持續發展意義更加重要。我們即將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要認識到任何研究都繞不開新發展格局,要注意新發展格局的重心是內循環,其凸顯出的是安全問題的深度考量。要深刻認識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不搞急轉彎」的前提是要轉彎,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轉彎。明年對於財政、貨幣政策的安排、調整必然發生,如何保持必要支出,重點就在於財政的可持續,再往上一層就是統籌財政,統籌經濟發展的安全考量。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在會上強調,PPP機制的創新非做不可,它能支持中國的財政創新。要認識到中國常規發展不解決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問題,必須依靠超常規、高質量的發展。財政資金相對有限,必須做到資金「四兩撥千斤」,而PPP就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機制,是一個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加在一起1加1大於3的績效提升機制。

《報告》指出,土地出讓收入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可儲蓄髮展相互影響,需要通過改革使土地出讓制度發展模式適配當前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土地出讓制度與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在疫情下保持政府債務可持續性,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空間,優化債務資金激活經濟的傳導機制,打通「六穩」「六保」主要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重視外部複雜環境對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應對疫情衝擊階段性減免社保費以及延長減免社保費的政策,對養老及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在收支缺口方面表現出地區差異,對中央調劑需求也呈現出差異化

此外,《報告》還建議,在公共衛生應急資金的績效評價中,需將資金的可持續性作為需要考量的重要目標,從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吹罰,對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建立相應指標。

