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現你的大多數時間都耗在了平衡用戶滿意度和病毒式營銷之上,那麼你極有可能走進死胡同了。其實這個問題存在一個錯誤的矛盾,因為它需要你在滿意度和病毒營銷之間進行選擇,然後量化權衡。但是大多數時候,如果你致力推廣的產品自帶傳染屬性,你的精力將可以消耗在其他地方。
產品決策的基本情形大概如下圖所示:
就是說,你的產品特性要麼推動發展,要麼沒啥卵用;要麼有助於價值定位,要麼沒啥卵用。而且這些因素其實都是相對獨立的,所以你可以讓你的產品特性同時滿足不同的象限。比如,如果你開發了一款類似於Skype的產品,找到你的好友發送邀請顯然是十分高效的辦法,也是高病毒式營銷行為。畢竟,一個人用Skype很沒意思。但是如果你試圖在一個非傳染性產品上綁定同樣的特性,假如這個產品是一個旅行搜尋引擎,那麼你的行為就等同於在製造垃圾郵件。在旅行搜尋引擎上完全沒必要「找好友一起嗨」,一個人也可以自得其樂,雖然你可能會需要和別人分享旅行。
舉這兩個例子就是要說明,對某個產品極有價值的性質,對其他產品可能就是垃圾。
如果你仔細考慮每個象限內容的話,你會得到下面的這張圖:
那麼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每個象限:
♦ 極好的特性可以推動你的產品發展,自然也受人們喜愛。比如Skype的「尋找好友」就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特點,Quora上面的「分享到Twitter」也是如此。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後,我當然希望收到讀者的評論和支持,所以我會發布到網站上與讀者分享,這也是一種「病毒式營銷」,但是效果的確是極好的。
♦ 「試試也無妨」是你的用戶體驗核心。只是在Facebook上隨便寫幾句可能本身不具備「病毒」的性質,但是對於產品體驗卻十分重要,可以吸引用戶回到你的產品上來,間接推動產品的傳染力。越多的人成功被吸引,創造用戶滿意度或者邀請更多用戶的機會也就越大。
♦ 垃圾郵件是用戶極其牴觸的營銷方式,千萬別讓你產品價值推廣與垃圾郵件沾上邊。我猜想這個模塊大概就跟權衡「我應該做病毒營銷還是提供更好的產品?」這種問題類似。如果你把大把時間都花在這個象限上面,那就有點糟糕啦!
♦ 什麼鬼!還需要解釋嗎?!直接放棄啊!
理想情況下,你當然希望選擇一個已經被證實自帶傳染性且留存率高的產品類別,比如交流、出版、支付、照片等等——然後花足夠的時間去創造一個既能推動增長又能讓用戶滿意的功能。總之不管理想或不理想,儘量遠離製造垃圾郵件的功能,或者謹慎對待這些潛在的垃圾郵件功能以免你的產品遭人嫌棄。