相關焦點

  • ...僅有稅收法定還不夠,還需財政法定——專訪中國社科院財稅法...
    不過,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稅法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滕祥志最近提出,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出發,僅有稅收法定還不夠,還需財政法定——在稅收之外,政府的其他收入、支出及財政管理,都需立法確立公開透明的規則。日前,《經濟觀察報》就此議題深度專訪滕祥志。
  • 智庫研究|「十四五」確保財政可持續運行的三大著力點
    為了鞏固發展基礎、確保「十四五」時期財政可持續,本研究認為:第一,應盡力做大經濟總量、夯實財政基礎。這有利於債務負擔率和赤字率處於相對安全的閾值區間,還有助於年度財政收支運行的基本穩定。第二,應著力擴充財力範圍、深化財稅改革。「十四五」時期的財稅改革任務艱巨,現代財政制度呼喚更多的可支配財力注入。第三,應注意防範財政風險、增強政策效力。
  • 2021積極財政新註解:更可持續
    與此同時,在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提質增效」的基礎上,特別增加了「更可持續」的表述。對此,多位業內專家指出,「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成為2021年財政政策的兩大關鍵詞。預計明年將統籌考慮財政發展和財政安全問題。財政支出保持適當強度,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在促科技創新、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三方面主動作為。
  • 袁紅英:實現山東財源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十四五」時期實現財源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對於山東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十四五」時期實現我省財源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抓財源項目質量,推動高質量財源項目儲備。「十四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更加積極有力,突破3%的財政赤字率約束,上調1到2個百分點,相應擴大國債和地方債規模,將會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這為我省推進高質量財源建設提供了謀劃空間。」
  • 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
    在這本《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中,研究者們對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關係做了深入探討。報告指出,養老基金是天然意義上的長期資金,建立養老基金制度是實現代際公平的有效制度安排,更是保障和促進民生的基礎性社會資產。養老基金需要藉助資本市場以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養老基金又反過來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二者之間呈良性互動關係。
  • 今年中央財政直達資金將「擴圍」 減稅降費持續推進
    五年來,財政改革發展工作走過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奮鬥歷程,也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減稅降費力度空前,民生投入逐年增加,國家重大戰略支撐有力,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全球經濟治理參與度提升。  會議要求,2021年,要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紮實做好十項重點工作。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梁季:完善減稅降費政策應如何發力
    完善減稅降費政策,就要在保持宏觀稅負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實行有增有減的結構性減稅(費),即通過稅費制度(政策)的結構性調整,實現我國稅制體系結構、稅費收入結構、稅源結構以及納稅人結構向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構建「雙主體」稅制模式從收入功能看,我國稅收體系呈現出明顯的「一稅獨大、結構失衡」特徵,這種稅制結構特徵的弊端愈發明顯。
  • 社科院發布《經濟藍皮書》: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雪松作主題報告時表示,展望2021年,受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以及國內外的不確定性,「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現在對明年的預測差別很大,有的認為在10%以上。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2021年的預測只是一個參考。
  • 中國財政報告2019
    中西部等省份非稅收入較高原因可能一是經濟結構仍需調整,稅收收入較少,財政依賴罰沒收入和行政性收費收入;二是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收益等對財政收入的貢獻較多,民營經濟仍有待進一步發展。1.2.4    社保類支出為各省市財政首要支出,支出結構在持續優化,但與國際水平比仍是發展和建設財政社保類支出佔各省市財政支出的比重最高
  • CMF報告: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改善是中國經濟實現長期高質量可...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導 12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月度數據分析會(2020年12月)在線上舉行。
  • 履行責任、創想未來 《2020富士膠片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
    履行責任、創想未來 《2020富士膠片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  富士膠片集團認為,CSR就是通過誠實而公正的事業活動,實踐企業理念,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為了體現這種決心,富士膠片於2017年8月公布了CSR計劃「Sustainable Value Plan 2030」(SVP2030),旨在通過創新性技術、產品和服務進一步解決社會問題,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己之力,並不斷通過可持續發展報告等形式積極向外界披露。
  • 全面落實財政稅收政策 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王曉軍參加市財政局市...
    王曉軍指出,市財政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抓緊抓實抓細財政服務各項工作。務虛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務實,密切關注經濟形勢,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兜牢「三保」底線,支持打贏「三大攻堅戰」。
  • 社科院報告:疫情期間應避免通過加槓桿等剌激購房行為幫助房企脫困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2月28日,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中國住房大數據分析報告(202002抗疫專題)》(下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預測,只要疫情能夠在合理的時期內得到有效控制,那麼疫情對住房市場的影響將主要體現在對中小城市住房市場、中小房地產企業的短期影響。
  • 中國移動發布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
    青海新聞網訊7月19日,中國移動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移動第十二次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連續第五年獲得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最高五星級評價。報告發布的同時,中國移動在全國逾萬自有營業廳舉辦了第二屆社會責任溝通日活動。
  • 財政部發布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全文)
    來源:財政部網站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2020年8月6日 來源:財政部調研小組目 錄綜述一、財政運行經受疫情等因素衝擊,逐步回穩向好二、上半年實際減稅降費超1.5萬億,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三、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快,有力拉動經濟社會發展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政策措施及時出臺和實施
  • 對話中國社科院專家倪鵬飛:深圳如何培育可持續競爭力?
    又該怎樣培育可持續競爭力?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看來,深圳之所以能夠「脫胎換骨」,有兩個因素很關鍵。 倪鵬飛:深圳完全有可能成為 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 倪鵬飛,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他所主持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獲得過孫冶方經濟學著作獎。
  • 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目標取向
    原標題: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目標取向   我國自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不僅成功地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衝擊,而且有效地推動了結構調整升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可至今人們對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解並不一致:有人將積極財政政策等同於擴張性財政政策,也有人將我國的結構性減稅等同於供給學派的減稅。
  • 積極財政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在保持較高財政投入力度和支出強度的同時,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著力點體現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上。」劉偉介紹,2013—2017年,實施營改增改革已累計減稅2.1萬億元,加上採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理各種收費等措施,共減輕市場主體負擔3萬多億元。  今年以來,持續推進增值稅改革,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增值稅稅率。
  • 2020:積極財政政策從加力提效轉向提質增效
    白景明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201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 朱俊生:優化財政稅收政策 提高個人自我養老保障能力
    中證網訊(記者 趙白執南)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19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發布式」上建議,提高個人自我養老保障能力。在財富分配結構中是讓稅更輕一點,讓更多的財富留在民間。「養老本質上講是自我養老,如果個人有財富了,自我養老能力就會強。」  關於養老金體系的結構性改革,朱俊生表示,對全球養老金改革梳理發現,當一個國家的私人養老金越充分,這個國家的養老金制度整體可持續性就越強。  朱俊生還建議,建立三支柱之間對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